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2月6日,美國白宮發布了2015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是奧巴馬任期內第二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第一份在2010年5月份發表。
事實上,這是一份被推遲了一年半的報告,因為2013年奧巴馬即向國會表示,將在當年10月推出第二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但是,令奧巴馬措手不及的是,2013年9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強力阻止了其對敘利亞的動武“決定”。2013年12月,作為報復,美國引爆了烏克蘭“顏色革命”,并在2014年2月推翻了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美俄關系瞬間惡化至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2014年6月,“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越來越猖狂,美國的投機心理使得自己首鼠兩端,難以抉擇。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這一系列大的局勢變化,使得奧巴馬對國會的承諾不得不一拖再拖。
按法律要求,白宮必須每年出臺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但從現在情況看未能實現,奧巴馬的兩份戰略報告時隔長達四年多。而且,由于奧巴馬任期只剩一年多,故這份報告不但是其任期內最后一份,也是一份離任前的“權宜之計”,新總統上任后必有新的國家安全戰略變化。
新報告繼續將“安全、繁榮、價值觀及國際秩序”作為大戰略目標。對外政策上,奧巴馬依然延續所謂的“多邊主義”政策,主張加強“與盟友協同合作”。但是,相比第一份報告,內容仍是做了重大調整:
重大威脅對象發生變化。相比2010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新報告中除老調重彈地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核威脅、極端暴力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和大規模疫情等對美國造成國家威脅外,最大的變化在于新報告多次強調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這被美國認為是對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與此同時,新報告弱化了“中國的威脅”。

圍堵遏制中國的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
實現戰略目標更加依賴盟友。小布什時期,美國是單邊主義,入侵一個國家完全不顧世界各國反對,甚至都不通過聯合國安理會。2007年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實力大幅度下降。由此,奧巴馬2009年上臺后即稱要“傾聽世界”。2010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出臺,奧巴馬“傾聽世界”后,認為“沒有一個國家比美國更適合領導全球化的時代”。那時,美國還認為自己可以一己之力統治世界,故在制定軍事戰略時,總體仍是單邊政策。針對中國,它制定了強勢的“空海一體戰”遏制戰略,試圖將中國遏制在第一島鏈內。然而,4年多的實踐證明,美國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于是,美國準備調整原來針對中國的“空海一體戰”,改為“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概念。
在新報告中,已不再認為美國領導地位無可替代,而是認為美國領導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報告還認為,美國應加強領導地位(奧巴馬說,美國要繼續領導世界一百年),最佳選擇是堅守戰略目標、加強自身經濟、樹立民主法治榜樣、構筑強有力的國際聯盟、綜合運用美國各項實力、秉持長遠戰略視角等。
實力的下降,使得美國在報告中提到與盟友協作的內容大幅增加。新報告中,提及日本的次數由2010年的5次增加到最新的10次,而且連續表示要加強美日兩國在導彈防御系統、朝核問題、“亞太再平衡”等議題上的合作。
這些都充分表明,美國已開始側重對盟友的依賴,并準備在后續戰略目標的實現中,讓盟友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日本,就是美國在亞太最重要的盟友,未來必然會被賦予更多戰略任務,美國也會為日本成為正常國家松綁。譬如,2015年初美國高官連續呼吁日本巡航中國南海,就是賦予日本的新任務,而與之相配套的就是安倍政府的推動修憲。

2015年2月美日澳聯合軍演中的三國戰機編隊
美國為何在5年后進行戰略調整呢?主要原因有六點:
實力下降所致自蘇聯解體,美國即成為世界惟一超級大國,開始進入“任性”時代。“任性”在小布什時期達到極致,布什的智囊們認為,美國通過控制能源、貨幣和經濟規則,就能依托自己的軍事能力,掌控整個世界。正是基于這種邏輯,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才告訴小布什,美國政府借的債務是不用還的。但是,單邊主義最終沒有給美國帶來好果子,美國陷入了窮兵黷武的惡性循環,21世紀的頭10年,美國實力因此嚴重受損,美國政府所借債務也必須償還。
實力受損后的美國依然托大,這才有2010年強勢依然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出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4年多的時間讓美國充分認識到,美國已非以前的美國,世界也非過去的世界,美國正在失去對世界的領導力。4年多時間證明,美國2010年版的國家安全戰略根本無法有效推進。于是,美國不得不就原方案作出修正,推出更符合美國實力的戰略框架。
戰略失誤所致2001年,美國借“9·11”恐怖襲擊事件展開對中東侵略,先入阿富汗,再侵伊拉克。如果說入侵阿富汗是對“9·11”事件的報復還有情可原,而入侵伊拉克則是赤裸裸的侵略。美國入侵伊拉克,不但世界各國大都反對,甚至其所說的開戰理由——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仍未找到,已成歷史笑柄。正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美國最終毫無懸念地跌入窮兵黷武的陷阱,并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中東戰略失誤使美國最終陷入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并最終發展為全球金融危機。這次危機,給美國國家信譽和實力都造成嚴重打擊,美國實力快速下滑。然而,窮兵黷武的美國并未真正吸取教訓,在調整戰略試圖從中東戰爭泥潭抽身時,它又看到中國的崛起,于是又錯誤地針對中國搞起“亞太再平衡”,并為此配套“空海一體戰”軍事戰略。中美實力此消彼長,與中國在西太平洋博弈4年有余,美國已深深感受到與中國直接對抗的系統性風險和極高的成本。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不得不調整有可能與中國發生全面沖突的國家戰略。

伊拉克戰爭中的戰斗場面
逆潮流而動所致21世紀的人類社會,和平發展是大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下,應充分發揚和平共處與合作共贏,充分調動各國和各國人民的積極性,投入到新時代的經濟文化發展大潮中來。未來的世界,將由過去國家間的競合模式,升級為地區集團化的競合模式,正在形成的國家集團包括歐盟、東盟、東盟10+1、東盟10+3、上合組織等等。總體而言,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才是世界人民的普世價值。但是,美國卻試圖建立一個以自身為塔尖的金字塔國際秩序結構,構建一個一統地球的“地球帝國”,這顯然不符合人類發展的大趨勢。
事實上,美國遏制中國會因小失大,不但逆人類發展大勢,還會忽略自家后院——拉美。事實是,拉美現在的確正在離美國而去。時至今日,美國不得不對戰略加以調整,是迫于現實壓力。但令人遺憾的是,它并未從根本上調整,稍有調整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原戰略風險和成本太高所致在2010年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將中國列為最重要的威脅和對手,針對中國制定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并輔以“空海一體戰”軍事戰略。經過4年實踐發現,和中國展開全面對抗是不可想象的,和中國進行全面戰爭更是美國所無法承受的,甚至和中國關系惡化都會導致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大損,美國離開中國的配合在全球基本寸步難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才不得不調整戰略。
美俄交惡及中東局勢所致與2010年不同,2014年美俄關系因烏克蘭問題嚴重對立,兩國關系也跌至冷戰結束以來的谷底,美國已明確將俄羅斯列為最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無法再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目標,先解決俄羅斯成為美國戰略當務之急。與此同時,中東“伊斯蘭國”的肆虐也使得美國不得不繼續在中東保持更多的注意力,中東問題也需要中國的配合,這也是美國不得不調整戰略的原因之一。
新型大國關系的落實與推進自2013年安納伯格莊園“習奧會”確立兩國推進“不沖突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系,中美彼此在解讀上雖存差異,但“不沖突不對抗”是共識。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中美也的確加強了溝通協作。在2014年11月APEC峰會后,中美還進行了第二輪“習奧會”,雙方達成碳排放和軍事領域的重要協議,這都對美國戰略在今年做出相應調整起到了推動作用。
美國這次戰略調整,應該會持續至少兩年到三年,因為奧巴馬的任期還有不到兩年,新總統上任制定新的國家安全戰略需要至少半年左右時間,故2015年制定的國家安全戰略維系兩三年時間應沒問題。若不出意外,美國下一版國家安全戰略會在2017年新總統站穩腳跟后推出。對于下任總統的安全戰略,現在還無法做出準確評估,但至少這兩三年的戰略是清晰的。根據新版報告及當前國際博弈局勢看,美國未來兩年將會在三個方向下功夫:
東歐未來兩年特別是2015年,東歐特別是烏克蘭,將是美國戰略重點。美國試圖借烏克蘭局勢,在東歐挑起歐盟和俄羅斯的直接對抗,并推動俄羅斯和西方進入新冷戰。這么做的目的,是要困住俄羅斯這個絆腳石,然后再在中東方向和西太平洋方向進一步落實國家戰略。
據最新消息,美國已開始向烏克蘭政府軍援助軍備,并準備在3月到10月派至少300名美軍進入烏克蘭,還要在俄羅斯周邊部署3000名美軍。其目的是想烏克蘭政府軍打內戰,打敗東烏民間武裝,從而進一步激發整個西方對俄羅斯的敵視,并進一步形成歐俄新冷戰格局。
中東美國在中東的目的是要推翻敘利亞巴沙爾政權,轉而瞄準伊朗。最終在中東“一統江湖”,拿到國際原油的絕對定價權,從而構建以美國為塔尖的金字塔帝國秩序結構。雖然美國制定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并未真正放棄小布什時期曾大力推動的中東戰略。正是因為俄羅斯是美國解決敘利亞和伊朗的最大障礙,美國才必須用烏克蘭拖死俄羅斯,然后才能順利解決敘利亞巴沙爾政權。

2014年APEC會議期間奧巴馬為APEC亞太伙伴林植樹
美國在中東準備投入5億美元,利用北約盟友培訓1.5萬名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名義上是打擊“伊斯蘭國”,本質上卻是通過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從而將“伊斯蘭國”武裝吸收到敘利亞親西方反對派武裝那里,并利用用這股力量打擊并最終推翻巴沙爾政權。
西太平洋雖然美國在未來一兩年會將更多精力放在中東和東歐,為解決中東問題和烏克蘭問題投入更多資源,但在西太平洋美國也不會放松。可以預見,美國在第一島鏈的軍事部署必會加強,特別是在菲律賓的軍事部署會在未來一兩年明顯加強。另外,會進一步鞏固第二島鏈,進一步擴大在澳大利亞的軍事部署。
考慮到美國在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扮演的角色,在第一島鏈封鎖中國的意圖,試圖將中美博弈主戰場再次推到朝鮮半島的企圖,還有2016年臺灣選舉民進黨有可能大概率勝選等因素的存在,未來兩年內,美國會繼續在美日韓聯盟、臺灣問題上展開對中國的遏制。同時,為了給中國制造更多麻煩,美國會推動南海局勢進一步惡化,特別是提升美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挑撥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挑釁。
美國最新的國家戰略暫時放棄了以一己之力遏制中國的想法,但卻不遺余力地挑撥中國周邊局勢。
在南海方向,美國正試圖構建美日菲遏華同盟,以在南海激起更大波瀾。美國不但借“亞太再平衡”戰略介入南海,甚至已試圖實質性地介入緬甸北部局勢。2014年,緬北克欽獨立武裝領導人訪美,試圖尋求美國支援。美國開出的條件是,克欽武裝與緬甸親美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合作,這顯然是想推動緬甸內戰擴大。2015年初,美國太平洋副司令又訪問了緬甸政府及克欽邦首府密支那,介入緬北跡象越發明顯。
在朝鮮半島,美國對朝鮮示好態度視而不見,繼續推動美日韓聯盟及在韓部署反導系統,試圖將半島局勢推向軍事對抗以惡化東北亞局勢。與此同時,在美國的默許和支持下,日本安倍政府已開啟修改和平憲法進程,未來美日針對中國的行動會更多。
在臺海方向,從美國允許臺灣駐美辦事處在美國升青天白日旗,允許臺灣駐美辦事處汽車掛外交牌照等動作看,美國正試探性地打臺灣牌。一年多后,民進黨一旦上臺,美國必推動民進黨臺獨進程,從而給中國在臺海制造麻煩。不僅如此,美國還會推動美臺軍事合作,甚至會推動臺灣加入美日軍事信息共享機制。
那么,中國該如何應對美國的布局呢?個人認為,中國應作出如下幾方面應對措施:
繼續擴大深化對俄羅斯經濟、戰略合作,提升俄美博弈的能力和決心。中國這么做,一方面可從與俄羅斯經濟、戰略合作中獲利,同時還能在戰略上降低自身壓力。對于挺俄羅斯,我們要有充分的大局意識,這不僅僅是中俄合作下的經濟利益問題,更是戰略利益問題。同時,我們更要側重于“一帶一路”戰略,讓中俄深化合作并與“一帶一路”戰略相得益彰,取得更多協調,形成更多合力。

中俄需要加強合作,實現共贏

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
繼續擴大與中東國家合作,戰略上更加深入中東。中東,依然是大國博弈中心。伊核問題,是中美歐俄博弈焦點,巴以問題是美國中東博弈支點,敘利亞則是攻守前沿。近些年,中國和沙特、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等國關系發展順利,進一步深化與這些國家的合作,有助于中國在中東發揮更大影響力和建設性作用,對中國在大國博弈格局中有積極影響,對世界維系和平穩定也有積極作用。
擴大深化與歐盟合作。美國所推動的歐俄新冷戰,本質上是在為推全球新冷戰作預熱。一旦歐俄新冷戰格局鋪開確立,美國必針對中國進行新的冷戰式布局和挑釁,并加速推動中國和西方關系的惡化。一旦中西方陷入意識形態對立,進而會形成東西方政治軍事對立的格局。到那時,美國會將在俄羅斯身上試驗來的制裁、挑撥戰爭等手段,全部傾倒到中國身上。
在外交、軍事上繼續抑制日本。日本作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橋頭堡,中國要給予足夠大的外交和軍事壓力,同時要做好準備,迎接日本走向軍國主義所帶來的挑戰。根據安倍政府當下表現,其推動修憲是必然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一定要加強在道義制高點、外交、軍事等方面對其的壓力。否則,以日本人的性格,會在短期內進行冒險挑釁以給中國制造更多麻煩。

日本積極修憲為軍國主義復辟鏟除障礙

印巴邊境沖突不斷
在半島推動中韓合作深化,并劃紅線。半島穩定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美韓在半島問題上看法差異巨大,故中國應繼續打好韓國牌,在加強對韓深化合作基礎上,給韓國劃出紅線。這根紅線,本質上也是韓國自己的紅線,因為一旦突破即意味著半島可能爆發局部沖突,這是韓國經濟所不能承受的。
在南海保持強勢的同時,在態度和原則上要有足夠包容性和彈性。在美國不斷擴大南海周邊軍事部署的背景下,中國應對及時、快速,符合戰略利益布局。對南海局勢,中國在軍事上要強勢,外交手段上要有彈性,經濟合作上要深化。
對臺獨勢力警告,與反臺獨勢力合作。我們一方面盡量繼續推動和國民黨及馬英九政府的合作,同時,應加強對臺獨勢力警告,要擴大對臺民眾宣傳,提升臺灣同胞對臺獨的警惕和反感。只有這樣,在民進黨上臺后,他們才不敢推向急獨。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臺灣的經濟狀況,民眾必會對民進黨進一步失去信心,民進黨推進臺獨的動力也就會因此失去根基。
對南亞及中亞要加大維穩合作。南亞方向,緬甸政局和緬北局勢穩定是一個問題,印巴局勢是一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緬甸問題復雜,印巴問題重大。前者,一時半會兒不會釀成大麻煩,但剪不斷、理還亂;后者,整體較穩定,一旦爆發卻會地動山搖。
對于緬甸問題,中國仍應與緬政府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緬甸作為中國進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地緣意義非凡。但是,對中國來說,既不能允許緬政府軍消滅緬北少數民族武裝,也不能任由少數民族武裝與美國合作攪亂緬北。
若緬北少數民族武裝被緬軍消滅,緬甸未來一旦被“顏色革命”,則會成為美國遏華工具,中國到時則無牌可打;若緬北少數民族武裝引導美國插手緬北,則緬北局勢將更復雜,對中國“中印緬孟經濟走廊”戰略將是重大打擊,對中國由緬入印度洋也會有很大負面影響。對中國來說,仍要以勸和促談為基本原則,實際操作時則可據需調整。
至于印巴關系,中國一方面要加強與印度的經濟合作及政治互信,同時也要加強與巴基斯坦的經濟合作,還要給予巴基斯坦足夠的軍事與政治支持,促使印度求合作而不是故意找對抗。以現在印巴局勢情況看,這么做最合適,不但有利于南亞穩定,更有利于“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的發展。兩個走廊的發展,可將“一帶一路”兩個戰略線路在陸地上經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中亞連接起來。“一帶一路”戰略一個方向由海上聯通,一個方向從陸上聯通,雙保險更有利于形成戰略合力和地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