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靜,佘明杰
(亳州市人民醫院a.消化內科; b.普外科,安徽 亳州 236000)
早期腸內營養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療效
涂 靜a,佘明杰b
(亳州市人民醫院a.消化內科; b.普外科,安徽 亳州 236000)
目的 探討早期腸內營養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禁食、禁水,持續的胃腸減壓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2周后,檢測2組患者C反應蛋白、血淀粉酶、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變化,并進行APACHEⅡ評分。觀察2組患者死亡、胰腺感染、實施手術情況、住院時間及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患者的血淀粉酶、C反應蛋白、血清白蛋白和APACHEⅡ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的下降(P<0.05);觀察組治療后C反應蛋白、血清白蛋白和APACHEⅡ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胰腺感染及實施手術率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均P<0.05);2組住院期間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胰腺炎患者給予合理的早期營養支持治療,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期腸內營養; 急性胰腺炎; 臨床療效
胰腺是人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內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病理生理的改變能影響人體全身器官以及系統的穩態[1]。同時,胰腺與胃腸道毗鄰,一旦發生炎癥后會嚴重影響機體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2]。長期以來,全胃腸外營養一直作為急性胰腺炎綜合治療的標準模式應用于臨床,但并發癥多、病死率高。近年來早期腸內營養在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腸內營養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亳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齡(46.89±13.15)歲。病程(37.70±17.64)d。臨床表現為急性上腹痛,生化檢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或影像學檢查提示典型胰腺炎形態改變,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將10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后禁食、禁水,給予持續的胃腸減壓、抗感染以及生長抑制類藥物對胰腺外分泌進行抑制;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早期腸內營養:入院72 h后,待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有肛門排氣、排便后,應用螺旋型鼻腸管,給予 5%的葡萄糖溶液約500 mL經營養管注入。注入后患者無不適,次日給予輸液泵持續輸注腸內營養液(瑞能營養液),用量由 500 mL·d-1逐漸遞增至1 000~1 500 mL·d-1,輸注速度由 20~50 mL·h-1逐漸增至 100~120 mL·h-1。
1.3 檢測及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治療2周后,檢測C反應蛋白、血淀粉酶、血清白蛋白水平,并進行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評分);觀察2組患者住院期間死亡、胰腺感染、實施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
1.4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癥狀、體征分級量化記分0分,Balthazar CT 分級評分A級,APACHEⅡ評分0分;顯效:癥狀、體征分級量化記分為0~2分,Balthazar CT 分級評分B級,APACHEⅡ評分≤3分;有效:癥狀、體征分級量化記分為>2~4分,Balthazar CT 分級評分C級,APACHEⅡ評分>3分~<8分;無效:癥狀、體征分級量化記分>4~6分,Balthazar CT 分級評分D級,APACHEⅡ評分≥8~9分;惡化:癥狀、體征分級量化記分>6分, Balthazar CT 分級評分E級,APACHEⅡ評分≥10分。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2.1 2組患者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的比較
2.2 2組患者治療后生化指標和APACHEⅡ評分的比較
2組患者的血淀粉酶、C反應蛋白和APACHEⅡ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下降(均P<0.05);觀察組C反應蛋白、血清白蛋白和APACHEⅡ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和APACHEⅡ評分的比較
*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
2.3 2組患者病死率、胰腺感染率、實施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胰腺感染率及手術率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均P<0.05);2組住院期間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死亡、胰腺感染、手術率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糖原異生、蛋白質分解呈高代謝狀態,所以會產生嚴重的營養不良狀況,這進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3]。因此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對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急性胰腺炎治療常給予禁食、禁水以及持續的胃腸減壓等措施,而能量的補給依靠腸外營養[4]。但有研究[5]發現,雖然腸外營養能緩解患者出現高代謝的需要,但長期的腸外營養可導致患者出現腸屏蔽功能受損,胰腺及胰腺周圍繼發感染,這也是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腸內營養更符合生理需求,而且通過空腸營養不會導致患者胰腺分泌增加,使患者的腸道功能不僅得到恢復,而且維持了腸道及免疫屏障功能,減少腸源性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有研究[6]表明,與胃腸外營養相比,胃腸內營養能顯著降低患者感染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并有降低器官功能衰竭發生率的趨勢,這說明胃腸內營養是一種更為適合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營養方式,并可能是代替胃腸外營養而成為急性胰腺炎患者營養支持治療的新標準。還有相關研究結果[7]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早期胃腸內營養能顯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手術干預,并有縮短住院時間的趨勢,但不能明顯地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C反應蛋白和APACHEⅡ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顯著優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早期胃腸內營養能更有效地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促進病情好轉。本研究還顯示,與傳統的腸外營養相比,早期腸內營養可明顯地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現的一系列并發癥。由于有效地防止了并發癥和手術,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也大大降低。雖然由于本研究樣本量有限,2組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可以預期,若進行更大樣本的研究,將可能觀察到患者病死率的下降。孫伏喜等[8]研究報道,腸內營養保證了腸道屏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腸道功能正常,從而減少了患者的饑餓感,避免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腦相和胃相分泌刺激,防止菌群移位、繼發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這與本研究的結果大致相同。此外,王仕迎等[9-11]亦有相似的研究報道。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不僅能提供營養支持,更重要的是能保護腸道屏蔽功能、防止腸缺血后再灌注損傷,從而減少各種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
[1] 林浩,朱方擎,王桂良,等.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大鼠TNF-α、IL-6和IL-10表達水平的影響[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4,31(2):105-107.
[2] 王清,尹暉明.早期腸內營養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營養支持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9):117-118.
[3] 金洲祥,劉海斌,王向昱,等.早期腸內營養對肥胖急性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4,30(2):347-350.
[4] 吳攀,賴敏,劉成敏,等.SAP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與常規治療的對比觀察[J].四川醫學,2014,35(1):102-104.
[5] 夏瑾,楊小李,朱榮濤,等.早期腸內營養對急性重癥急性胰腺炎預后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43(5):527-528,531.
[6] 沈絢麗,楊建鋒,樓立蘭.經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腹腔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1491-1493.
[7] 邢玲溪,史秋生,賈超,等.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胰腺占位性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14,11(5):429-433.
[8] 孫伏喜,馮旰珠,高天明,等.綜合重癥監護病房腸桿菌科細菌致血流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9):684-687.
[9] 王仕迎,馮蘭云,王鵬,等.超聲引導經皮胰腺腫塊細針穿刺250例臨床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 2014,34(5):307-310.
[10] Karamitopoulou E,Shoni M,Theoharides T C.Increased number of non-degranulated mast cells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but not in acute pancreatitis[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14,27(2):213-220.
[11] Hotoleanu C,Bheecarry K.A rare presentation of a relatively common disease: psoas abscess as a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pancreatitis[J].Rom J Intern Med,2014,52(1):50-52.
(責任編輯:周麗萍)
2014-08-01
R576
A
1009-8194(2015)01-0015-03
10.13764/j.cnki.lcsy.2015.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