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賢?王銀錄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升自身形象,是企業適應經濟新常態,國企建設先進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國企是經濟組織,必須參與市場競爭,追求經濟效益,生產更多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創造更多的財富。但同時,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又是特殊的經濟組織,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骨干力量和重要支柱,是引領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主力軍,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促進所在地區域經濟發展、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作出表率。從這個角度講,國企的發展史,也是國企做好負責任的社會公民,提升自身形象,打造競爭“軟實力”的歷程。國企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形象建設,對提升企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形象的重要性
企業社會責任體現著企業的“軟實力”。“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日益成為企業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企業形象是在企業實態與公眾評價互動中形成和提升的。企業實態是企業形象形成的基礎,只有企業實態優化,并通過信息傳遞給公眾,使公眾認知,才能使公眾對企業形象形成好的評價;同時,公眾對企業的評價又會反過來對企業實態提升發揮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形象特別是虛擬世界里公眾對企業的認知程度已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性要素之一。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和寶貴財富。美國企業形象管理大師勞倫斯·阿克曼認為:企業形象是一個企業和其他企業區別的獨特價值,這個價值不是對其他知名企業的模仿,它是完整而豐滿的,決定企業會走到哪里、走多遠。
企業形象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優勢的憑借。提升企業形象有助于提高企業經營業績,提高企業美譽度,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形象又是易碎品。它更多是依賴于公眾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認知上。所以說,在當下,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提高企業形象進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成為繼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之外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與外部環境,與利益相關者日益成為利益共同體。
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一般闡述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發源于美國,沒有統一的定義。CSR理念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世界銀行的定義是:企業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區和環境有關的政策和實踐的集合。歐盟的定義是: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把社會和環境好的影響整合到企業運營及利益相關方的互動過程中。美國的定義是:指企業在謀取自身及其股東最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從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出發,為其他利害關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會義務。
我國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外,考慮相關利益人,即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的利益。也有人將企業社會責任理解為企業的“軟競爭力”,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包括:在企業內部,要構造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和諧、共贏得氛圍;在企業外部,要主動承擔對生態環境、對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義務。即,作為經濟范疇的企業,它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法律范疇的企業要做好“企業公民”,作為道德范疇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三、國企履行社會責任的標準
目前,國內外很多組織對社會標準進行了規定。盡管對社會責任的理解不一致,但是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社會、環境的責任,包括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保證生產安全、產品質量,及維護員工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可以從國際國內兩個角度理解。從國際上看,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04年開始制訂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26000。目前流行的是SA8000標準。
中國企業社會標準,人們建議除了吸納SA8000的核心理念之外,還應該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制訂企業社會標準,責任內容應包括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科學發展與交納稅款、可持續發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維護自然和諧、公共產品與文化建設、扶貧濟困和發展慈善事業、保護職工健康和確保職工待遇、發展科技和創自主知識產權等。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對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也進行了規定。
四、國企履行社會責任的路徑
社會責任是一種理念,社會責任工作是一系列活動過程,是現代企業所必備的基本核心價值理念,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從目前大型國企社會責任報告分析,國企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路徑有:一是實現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良好經濟業績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保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實施,推動了科技創新,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進步。二是堅持立足科學發展,促進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與員工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和諧,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深化企業改革,優化產品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堅持履行社會責任與創建和諧企業相統一,把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問題放在重要位置,營造和諧勞動關系,促進員工全面發展,實現企業與員工、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三是堅持服務回報社會,積極奉獻社會公益事業。樹立了富有道德感和正義感的企業形象,進一步增強了企業軟競爭力。把創造能源與環境和諧、促進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構建和諧企業作為公司發展的終極目標,把努力實現能源與環境、生產與安全、企業與員工、企業與社會的和諧作為企業的不懈追求,積極支持企業所在地的經濟發展,開展公益事業,開展扶貧幫困、捐學助教、賑災救危活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使企業改革發展穩定的成果惠及全社會。
近年來,特別是新的安全生產法、環境保護法實施后,國家對安全、環保等方面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對國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大型國企,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市場開放程度加大,公眾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關注度越來越高。所以,國企必須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在綠色發展中履行社會責任,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贏得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從而更好地維護和提升企業形象。而這就要求國企及時調整完善社會責任的內涵,探索履行社會責任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