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銳
摘 要: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聞傳播活動全面介入現代社會生活。在這一過程中,隱性采訪這種方式憑借自己的優勢被越來越多地采用,并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然而,從它誕生之日起,隱性采訪就在法律和道德倫理層面一直倍受爭議。由于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積極介入和隱去真實身份的角色扮演行為,很容易超越適度的界限,因此更需要慎重地把握。那么,對隱性采訪利弊的探究就非常的重要。
關鍵詞:平衡點;雙刃劍;新聞事實;輿論監督
一、隱性采訪,是一種特殊的新聞采訪。
新聞報道追求的是公開化和公眾知情,而這種特殊的采訪卻是秘密進行的。如不加以法律和道德規范,進行隱性采訪的記者就可能濫用記者特權去挖掘被采訪者的隱私,被采訪者所擁有的名譽權、隱私權等就很可能遭到侵犯。防止記者亂用特權和保障公眾知情權之間的關系需要衡量,覓尋得到一個平衡點。
隱性采訪是指記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種獲取信息的手段進行的采訪。隱性采訪在中外新聞史上的歷史不算新鮮,但在以往影響力并沒有太過廣泛。而在現今社會,廣播電視新聞的迅速發展,隱性采訪的魅力和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隱性采訪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研究越來越深入,為正規新聞渠道采訪提供了充分的輔助,在新聞采訪上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影響力越來越廣泛。但“隱性采訪”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法律與道德的種種矛盾沖突,但在受到記者“賞識”、受眾“青睞”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議。隱性采訪合法不合法、合乎不合乎社會公德,注定成為新聞界爭議的焦點。
近些年來,隨著新聞采訪和輿論監督活動的開展,國內新聞界在從事新聞采訪的活動中采用隱性采訪(暗訪)的方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特別是,由于“偷拍偷錄”獲取信息和證據的手段十分有力,許多電視記者樂此不疲;隨著愉拍”工具的完善,暗訪手法的成熟,電視節目中“偷拍”的場景和畫面越來越多。同時,隱性采訪和與電視隱性采訪密切相關的‘愉拍”問題也引起了有關人士的憂慮。于是,“暗訪”、“偷拍”行為一時成為大眾傳媒業界、新聞傳播學界和法律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
二、隱性采訪是進行批評報道的有效手段之一,以獲取公開采訪了解不到的新聞事實。
記者不公開自己的身份,在被采訪對象未察覺或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采用偷拍、偷錄的方式而進行采訪活動。運用于采訪對象弄虛作假或以暴力抵制正當采訪的特殊情況,突破了采訪環境的封閉性和事實本身的隱蔽性,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內容比較接近客觀事實。實踐證明,這種采訪手段對于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是必要和有效的。
然而,隱性采訪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隱性采訪時記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護。隱性采訪常常需要記者喬裝打扮,深入了解一些不為行外人了解的事實,而這些事實常常是行業內不樂意公開的。一旦記者在采訪過程敗露身份,得到的將是謾罵、毆打,甚至是生命威脅,采訪得來的材料也將毀于一旦。另一方面,隱性采訪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各國法律都沒有明確賦予記者隱性采訪的權利,但也沒有完全禁止。《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規定:“要通過合法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譽和正當要求”。而在隱性采訪的條件下,根本無法談得上尊重被采訪者的聲明和正當要求。而當事件被披露后,被采訪者如要控告媒體侵權,采訪記錄和有關錄音錄像資料不能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據,媒體會因為證據不足而敗訴。
三、隱性采訪在新聞采訪中的作用是無可代替的,但是隱性采訪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范。
我國的新聞媒介作為人民的代言人,追求的是滿足和實現人民群眾對于國家事務的知情權和發言權,我國新聞媒介的采訪報道行為的主要屬性是自由權利,因此,對其行使輿論監督職能的手段,特別是隱性采訪中的偷拍偷錄行為應當視為一般權利而法無明確禁止就可使用,尤其是在當前法無明確授權但是輿論監督常常遭遇非正常阻遏,確實需要一定隱性采訪手段的情況下,應有條件地允許新聞單位適度使用這種手段,以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和新聞批評權的實現。但在以往的法律法規中,更多地是強調對對方當事人的保護,強調對被采訪者的民事權利的保護,而忽視了新聞采訪實踐中采訪者的實際操作難度,更忽視了對社會公眾知情權和輿論監督的保護,而此次新規定的出臺顯然是根據我國民主程度的發展和進步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國外證據制度中的有關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所作出的“與時俱進”之舉。
記者在隱性采訪中的角色隱性采訪不同于一般采訪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是在記者隱去了真實的身份和被采訪者事先未知的情況下進行的,是以欺騙的手段獲取新聞素材,這顯然違背了新聞業的真實性原則。當然記者在隱性采訪中的角色扮演行為是不得已為之,但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應該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慎重行使。所以,記者在隱性采訪中要有良好的動機。如果以尋找“賣點”和“噱頭”的目的進行采訪,那記者的角色扮演行為勢必會造成采訪權的濫用,這樣獲取新聞素材也只能產生負面的傳播效應,無法滿足受眾正常的信息需求。因此,記者必須明確其角色行為是為了收集,通過其他途徑無法得到的真實資料,是為了更好的履行媒體輿論監督的職能。
隱性采訪至今都還是一個新聞界爭議的焦點,新聞界還沒有給出隱性采訪是應該還是不應該的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隱性采訪和任何事一樣,有一定的規定,只要超過了一定的界限,事情就會變成不如想像中預期的好。如果能夠牢記新聞工作的精神,和相關的道德、法規要求,慎重把握其角色行為,那隱性采訪就將會成為社會輿論監督的一把利器。
參考文獻:
[1]莊臨強:《隱性采訪的力量與控制》,《現代傳播》1998年第
4期
[2]劉海貴:《當代新聞采訪(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