[從已公布2014年業績報告的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情況看,除平安銀行依舊保持高速擴張的發展態勢外,其他銀行均進入穩定發展狀態。]
盡管目前16家上市銀行數據還未出齊,但5大國有行已亮出“成績單”,加上幾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成績,已可窺出端倪:受利率市場化持續推進、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相關業務監管日趨加強等諸多因素影響,上市銀行的“金飯碗”已逐漸褪色。
盈利模式差異化凸顯
5大國有上市銀行已悉數披露了2014年業績報告。從凈利潤上看,工商銀行實現凈利潤2763億元,同比增長5.1%;農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795.10億元,同比增長8.0%;中國銀行實現稅后利潤1771.98億元,同比增長8.22%;建設銀行實現凈利潤2282.47億元,同比增長6.10%;交通銀行實現凈利潤658.50億元,同比增長5.71%。
如何看待5家國有大行凈利潤增速集體下滑至個位數的現狀?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張云表示,進入新常態后,銀行業發展速度會有所調整,其發展速度應和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相適應的水平。
還有觀點認為,判斷上市銀行盈利能力,不能僅從凈利潤增速上進行評價,還應該關注利潤總額的情況。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就表示,盡管去年5.1%的利潤增速與前些年兩位數水平相比確實有所下降,但目前該行利潤基數已非常大,2014年一年利潤即相當于2000年起連續8年的利潤總和,已經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快速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5家國有大行在盈利模式上已開始分化。如中國銀行海外業務資產同比增長18%,占總資產27.4%,稅前利潤同比增長30%。海外業務稅前ROA(資產收益率)提升9bps,而國內業務稅前ROA則下降7bps。工商銀行互聯網金融,則被定位為業務拓展的新增長點。“工行‘融e購”開業僅1年,交易額突破700億元,已躋身國內電商前列。小額‘e貸余額達1527億元,相比年中的290億元增長530%。”中金公司分析員黃潔表示,同時,支付方面,工行“e支付”用戶超過4100萬,預計未來將提升至1億。
此外,來自興業證券、招商證券等券商的分析人員均表示,交通銀行目前估值水平低于4大行,盡管當前業務亮點不足,但后續題材豐富,其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混業經營試點都有望成為該行新特色。
從已公布2014年業績報告的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情況看,除平安銀行依舊保持高速擴張的發展態勢外,其他銀行均進入穩定發展狀態。
數據顯示,平安銀行2014年年末實現營業收入734.1億元,同比增長40.6%,其中利息凈收入530.5億元,同比增長30.3%,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98.0億元,同比增長30.3%,每股收益1.73元。“隨著平安銀行成本收入比的逐季下行,兩行整合的制度紅利開始釋放。”興業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吳畏表示,平安銀行前期已披露200億優先股和100億普通股融資方案,定增若能如期完成,將打開公司資產運用空間,提升資產運用效率。而年內積極的減值計提和資產處置,也為該行長期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銀行業競爭加劇
銀行業來說,2015年的息差收入將面臨更為嚴重的挑戰。
從已公布2014年財務快報幾家上市銀行來看,寧波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利潤同比增速多在15%左右,但民生銀行2014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5.36%,中信銀行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3.87%,2015年的首次降息是否會使部分銀行今年凈利潤增速歸零值得關注。
3月1日,央行網站上降息以及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的消息公布兩小時不到,以“上浮到頂”為關鍵詞的公告已見諸不少中小銀行官網及官方微信。“對于一浮到頂的銀行,降息之后負債成本是有增無減,而信貸資產端,核心客戶、存量的長期借款人的貸款利率會下降,息差收入的下降不可避免。” 某股份行上海分行高管說。
一位券商銀行業分析師有相同看法,“銀行盈利壓力越來越大,所以許多銀行不愿上浮到頂,但中小銀行機制靈活、有服務特定對象的比較優勢,資產段收益率也比較市場化,存款利率上浮則有一定空間。”他說。
不少市場人士亦認為1.3倍的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已無限接近利率市場化,而利率市場化是監管層早已定調的改革方向,對銀行影響不大。“利率的管制在放松,銀行也愈加理性,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處理好行內業務,比如存款成本和貸款收益的關系。” 上述上市城商行高管說,調整一次對利潤總體影響不大,從整體銀行業來看,銀行收入利潤主要取決于經濟面和政策,從單個銀行來看,則取決于其戰略定位。
雖然目前為止,上市銀行仍鮮有存款利率“上浮到頂”者,但不代表后續不會跟進。“存款利率出現差異化,雖然大行暫時不為所動,但不可無視,畢竟部分客戶會選擇去留的。”一位地方監管部門官員說。
而農行一位要求匿名的高管亦表示,銀行存款利率上浮主要取決于銀行的盈利情況以及同行之間吸存的競爭程度,大行后續還是很有可能做出部分調整的。
資產將分拆上市
蟄伏了多年的銀行股終于一掃此前的“破凈”狀態,尤其是幾波強勢上漲,引領大盤沖擊4000點。數據顯示,目前,建設銀行市凈率最高為1.10倍。中國銀行則摘得四大行市盈率“金牌”,由2013年末的4.79增至7.11倍,市凈率與其他銀行處于大致相同水平。分析人士指出,過去一段時期,中行股價漲幅顯著高于同業,其重要原因在于此前其股價估值水平顯著低于可比銀行,因而獲得較多券商分析師和買方機構認可,尤其是受到A股市場公眾投資者的追捧。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報,引發市場對銀行股估值的巨大遐想。
日前,中金公司發布研報稱銀行將分拆資產,且最快將在今年二季度啟動,而銀行未來特定業務將采取“先分拆—再引資—最后上市”的路徑演化。由此,中金預測銀行股價將有20%以上的上漲空間。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不論對于銀行自身發展還是股東方,銀行資產分拆乃至上市都存在諸多障礙,監管層不會推進這么快。
“這個故事講起來很美,但實際是另一碼事。”華東一家大型券商銀行業研究員表示。
“如果銀行資產分拆得以實施,對銀行估值的確會有相當大的提升,銀行內部優質資產很多”,華泰證券銀行業研究員張帥說,“不過,市場并沒有認識到,比如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業務,銀行很早就開始做了,規模也不小,但市場對銀行估值主要還是參考傳統的信貸業務來評定的。”
根據中金研報預計,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可能率先試點銀行理財業務的分拆,且被分拆業務占現有市值的占比最高;興業銀行可能會率先嘗試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的拆分。
按照中金提供的數據,預計包括四大行以及主要股份行在內的12家銀行,今年底銀行理財業務占銀行總市值的比例為13%,光大銀行理財業務市值占其總市值的33%;信用卡業務方面,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信用卡業務市值占比最高,分別為20%和17%。
“銀行信用卡、理財和資管等業務如果可以分拆上市,用可比公司估值的方法,可以獲得比現在單純作為銀行分項業務高得多的估值。”上述華東地區銀行業研究員說,但不論是銀行、還是監管層面,想要走出這一步都面臨諸多障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