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曄?劉迪
摘 要:本文對幼師在揚琴演奏實訓教學中教學法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幼師的教學用語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征,幼師在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知識講解都要用符合兒童認知能力的語言,還有在授課形式上也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最后分析了幼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符合兒童的情緒特征。
關鍵詞:揚琴;教學法;幼兒認知特征
幼師在揚琴的實訓教學中,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去教導孩子。同時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養孩子學習揚琴的興趣,還要針對孩子的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一、幼師的教學用語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征
兒童認知事物的能力,先是從家庭開始,再到學校、社會。例如,從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玩具,到生活中感受的天氣的變化等。從自己的家人到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再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所有他們關心和感興趣的人和事。認知能力的發展,一方面是通過生活中的體驗,另一方面是兒童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幼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選擇合適的用語給孩子們授課,并且從孩子們能夠感知和經歷的角度去
講課。
1、技術訓練方面
技術訓練是揚琴演奏的基本要求,擊弦動作是最基礎的技術。揚琴的擊弦動作可分為“擊弦”與“回鍵”兩個動作,而這兩個動作的完成是瞬間即逝而難以分清的。擊弦時隨著手腕的轉動,大指和食指握著琴鍵向下彈擊,中指托著琴鍵有彈性地向上頂托,這樣一擊一頂地使琴鍵不斷產生向下擊弦的彈擊力,因而在琴弦上擊奏出堅實而有力的音點。腕關節是擊弦動作的軸心,是揚琴擊弦發力的最重要的部位。在擊弦運動中,臂產生的力量和手臂的下垂重力,都要通過腕關節的伸展、轉動集中起來,結合指的捻、托力輸送到筧頭。腕關節的運動方式正確與否對掌握揚琴演奏的基本擊弦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此技術時教師需要從孩子的年齡特征思考,找出平日生活中哪些是能用到腕關節的動作,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幫助他們理解手腕的運動方式。
2、音樂基本常識方面
學習揚琴的同時需要孩子掌握音樂有關的基本常識,如:各種音符、音樂術語等。教孩子認識各種音符特征時,教學用語要符合孩子他們最有興趣、最關心、最容易理解的,是他們接觸到的事物和親身體驗到的生活這一特征。例如:針對音符的外型特征,教師可以先將各種音符畫成圖畫做成圖片,讓孩子有一個直觀的認知。然后讓孩子找出老師要求找的音符,這樣來幫助孩子記住各種不同音符時值的外形特征。為準確記憶知識,還可以利用動作演示。將四分音符用漢字“走”的發音表示音符時值的長短,八分音符用“跑”表示音符時值的長短,十六分音符用“跳”表示音符時值的長短。教師邊說口令邊讓孩子做這幾個動作,在發口令時可以將各音符進行多種組合,讓孩子形象地體會并掌握各種節奏音型,進而加深孩子對音符時值長短的印象。
二、幼師的授課形式要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動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它包括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有意注意是自覺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無意注意則是自發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在嬰兒時期以無意注意為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內容的豐富,活動范圍的擴大,逐漸出現有意注意。4-6歲的幼兒,開始出現一種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喜歡東看看、西摸摸,只要是新鮮的東西,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同時,由于言語的發展,開始能做到使自己的行為服從成人的要求,有意注意逐步發展。但這時有意注意的穩定性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分散、轉移。據統計4-5歲孩子的注意力在10-15分鐘,5-6歲孩子的注意力基本在20分鐘左右,但當孩子沉浸于他的興趣時,他的注意力就會增加5-10分鐘。幼兒學習揚琴需要集中注意力,為了提高幼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質量,就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其中,培養幼兒的興趣至關重要。
1、借助其他樂器激發孩子學琴興趣
揚琴是一種擊弦樂器,它和打擊樂器一樣都有敲擊的動作。敲敲打打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敲打可以使他們感到興奮,消除緊張、懈怠的情緒。根據幼兒喜歡東看看,西摸摸,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的心理特征,筆者認為可以使孩子們演奏種類多樣的打擊樂器來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揚琴的興趣。在課堂上,讓學習進度相當的兩或三名孩子一起上課。一個孩子彈琴,另外的孩子用一些打擊樂器配合簡單的節奏音型共同演奏,然后互換樂器,輪流交替演奏揚琴和打擊樂器。這樣既可以通過演奏不同的樂器獲得新鮮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琴興趣,也能使孩子們彼此學習,互相促進。
2、老師與孩子配合演奏培養孩子學琴興趣
揚琴屬于民族器樂中為數不多的多聲部樂器,它具有寬廣的音域和變化細膩的力度層次;具有廣泛的演奏技巧,如:泛音、頓音、琶音、顫竹、滑音、彈輪、撥弦、輪音等;及豐富的和聲織體,如:單手演奏旋律單手配和聲的形式、三對二、二對三的音型織體、音程和聲、雙音琴竹的多和聲織體??梢詫P琴多姿多彩的特點靈活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教材的使用需符合幼兒的情緒特征
揚琴技能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扎實的練習才能提升。因此,在揚琴的長期練習中,幼兒會出現心理和生理的雙重疲倦。其中,生理上的表現主要是動作不協調,手指失控、動作不準確等問題。而在心理上會出現思維遲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能力下降,甚至出現厭煩、躁動的情緒。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重復的練習中導致幼兒神經系統的喚醒度降低,從而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幼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考慮幼兒的情緒特征,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技能的提高。
四、結語
在揚琴的學習階段,幼兒揚琴的教學是揚琴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習揚琴的基礎。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從而針對幼兒的自身特點來制定教學方法,從而為幼兒學習揚琴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通過培養幼兒學習揚琴的興趣,逐步建立自己的演奏習慣和掌握揚琴的基本技能。促進幼兒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黃立勤.幼兒揚琴教學探微[J].黃河之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