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你情商不高。”甲對乙說。“你才情商低!”乙反擊甲。甲乙兩人情商都不高。
“你情商低。”甲對乙說,乙微笑,或者好像沒有聽到,乙的情商高于甲。
“你情商不高哦。”甲對乙說。“唉,也許我智商太高了。”乙回答,那么乙不僅情商不低,智商也不低。
什么是情商呢?很多人說情商是對應智商的一種量度,這種說法不精確。智商,英文是IQ,I代表智力,Q代表商,就是比例的意思,智力年齡與生理年齡的比例。那么,我們會想當然地解釋情商為EQ,E代表情緒,Q代表商,那么情商就是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的比例?
其實不然,情商真的無法用年齡度量。智商嚴格地說也不能,雖然較早智商的定義是這么來的。
我個人的體會是,一個人在一個社團中的情商也許并不低,到了另一個社團,情商可能就顯得低了。比如我自己,在美國九年,情商居于中游,剛回到北京的時候,情商明顯低于平均值,而且自己一點也感覺不到。在美國,多數場合可以直言,在國內,就不行,得罪了人都不知道。直到七八年后,才幡然醒悟,可是,能得罪的人已經得罪了,悔之晚矣。
我沒有錯,被得罪的人更沒有錯,錯就錯在我情商低,低到不知道不同社會交往規則不同。
不能審時度勢,是情商低的一種表現。這個問題直接告訴我們情商是什么,當然不是心理年齡趕不上生理年齡,情商也是某種智力的量度。因此,在英文中,情商不是emotional quotient,它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情緒智力,簡稱EI,直譯為情智。
一個叫韋恩·佩恩的在他的博士論文中發明了這個詞匯,那是1985年的事,可見西方人也是很晚才“科學”地研究這件至關重要的事。等大眾了解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時,已經是1995年了,那一年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寫了一本暢銷書《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從此,戈爾曼一發不可收拾,數年中寫了若干本關于情商的書,目前被翻譯成中文的有五種。
情商在西方是心理學的一大課題,對其科學的定義既繁瑣又有爭議,我們就不去研究了。有人認為情商這個詞沒有新意,沒有超出傳統的“五大個性特征”。哪五大個性特征?就是:開放性、責任心、內外向、親和性、是否神經過敏。
我們盡量避免談情商的科學定義,但是避免不了思考以上五大個性特征的含義。比如“開放性”,就不是這個中文詞匯簡單的直接含義。它當然包含了一個人是否愿意接納不同的東西,它還包含另五個特點:想象力、對美的敏感、關注力、親和性、好奇心。你看,情商真的不簡單。
就我們開頭的幾個假想的對話來說,情商無非是控制情緒的能力。一個人批評我,我不激動,這是高情商的起碼要求,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我們所有人都會有這種體會。
說白了,提高情商的第一步就是常言說的“要善于被批評和自我批評”。一個人批評你,倒不等于對方情商低,要視情形而定,如果是善意的批評,對方情商不見得低。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李老師,您以后不要過于率真,有的話不宜在公開場合講。”這就是善意的批評,我樂于接受。對方這樣對我說,那是高情商的做法。非要用五大個性特征來套,就是親和性,凡事做到親和,是一種智慧。
如果對方換一種說法:“李老師您情商太低了,以后公眾場合說話要過腦子。”同樣的意思,這是一種低情商的說法,因為對方沒有照顧你的情緒。是的,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也是情商的一種。
對善意的批評做到坦然接受,是情商的起碼要求,是開放性,也是一種親和力。如果能做到對惡意的批評也坦然接受,就是情商的進階了,它不是開放性,我覺得既是神經不過敏,也是高級的親和力。在人群中,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
十五年前,金庸回應王朔對他的批評時說:“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佛家的教導:必須八風不動……”在那個回應中,金庸沒有做到八風不動,僅此一點,他就落了下風。如果他坦率地就事論事,就不失大家風范。如果他壓根不理王朔,我覺得是小說家最好的舉動,哪怕無關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