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花
(南昌市第一醫院門診換藥室,南昌 330008)
碘伏紗條用于拔甲術后傷口換藥的效果
姜美花
(南昌市第一醫院門診換藥室,南昌 330008)
目的 觀察碘伏紗條用于拔甲術后創面換藥的效果。方法 將132例患者按拔甲術順序編號,單號歸為碘伏組(66例),雙號歸為雷佛奴爾組(66例)。2組按常規拔甲清創后,碘伏組和雷佛奴爾組分別用0.5%碘伏紗條、0.1%雷佛奴爾紗條覆蓋甲床創面,再用無菌紗布稍加壓包扎傷口,術后每2天換藥1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換藥疼痛程度, 按創面愈合標準統計創面愈合時間。結果 碘伏組較雷佛奴爾組換藥疼痛程度明顯減輕[(3.65±0.75)分 比 (7.70±1.16)分,P<0.05],創面愈合時間明顯減少 [(11.10±0.62)d 比 (13.45±0.95)d,P<0. 05]。結論 拔甲術后創面換藥采用碘伏紗條, 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 促進創面愈合, 縮短創面愈合時間。
拔甲術后; 碘伏; 換藥; 疼痛程度; 創面愈合時間
拔甲是門診常見的一種小手術,臨床上用于治療甲溝炎及指(趾)外傷,拔甲后傷口換藥對甲床創面的愈合非常重要[1-3],碘伏紗條是臨床上感染性傷口常用的換藥敷料[4-5]。南昌市第一醫院門診換藥室分別采用0.5%碘伏紗條和0.1%雷佛奴爾紗條覆蓋甲床創面,將其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3年3—12月在本院門診換藥室拔甲患者132例,男94例,女38例,年齡13~67歲,平均35歲。腳趾拔甲111例,手指拔甲21例。將132例患者按拔甲術順序編號,單號歸為碘伏組(66例),雙號歸為雷佛奴爾組(66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拔甲前感染程度相當。
2組按常規拔甲清創后,碘伏組和雷佛奴爾組分別用0.5%碘伏紗條、0.1%雷佛奴爾紗條覆蓋甲床創面,再用無菌紗布稍加壓包扎傷口,術后每2天換藥1次。由門診換藥室固定人員對傷口進行換藥,換藥前仔細了解病情和傷口情況,并向患者說明換藥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合作,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防止交叉感染,促進傷口愈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換藥疼痛程度, 按創面愈合標準統計創面愈合時間。
經t檢驗,碘伏組較雷佛奴爾組換藥疼痛程度明顯減輕、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縮短(均P<0.05),見表1。

表1 2組疼痛程度、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s
傷口創面是通過結締組織修復、傷口收縮以及上皮再生而達到愈合的。創傷修復過程中,感染、血液循環障礙、低蛋白血癥、維生素C和某些微量元素缺乏都是對創面修復不利的因素,而處理傷口和換藥的目的是改善局部組織修復的條件。甲溝炎大部分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局部有明顯紅、腫、熱、痛。所以甲床甲周局部抗感染非常重要。
在創面護理中,護士必須以先進的理論和理念為指導,在傷口評估的基礎上,熟知各種敷料的性能和適用范圍[6],而后根據傷口類型及愈合的不同階段,結合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主觀愿望,總結性合理使用各種敷料。
雷佛奴爾是外科傳統的傷口換藥敷料,無毒無刺激性,對新鮮肉芽創面換藥效果好,但對感染性傷口換藥不及碘伏。碘伏是聚乙烯吡洛烷酮與碘的復合物,氣味小、水溶性好、性質穩定,對傷口的刺激性比雷佛奴爾要大。其水溶液對細菌的繁殖體、真菌、病毒均具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具有廣譜的殺菌作用,因此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減少出血、減輕水腫,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且用量少價格低廉,是感染性傷口換藥的首選。由于碘伏對多種病菌引起的感染性傷口有顯著療效, 使細菌毒素不能溶解蛋白質和膠原纖維, 故出血減少, 水腫減輕, 促進傷口愈合[4]。本研究提示,碘伏組較雷佛奴爾組換藥疼痛程度明顯減輕[(3.65±0.75)分 比 (7.70±1.16)分,P<0.05],創面愈合時間明顯減少 [(11.10±0.62)d 比 (13.45±0.95)d,P<0. 05],使用中未發現不良反應,說明拔甲術后創面換藥采用碘伏紗條, 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 促進創面愈合, 縮短創面愈合時間。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5.
[2] 蔣琪霞.傷口護理與臨床實踐指南[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152-153.
[3] 邱東紅,陳妙華.甲溝炎拔甲術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3):342-343.
[4] 趙貴香,王斌.碘伏紗條用于感染性傷口換藥的效果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1):64.
[5] 王麗紅,鐘紅玲.150例甲溝炎拔甲術的治療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7(6):398.
[6] 鄭亞萍,張劍美.改良式藻酸鹽敷料用于拔甲術后創面換藥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601-1602.
(責任編輯:羅芳)
2014-07-26
R473.6
A
1009-8194(2015)05-0087-01
10.13764/j.cnki.lcsy.2015.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