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劉麗娜
做好基礎護理控制醫院感染的分析
劉晶晶 劉麗娜
目的 分析基礎護理對于醫院感染控制的干預效果。方法 260例來自各科室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組, 該組采用基礎護理的方式控制醫院感染, 另選2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該組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 未加入基礎護理模式控制醫院感染, 比較兩組醫院感染控制情況。結果 觀察組各科室的平均醫院感染率為3.08%(8/260), 對照組各科室的平均感染率9.23%(24/260),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做好基礎護理可有效降低醫院感染, 是提高醫護質量的基本, 值得推廣于護理的全過程。
基礎護理;醫院感染;控制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2年12月~2014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60例來自各科室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組, 另選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于本院的260例各科室患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觀察組中男138例, 女122例, 平均年齡(59.2±13.2)歲, 病程4周~9年, 平均病程(2.7±1.6)年, 對照組中男135例, 女125例, 平均年齡(57.8±11.8)歲, 病程5周~10年, 平均病程(2.8±1.8)年,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基礎護理的方式控制醫院感染, 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 未加入基礎護理模式控制醫院感染, 觀察組具體方法如下。
1.2.1 護理人員再培訓 2012年12月以前, 本院因認識不足, 僅認為醫院感染為院內感染控制科的工作范圍, 卻忽視了護理在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性, 從2012年12月開始本院通過強化護理工作培訓, 以此控制院內感染。培訓內容包括定期組織護理專題講座與技能培訓, 增強護理人員對于院內感染控制的意識及技能。
1.2.2 強化制度建設 本院于2012年12月開始于各科室均設立了院內感染控制的目標與措施, 并以此制訂了詳細制度, 如器械消毒、無菌操作等制度, 嚴格執行, 并設立相應懲罰制度。
1.2.3 嚴格執行手部無菌操作 如果洗手過程未能嚴格按照規范操作, 會難以有效將有害微生物、細菌等殺滅, 增加患者院內感染風險[2], 因此本院開展護理人員手部衛生知識及規范清理的全面培訓, 同式將接觸式開關水龍頭改為熱感應自動開關水龍頭, 并將規范清潔圖片放置于水龍頭附近,提供殺菌效果好的洗手液[3]。此外還將手部清潔技能及知識歸為護理考核的內容范疇中。
1.2.4 嚴格執行物品消毒滅菌 患者接觸的物品或治療器具的消毒滅菌工作不到位, 可能攜帶有害微生物, 這也是引發院內感染的原因之一[4]。本院要求消毒滅菌工作必須嚴格執行, 同時需對負責消毒工作的護理人員進行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上崗操作, 且消毒用品的保管、運送及分發等也由專職護理人員負責, 并定期開展對消毒設備的清潔及保養。
1.2.5 環境護理 部分科室的人員較多, 空氣流通性差,利于有害微生物生長、繁殖, 同時如果紫外線燈上的灰塵沒有清除干凈, 可能會造成空氣及地面消毒不凈[5]。此外病房要求50%~60%的濕度, 因此需采用消毒劑溶液擦地或空氣消毒;清晨開窗, 當患者離院后, 對其使用的物品嚴格消毒。
1.2.6 老年患者護理 老年患者由于身體虛弱, 患者有各類慢性病, 極易出現各類院內感染, 因此老年患者應作為防控院內感染的重點護理對象[6]。護理過程中應當嚴格規定探病時間及限制探視人數, 患者如果長時間使用抗生素藥物,則可引起菌群失調造成感染, 因此可建議醫師根據感染情況,定期更換抗生素用藥。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科室的平均醫院感染率為3.08%(8/260), 對照組各科室的平均感染率9.23%(24/260),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主要科室感染情況比較(n, %)
院內感染是于醫院中造成的感染, 要想降低院內感染,基礎護理也是其中關鍵環節。相關研究表明, 院內感染中的15%~50%均與不恰當的護理有關, 因此做好基礎護理是減少醫院感染的關鍵[7]。醫院感染防控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為降低醫院感染率, 需要在日常護理中做好各項基礎護理, 盡量消除可能造成感染的因素。本次研究中通過基礎護理控制醫院感染的觀察組各科室的平均醫院感染率為3.08%(8/260),未經基礎護理控制醫院感染的對照組各科室的平均感染率9.23%(24/260),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做好基礎護理可有效降低醫院感染, 是提高醫護質量的基本, 值得推廣于醫院感染控制的全過程中。
[1] 崔進巧.護理管理對控制醫院感染的作用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2, 6(2):111-112.
[2] 尚少梅.鄭修霞.王宜芝.等.臨床護理人員洗于行為的觀察與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1, 11(6):455- 456.
[3] 千寶玉, 盧愛玲, 宋風華.重危患者醫院感染的護理.中華院感染學雜志, 2002, 12(2):141-142.
[4] Ernmerson AM, Enstone JE, Griffin M, et al.The second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s-overview of the results.Hosp Infect, 2011, 32(3):175-190.
[5] 王曉寧, 王振英.護理人員操作前手消毒方法的探討.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2, 12(4):298-299.
[6] Martone WJ, Gaynes RP, Horan TC, et al.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NNIS) semiannual report, May 1995.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NNIS) System.AmJ Infect Control, 1995, 23(6):377-385.
[7] 王宗升, 劉金淑, 韓全鄉, 等.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效果評價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1, 11(1):50-5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150醫院感染的控制情況不但反映著醫療系統的醫護水平,同時也體現了醫德醫風。基于其重要性, 我國衛生部(現衛計委)近年來已將醫院感染控制情況作為醫院評審的重要考核指標[1]。為分析基礎護理對于醫院感染控制的干預效果,研究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260例來自各科室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組, 該組采用基礎護理的方式控制醫院感染, 另選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于本院的260例各科室患者作為對照組, 該組僅采用常規方式,未加入基礎護理模式控制醫院感染, 比較兩組醫院感染控制情況, 現報告如下。
2014-09-29]
471000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