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麗
一、包頭市養老服務現狀
包頭市從2000年起,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全市總人口229.7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23萬,占總人口的10.01%。2010年,全市總人口261.04萬,60歲以上老年人35.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3.5%。2014年,全市總人口265萬。60歲以上老年人40.65萬,占總人口的15.34%。包頭市老齡工作堅持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多方參與、統籌規劃,初步建立起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持的社會發展成果。
(一)城鄉養老保障體系全面形成,“老有所養”成效顯著
全市出臺了《關于給參加我市養老保險統籌的企業退休(退職)人員發放地方養老生活補貼實施方案》,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確保了地方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市委、市政府連續將城鄉低保的提標擴面列為人民群眾所辦的好事、實事,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城鄉社會救助范圍。“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各類社會救助資金11.36億元,有效救助城鄉困難群眾483萬人次,其中60歲以上受救助老人達到110萬人次。新建和改擴建敬老院20所,現已達到25所,床位數達到2080張,投資4767萬元實施了8個旗縣區綜合福利中心建設項目,其中已建成3個;五年新增養老福利機構14家,達到28家,全市擁有床位5716張,位居全區第一。
(二)老年人醫衛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老有所醫”全面保障
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注重對老年人的醫療和健康服務保障,逐步加大補貼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啟動了農村牧區醫療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市內各大醫院實行老年人看病免收掛號費、優先就醫。在一些好的醫院,開設了老年門診和老年病床,并開辦家庭病床,還經常組織專家開展送醫送藥、巡回醫療等服務,老年人醫療保障明顯提高。
(三)老年人參與社會渠道廣闊,“老有所為”充分展現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從政治上和生活上關心老年人,為他們參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條件。先后成立了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老年型群眾組織: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老教師協會、黃河文化研究會、公關協會以及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這些組織通過組織成員自辦、領辦、合伙經營和受聘于各類企事業單位,參加智囊團,使老年人才老有所用、老有所為創造條件。
(四)老年文體事業蓬勃發展,“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普遍實現
包頭市老年人文化體育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市加大老年文化娛樂、醫療康復設施的建設力度,全市建成老年活動中心413所,老年大學7所,在校學生1194人。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活動是88處。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也紛紛興辦老年福利設施,中央、自治區駐包大企業建設老年活動場所76個。
二、充分認識我市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
隨著老齡化高峰,老年人口中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數量增多,老齡工作難度加大。人口嚴重老齡化,必然對我市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流通、消費、社會穩定等各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社會公眾對養老憂慮度成上升趨勢。老年人憂慮患病醫療負擔過重,日常生活無人照料,外出不便;年輕人尤其是“雙獨”面對多位老人的養老壓力和自己今后養老的憂慮。如何為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提供優質、高效的養老服務已成為我市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
三、和諧社會與老齡社會的關系
(一)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老齡社會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體現,也是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的內在要求。
(二)和諧的老齡社會,會為老年人帶來和諧生活。我們現在講構建和諧社會,最基本的是要求人與人相互作用的和諧,是要求實現社會各階層、各群體之間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為老年人帶來和諧生活;老年人生活和諧會促進家庭和諧與代際和諧;從而又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和諧的老齡社會,又會反過來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人是一種具有高等智能的社會動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保持和睦相處,才能使整個社會處于和諧狀態,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四、和諧的老齡社會重在建設,更要注重管理
(一)充分認識做好老齡工作是政府的責任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加快發展老齡事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關系到老年人生活、健康、福祉的大事,也是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要把做好老齡工作視為各級政府的責任,是政府當前應該認真考慮的大事。
(二)進一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社會化力度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核心要加大養老服務社會化力度。在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進程中,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堅持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建立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社會養老服務機制。要格外重視農村的社會養老,我市農村老齡化更為突出,農村社會養老服務薄弱,要按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要求,在新農村建設中,著力為加強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三)抓住有利時機,加速發展老齡產業
我市老齡化產業發展滯后,老齡產業在我國尚處于初期階段,隨著國家對老齡工作的重視,老齡產業今后成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能是新的經濟支撐點,面向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6—1/5的老年消費人群是個大市場。老齡化涉及飲食服務、金融、老年生活和特殊用品、交通旅游、醫療保健、老年公寓和老年保健性住房、老齡文體、司法法律服務等等。一個簡單實例,在我市各個大中型百貨商場和超市買不到適合老年人穿的服裝和平底鞋,更沒有老年人用品專柜。政府應組織有關委局盡快抓住有利時機,統籌規劃,謀劃措施,推動生產,流通各領域,把發展我市老齡化產業作為擴大內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