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詠梅 程利霞 王和順
能源、化工、冶金等資源型產業作為內蒙古的支柱產業,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突出,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其主導地位仍不可替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資源型產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和瓶頸,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需要牢牢把握新常態所蘊含的新機遇,以做“大、長、虛、聚、融、加”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平穩增長。
盡管目前煤化工、電解鋁、多晶硅等資源型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對產業規模擴張形成了壓力,但規模直接決定了產業在全國的分工地位,只有在全國市場占到一定份額,才能擁有話語權,在做大的基礎上將產業做強。擴大產業規模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打造低成本優勢擴大規模。放大霍林河煤電鋁一體化經營模式,積極爭取國家在我區開展電力體制改革試驗示范,使我區的低電價優勢能夠在有色、鋼鐵等高耗能行業中得到充分發揮,通過低成本擴大規模提升產業競爭力。二是通過差異化競爭擴大規模,結合內蒙古優勢和國家產業調整方向,創造內蒙古在打造全國低成本原材料生產基地、推進節能減排等方面的獨有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優先在內蒙古布局大型資源型產業項目,在產業政策方面給予內蒙古更多的支持,通過差異化競爭擴大產業規模。

延長產業鏈條是實現資源轉化增值的根本途徑。內蒙古資源轉化增值效益低,其突出表現是產業層次低、鏈條短、精深加工不足,需要通過縱向延伸、橫向配套和耦合拓展做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具體來說,要堅持三個基本方向:一是要向下游延伸。以產品終端化、產業高端化為目標,以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做長產業鏈條。二是向新材料方向延伸,抓緊制定和實施內蒙古制造2025戰略,突出產品“新型化”,推進資源型產品向高端新材料方向升級,冶金行業重點發展高性能鋁合金、高品質特殊鋼等先進結構材料,立足基礎化工原材料優勢,積極發展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三是向資源綜合利用方向延伸。堅持綠色循環的發展理念,以生產方式的“新型化”為突破口,將資源吃干榨盡,向資源綜合利用要效益。
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是企業融資、產權重組、資源和要素整合的有效途徑,虛擬經濟發展滯后是我區資源轉化增值效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推進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不斷做虛產業形態,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放大作用,通過“虛實”結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大力推進資源型產業資本化。一是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加大對資源型企業的上市培育力度,引導企業開展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信用擔保、金融租賃等金融創新業務,為資源開發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二是加快建立資源型產品交易平臺。在認真總結成立包頭稀土交易所運行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煤炭、PVC、電解鋁等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形成內蒙古價格指數,增強話語權。三是建立健全產權交易體系,推動關于資源型企業的股權交易以及資源勘探與開采權交易的平臺建設,加快資源資本化進程。四是積極引導各類資本發起、參與、組建與資源開發相關的投融資平臺,打造“功能齊全、分工明確、主業突出、運營規范”的投融資平臺體系。
我區資源型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布局散亂與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并存,產業集聚和協同效應較差,亟待創新體制機制,著力建設一批資源型產業集聚區,優化空間布局,實現集中集聚發展,共同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可以從三個層面推進:第一,構建跨省區的產業集聚區。發揮我區毗鄰八省的區位優勢,加強與相鄰省區協作,合作共建集聚區,如“烏、大、張”地區,“錫、赤、通、朝、錦”地區,通過集聚區共建為資源型產業合作發展搭建平臺。第二,加強相鄰盟市之間資源型產業整合,共建產業集聚區。要樹立合作共贏和協同發展的理念,推進跨盟市資源整合、功能互補、人才互動、經驗交流,鼓勵相鄰區域的開發區在協調中整合,例如,加快 “小三角”地區各開發區整合,打造氯堿化工集聚區;推進包頭青山裝備制造產業園區、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園區協作發展,打造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加強包頭鋼鐵深加工園區與烏拉特前旗黑柳溝工業園區上下游配套能力,打造鋼鐵工業集聚區,等等。第三,大力推進相同盟市不同旗縣之間的集聚區共建。創新旗縣區GDP核算和稅收分成制度,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消除企業兼并重組和集聚區共建的制度障礙,理順利益分配關系,引導發展基礎好、規模大、區域帶動能力強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開發區整合周邊園區(包括相鄰物流園區),或以“飛地園區”形式進行跨區域整合。
加快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產業與城鎮融合,是實現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一是兩化融合。大力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要重點圍繞落實《中國制造2025》,組織實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以推廣普及智能工廠為切入點,在鋼鐵、煤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推廣普及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推動核心軟硬件、網絡設備、智能裝備等核心技術與產品的深度應用和產業化發展,打造開放有序、富有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力爭在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具有優勢的行業在兩化融合方面走進全國前列。
二是兩業融合。加快推進前端加工制造業與后端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實現經濟結構由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由制造化向服務化、數字化、現代化的生產體系轉型。要順應產業發展演進的規律,一方面,推動“主輔分離”,提高制造業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引導生產制造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剝離服務部門,以產業鏈整合配套服務企業,推進服務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搭建商貿、物流、會展、金融、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服務平臺,提高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協同、配套服務水平,形成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的互動發展格局。
三是產城融合。按照“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產業功能和城鎮功能融為一體”的總體思路,建立“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一體”發展模式,推進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互融合,通過產業發展,打造 “規劃合理、功能完善、融合緊密、宜居宜業、集約發展”的產業新城和特色小城鎮,通過新型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一是“加”技術。適應當前國內外科技創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的新趨勢,加快構建面向制造業重大共性需求的產業創新體系。組織實施資源型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形成一批創新中心,以聯合攻關的方式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同時,要積極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完善人才、資本、開發區、稅收等政策環境,培育低門檻、廣覆蓋、有活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系統。積極發展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各類創客空間,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籌等綜合服務平臺,營造創業創新環境。
二是“加”互聯網。在資源型產業領域加快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首先要加速培育工業互聯網新產品,開展面向資源型產業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培育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服務新方式。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研究制訂工業互聯網整體網絡架構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單元、智能工廠的低延時、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搭建連接多地、多方參與、安全可靠的工業互聯網試驗網絡,為工業互聯網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提供驗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