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隨國際油價下行,對石油-美元貿易體系的質疑聲也不絕于耳,中國該何去何從?
2015年4月10日,在美聯儲月份貨幣政策會議結束后,美國里奇蒙聯儲主席萊克稱,“6月,美聯儲仍有充分理由加息。”此番言論證實美聯儲或重啟加息。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師于鵬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美元走強,將帶動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走弱,加上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供應量仍在逆勢增加,國際石油市場的供需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石油作為硬通貨地位難保。在貨幣方面,隨著歐元、人民幣等貨幣的國際化,及部分國家建立以本國貨幣結算的石油貿易體系,都對石油-美元體系提出了挑戰。
對中國而言,在石油貿易中爭取主動的良機是否已經出現?石油領域專家認為,中國應更加深入地融入現有體系,才是最現實的選擇。
石油地位風光不再
自從石油成為國際貿易大宗商品以來,就一直無可替代,所以其一直是國際貿易中公認的硬通貨。上世紀70年代,曾有著名智庫預言,經濟增長存在極限,原因是石油儲量僅夠再用20年。但此后石油工業的發展否定了這一觀點。因為勘探和開采技術突飛猛進,石油從未稀缺,甚至開始過剩,地位也風光不再。
于鵬說:“這一次油價下行,主要原因還是頁巖油和頁巖氣等可替代能源占據了大量傳統的石油市場。”
面對降價,產油國的反應加速了這一進程。為了保住有限的市場份額,OPEC成員國及其他產油國,還有依靠頁巖油成為后起之秀的美國,都咬緊牙關不減產。以全球四大產油國(沙特、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為例,除了美國某些小公司受到低油價影響開始破產外,沙特和俄羅斯都是開足馬力生產,2014年俄羅斯日產量已達到1100萬桶,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的情況是,國內石油日產量穩定在400萬桶,不存在減產的可能。因為中國在產的幾大油田都是大慶、勝利等老油田,這些油田一旦把產量人為下調,將失去恢復產量的可能。
近幾年中國石油企業大舉走出去,已經對外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這些油田的日產能也有300萬桶,加上這些投資間接撬動的產能每天也有300萬桶。但這些也不能減產,因為中國油企海外投資時,多數都簽了回購協議,即油田所有國是根據中國企業的成本和產量付費,中國企業別無選擇只能保持產量。
在需求方面。眼下全球經濟正面臨下行風險,歐洲經濟早已出現下滑,石油消費量大不如前,美國石油消費量已在最高點,中國經濟發展則步入新常態,印度和東南亞等國家經濟也出現疲態。這些因素都使得全球石油需求不振。
于鵬分析道:“這種供給強于需求的形勢仍將維持一段時間。”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借此推斷:“已被視為經濟規律的,石油和美元之間長久已經形成的互相避險的反向關系,在今后的經濟周期中將受到挑戰。”
長久以來,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具有剛性需求的能源,被譽為“硬通貨”。有專家提出:“當石油長期處于供給遠遠大于需求狀態時,美元和石油剛性需求之間的關聯關系就受到了質疑。這對已經存在四十多年的石油-美元貿易體系提出了挑戰。”
石油-美元體系式微
石油與美元的緊密關聯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瞬間崩潰,黃金與美元脫鉤。此后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產地的地緣政治緊張帶來了石油價格的上漲。此時,沙特作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與美國簽訂了一系列協議,美國以保障沙特王室統治和領土安全為條件,要求沙特將美元作為其出口石油的唯一結算貨幣,并要求沙特購買美國國債。
由于沙特是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產油國,使得其他產油國只能接受美元石油的關聯。從此以后,凡是與石油相關的交易都必須使用美元進行結算,所有想在國際市場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都必須大量儲備美元。有專家評論道:“通過這一紙協議,徹底奠定了美元在國際石油體系中的壟斷地位,石油美元從此誕生。”其本質就是美元通過與大宗商品,如石油進行綁定,保持美元的壟斷和統治地位。
受此影響,原油期貨也紛紛與美元掛鉤。BRENT和WTI原油期貨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美元計價、結算和交易。這也進一步強化了美元與石油的關聯程度。當美元成為全球大宗商品結算貨幣時,美國成功控制了油價。
對石油輸出國和消費國而言,只能長期依賴美元,在手中握有大量美元后,大多情況只能購買美國國債,再投資美國,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做貢獻的同時,反過來卻被迫承擔美元貶值的風險。
歐元曾試圖擺脫美元,2000年伊拉克曾經改用歐元作為石油結算貨幣,伊朗也在六年后建立了以歐元為定價的交易體系,產油國委內瑞拉則建立了拉美國家的易貨貿易機制,俄羅斯和日本都在努力在石油交易中推廣本國貨幣。
“目前,西方國家的貨幣政策發生了巨大扭轉,美元指數持續上升,美元開始回流,這就為石油貿易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于鵬說。傳統的石油-美元體系受到了沖擊。
由于石油已經不再稀缺,這動搖了石油美元的基礎。產油國不減產,加上生物能源、風能、油砂、頁巖氣等革命性的進步,石油地位已經不再“高大上”。
在貨幣方面,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速。“在過去30年的發展中,中國經濟體量已經非常龐大,人民幣離岸結算等國際化步伐加速,加上一帶一路等政策驅動,人民幣有望填補美元撤出石油市場所剩空間。”于鵬說。國際原油市場的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積極務實全面融入
中國是全球第四大產油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一大凈進口國,但卻一直喪失國際油價話語權。這次石油-美元體系受到沖擊,中國是否可以有所作為?眾多業內專家表示,現在還不是挑戰美元在石油市場壟斷地位的時機。“中國要想確立自身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只能依靠深耕自身經濟。”于鵬說。
歷史地看,石油定價權的爭奪絕非一朝一夕,中國的劣勢也十分明顯。首先中國不是個“富油國”,需要大量進口原油;其次人民幣還不是一種國際貨幣。就眼下而言,中國要挑戰石油-美元體系或許遠沒有融入這一體系劃得來。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說:“石油-美元貿易體系包括石油消費和石油生產兩個鏈條,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緊密復合。其中一條鏈條是以石油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所決定的世界范圍的生產鏈條。另一條是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消費體系。”美國作為金融強國、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和石油工業強國,加上美元作為國際化貨幣地位,必然可以控制國際油價。
反觀中國,人民幣尚未實現國際化,這成了中國建立自己的石油貿易體系最大的障礙。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也使得中國意識到人民幣尚未國際化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傷害。
前不久,伊朗已經明確表態接受人民幣作為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但大多數產油國對人民幣的匯率風險仍然擔憂,這極大地阻礙了人民幣成為石油貿易結算貨幣。
上海期貨交易所開展原油期貨交易也是中國的有益嘗試之一。上期所的原油期貨與國際主流期貨交易所不同,可能采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如果這一期貨合約價格能形成一定影響力,將對石油-美元體系造成沖擊。但中國石油領域的壟斷仍然沒有破除,缺乏交易主體,這極大限制了我國石油期貨的發展。
管清友分析認為:“在條件仍未具備的情況下,貿然沖擊石油-美元體系可能成本極高,得不償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認為,中國在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的環境下曾是最大的受益者。從近30年的貨幣政策看,中國借助美元匯率波動,人民幣貶值等因素吸收了大量美元投資,促進了工業發展,實現了利用出口貿易快速拉動經濟增長。從這些經歷看,融入美元主導的石油貿易體系,對現在的中國仍然利大于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