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貞高
中華民族有著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發展老年社會工作不能脫離開我們固有的文化傳統,只有把老年社會工作與文化傳統深度融合,才是實現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有效途徑。
一、文化差異與發展路徑
西方社會受基督教博愛觀念的影響,家庭結構相對松散,家庭成員傾向于過一種比較獨立的生活。有獨立才有尊嚴的思想,使的西方家庭基本上是單向運行,即父輩有撫養子輩的責任,子輩則無贍養父輩的義務。這種文化使大多數老人認為,贍養老人是政府的責任,當然個人也有自我養老的責任。通常情況下,父母與子女都是分開居住的,老年人認為和子女住在一起,不僅失去個人隱私的權利,而且代際觀念差異使家庭內部矛盾頻發。這種文化背景下,社會便發展出了諸如陪老人聊天、帶老人看病、幫老人購物、為老人咨詢等較為完善的老年人服務網絡。這也正是1886年英國人查爾斯·布思提出了老年人應由社會來照顧的觀念之后,老年社會工作能逐步開展起來并迅速影響到其它工業化國家的文化土壤。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尊老敬老的內容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母在,不遠游”等,都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尊敬老年人的。但是,我國民間社會對“孝”的理解卻并不嚴格,人們心目中的“孝”,很難被理解為是對長者必須履行的義務或者道義性支持,更多的是所作所為能夠為老年人和其他人所接受。即使子女無力為老年人提供保障,只要安分守己也會被認為是孝;如果有撫養能力卻把老年人送到養老機構,則很容易被視為不孝而承受社會壓力。這種思維方式也在豐富著孝的內涵,一“孝”不如一“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我國老年社會工作者不能忽視的關鍵點。
二、以社區照顧彌補居家養老的短板
我國提出要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即”9073”的養老格局,90就是指90%的老人享受由社會化服務提供的自助式養老,居家養老符合我國的歷史傳統和法律規定,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意愿和實際選擇,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住所和環境中,同時政府也不需花過多的資金建設集中的養老機構和設施。城鎮化和家庭結構小型化導致核心家庭的增多已是不爭的事實,父母與子女的分居則已成常態,即使在農村地區也概莫能外。據全國老齡辦提供的數據,2014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億,2033年前后將翻番到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人,最高年份將增加1400多萬人。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和增量,依靠機構養老不但不可取更不可行。
在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以及機構養老功能有限的情況下,老年人照料問題將會更多地求助于社會,求助于社區服務和老年社會工作者。在理想狀態中,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區要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各種上門服務,如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緊急援助等服務。
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但現實當中的社區服務還不能滿足養老需求,雖然有一些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更多的功能只是個娛樂場所,幾乎沒有專業的老年社會工作者。這與較為成熟的英國社區照顧相比較,雖有其相同的一面,差異也是巨大的。簡單地說,相似之處在于都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注重利用社區資源,有類似的服務隊伍結構。差異之處在于專業化程度和目標設計不同。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因為社區服務與社區照顧概念不屬于同一理論和實務層次,社區服務是被當做“特殊服務”而存在的,社區照顧則是社會工作實務的一種模式。英國學者沃克(A·Walker)指出,社區照顧的主要實施策略有三種:在社區內照顧、由社區來照顧和與社區一起照顧。它既包括政府、社區甚至市場化的企業等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專業服務,也包括社區內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務。社區照顧旨在通過充分發揮家庭成員、親朋好友、鄰居及志愿者等非正規照顧資源的積極性,再由正規照顧資源中的專業人員通過多樣化的服務方案形成對非正式照顧的必要支援,從而達到老年人社區照顧的最終目的“正常化”和積極的老年生活,使受照顧者的權利和尊嚴得到體現,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大力發展專業老年社會工作,以社區照顧縫合居家養老的“硬肋”,是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方向。
三、老年社會工作的著力點
老年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困難的幫助和對發展需要的服務。困難的幫助主要包括經濟困難、生活照顧以及各種家庭關系處理等方面困難的幫助或協助解決。社會工作者即可以幫助老年人尋找資源獲取權益,也可以通過個案管理幫助老年人改善認知或產生問題的家庭環境。發展服務的需要主要包括人際交往的需要、參與志愿服務的需要、充實閑暇時光的需要等。1953年,凱文(Cavan)提出的活動理論主張老年人應該通過新的參與、新的角色來改善社會角色中斷所引發的的情緒低落,在新的社會參與中重新認識自我,從而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因此,可以通過組織社區活動或志愿活動的方法等,為老年人各種發展需要的滿足提供必要的服務。
現代社會發展證明,老年人仍然需要再社會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色轉換的需要。老年人角色的轉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轉化和影響表現為:主要角色轉換為次要角色,由家長角色轉變為被照顧的角色,易使老年人產生“被拋棄感”和落寞感;
因此,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方向須是外展的,即社會工作者應走出社會服務機構去主動發現需要服務的對象,并為之提供專業的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老年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并不容易,有些老年人基于保護隱私等方面的原因極易產生一些不合作,發生這些現象時,要鼓勵老年人自己去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給予必要的幫助即可,不要強行讓老人與自己互動。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老年社會工作特點和路徑發展的不同,只有立足固有的文化傳統,才能夠發展出本土化的老年社會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仝利民,老年社會工作,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彭秀良,文化傳統是老年社會工作的成長基因,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