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良知 王本春
小兒止瀉散聯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療效觀察
伍良知 王本春
目的 研究小兒止瀉散聯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患兒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30例, 研究組使用小兒止瀉散及酪酸梭菌活菌片聯合用藥, 對照組單一使用酪酸梭菌活菌片。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兒止瀉散聯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用藥,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止瀉散;酪酸梭菌活菌片;小兒秋季腹瀉;療效
小兒秋季腹瀉是秋冬季常見的兒科疾病, 患兒年齡都在8個月~2歲, 大便為稀水樣, 其色淡黏液少, 有些許腥臭味,檢驗科大便常規檢查顯陰性, 在視野里含脂肪球, 還伴有不同程度的脫水。西醫學認為大致病因為輪狀病毒感染, 中醫學理論認為主要是傷食, 感受外邪和脾胃虛弱所造成, 按照中醫整體觀念辨證施治[1], 以健脾、強胃、止瀉為方法。本科室研制止瀉散, 該方藥簡單易制, 選取質量上好的烏梅9 g,大棗30 g烘干, 米殼9 g(煮熟晾干)備用, 以上藥共研細粉,裝入膠囊備用。因制劑條件受限制, 該制劑宜現制現用, 統計用量, 按組方比例核算制成1周用量。
1.1 一般資料 所選取的60例患兒都是本院2013年7~11月的住院病例, 其中基本條件都符合要求, 例如年齡都是8個月~2歲, 從發現癥狀開始病程都只有2~3 d, 病情都符合秋季腹瀉的特征, 以檢驗科的數據作為科學依據, 就診前未使用藥物特別是抗菌藥物治療。將60例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兩組患兒基礎資料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綜合多年臨床經驗, 對小兒止瀉散的具體用法得到共識的標準:小兒8個月~1歲, 1粒/次, 2次/d;1~2歲, 1粒半, 2次/d, 3 d 1個療程, 酪酸梭菌活菌片的具體用法:小兒8個月~1歲, 1粒/d, 1~2歲, 2粒/d, 剝去膠囊用低于40°的溫開水分早晚2次沖服。按統一用法用量可以增加本研究的客觀性。這兩組患兒都同時口服補液鹽500 ml, 1~2 d服完, 以保證患兒體內電解質平衡。研究組服用以上兩種藥物, 間隔30 min, 對照組只用酪酸梭菌活菌片。飲食方面也要統一標準, 由于該病的病理產物導致乳糖的堆積, 在飲食上要求不吃含乳糖的食物。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會給予三級判斷標準對療效進行判斷, 兩組用藥3 d后, 按顯效, 有效, 無效進行數據統計。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 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 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7.7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用藥效果比較(n, %)
小兒秋季腹瀉常見多發[2], 與季節因素和天氣因素有很大的關系, 秋冬兩季發病率最高, 在西醫學方面主要按生理病理方向討論其發病機制, 總結為小腸絨毛腫脹出現組織結構功能受損導致小腸黏膜吸收水分和電解質減少, 這種功能減退導致的腸液大量積滯在腸腔出現容積性腹瀉, 在吸收功能受損的同時分泌雙糖酶不足, 并且由于腸腔內環境變化雙糖酶的活性也有所降低, 導致乳糖消化不良出現積聚, 兩方面的因素導致腸腔內生態環境的變化致使厭氧菌減少, 導致菌群失調, 致病菌滋生[3]。這是西醫的分析。在中醫學方面,運用整體觀將之分為6個證型:風寒加濕型、風熱加濕型、風濕夾滯型、脾虛濕盛型、脾陽虛型、脾陰虛型。但不管是哪一型都是濕邪困遏所致發病初期是表邪夾濕, 濕困中上焦,濁氣上逆致嘔。腹瀉期是濕困脾陽, 脾不升清, 濕邪下注致瀉。作者了解了小兒秋季腹瀉在西醫方面的生理病理特點,也按中醫理論辨證分型, 分別按西醫理論和中醫理論治療皆有所認識, 但聯合兩種治法, 考察中西醫的協同作用很有必要。中醫理論認為小兒秋季腹瀉是感受外邪或內傷飲食等多個方面綜合因素導致, 無論分型如何, 都宜健脾醒脾恢復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功能, 中醫健脾是治本, 和胃收斂止嘔止瀉是治標, 止瀉散雖說藥方簡單, 方中烏梅、米殼澀腸止瀉;大棗益氣健脾[4]。現代中藥藥學研究, 烏梅具有促進膽汁分泌、增強免疫作用;大棗提高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保護肝臟;米殼能使胃腸道括約肌張力提高, 消化液分泌減少而起止瀉效應[5,6]。
綜上所述, 小兒止瀉散聯合酪酸梭菌活菌片的中西聯合方案對于小兒秋季腹瀉的治療是一種創新, 該方案在本研究中的數據顯示:聯合用藥者總有效率93.33%, 單用酪酸梭菌活菌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只有70.0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該方案能縮短病程, 加大治療效率, 減少患兒被病痛折磨的時間, 況且現在大力提倡傳統醫學的運用, 中西結合是中西兼顧但又能發揮各自特色, 這種方案值得在中醫醫院大力推廣。
[1] 黃新宇.當代五位名醫論小兒腹瀉論治特色札記.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1, 20(16):92-93.
[2] 趙湛新.黎氏秋瀉方配合西藥治療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療效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 2006, 22(7):430.
[3] 叢方方.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發病特點及其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0.
[4] 王晨曄.健脾止瀉散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的臨床研究.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09.
[5] 黃凱.中藥散劑為主治療小兒秋季腹瀉體會.光明中醫, 2005, 20(2):54-55.
[6] 時毓民.小兒秋季腹瀉的飲食療法.求醫問藥, 2005(9):243-2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164
2014-09-29]
415500 湖南省澧縣中醫院(伍良知);湖南省澧縣雷公塔中心衛生院(王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