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銳,梁 勇
(1.鄭州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建設部,河南 鄭州454000;2.煤炭工業鄭州礦區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河南 鄭州454000)
鄭煤集團超化礦31風井設計井口標高+183.50m,井筒落底標高-247.37m,井筒凈直徑4m,井筒深435m,其中基巖段深388.87m,根據井筒地質情況,掘進至標高-228.5m(巖層累深412m),時將揭露二1煤層,煤層傾角16°,垂直厚度為14.8m,絕對瓦斯涌出量48.12m3/t,相對瓦斯涌出量12.60m3/t,瓦斯含量較大,煤質較軟,該區域煤層具有突出危險性。根據實揭地質資料,井筒穿過細、中、粗粒砂巖及石灰巖L7、L8等。井筒最大涌水量72 m3/h。煤壁受淋水影響后穩定性差,支護難度大,煤層上下煤巖交接處水平剪力大,易造成井筒剪切破壞。
1)由于前期沒有進行壁后注漿,幫部淋水較大,若不治理淋水易使已施工井壁脫落,影響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
2)煤層厚度大,煤質較軟,瓦斯含量高,且具有突出危險性,施工困難大,易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
3)目前支護工藝在厚煤層段施工很難達到設計支護強度要求,端頭錨索、錨桿沒有著力點,若臨時支護措施不當易片幫、煤層段已施工井壁脫落,支護效果差。
4)煤巖交接處受水平剪應力較大,若支護強度不夠,井筒易因煤體水平位移發生剪切破壞。
由于井筒底部已施工31總回風巷,為加快施工進度,改善作業環境,井筒掘砌前在井筒中心提前施工定位鉆孔,一是當做井檢孔使用,二是當做井筒施工期間的泄水孔,將井筒水直接泄到井底31總回風巷水溝,進入礦井永久排水系統,徹底解決井筒掘砌期間井筒涌水及井幫淋水問題。鉆孔終孔后下入139.7×7.72的通天套管,凡井檢孔預測有涌水的含水層部位設計為篩管,井筒內上口設置過濾網帽防止堵塞。
主要利用超前注漿管棚+井圈作為超前臨時支護,在煤層頂底板煤巖交接處附近提高井圈的布置密度,井圈間距縮小為0.8m,利用Ф25螺紋鋼筋將井圈連接成整體,利用超前注漿小導管對煤體進行注漿固結,增加煤層穩定性,有效阻止煤壁出現片幫現象。一次支護采用錨網噴,必要時增加錨索支護,錨桿采用全長錨固,錨索錨固長度盡可能增大。二次支護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鋼筋型號及混凝土厚度及混凝土標號要加大,采用兩掘一澆。煤巖交接處為水平應力集中區,應加大混凝土標號,同時增加鋼筋配置型號和數量。煤層頂底板煤巖交接處加強支護段上下要嵌入頂底板基巖3m以上,以保證井筒整體強度。
1)對煤體利用29U槽鋼井圈+Ф42mm注漿超前小導管(注漿小導管制作工藝見圖1)作為超前臨時支護。注漿壓力不高于1.5MPa,注漿材料采用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1∶1。注漿加固必須等噴射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的70%后進行。漿液中摻加高效早強劑,注漿壓力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超前小導管長度3.0m,循環進尺2.0m,循環搭接1m(見圖2)。

圖1 超前注漿導管加工示意

圖2 超前注漿管棚及井圈布置
2)井圈+注漿超前小導管+注漿工序施工完成后,在上述臨時支護的掩護下利用手鎬進行井筒開挖。開挖采用短掘短支,防止片幫。一次支護采用Ф22mm×2.5m高強螺紋鋼樹脂錨桿,全長錨固,錨桿扭矩不低于200N·m。錨桿施工要及時,盡可能阻止松動圈進一步擴大。采用6mm×100mm×100mm雙層鋼筋網片,網片大小為1.5m×1m,網片搭接10cm,利用鋼絲將網片連接成整體。
3)不定時對錨桿螺母進行二次緊固,等基本穩定后開始噴漿,噴層不宜過厚,只要覆蓋封閉即可,必要時增加錨索支護。由于煤層是傾斜的,盡可能使錨索端頭嵌入基巖,嵌入基巖的采用端頭錨固,未能嵌入基巖的要加大錨固長度,盡可能全長錨固,以提高錨固效果,減少煤層松動范圍。
4)二次支護采用600mm厚鋼筋混凝土支護,混凝土標號C30。在煤層頂底板煤巖交接處4m范圍內采用C40混凝土,C40混凝土井壁要嵌入頂底板基巖內3m左右,以提高井壁整體強度。豎向雙層鋼筋采用Ф22螺紋鋼筋,間距為20cm。環線雙層鋼筋采用Ф18螺紋鋼筋,間距為20cm。環向連接采用普通搭接,豎向筋連接采用螺母機械連接,搭接點杜絕在同一截面。構造筋采用Ф12圓鋼,呈梅花狀布置,澆筑循環進尺為2m。
5)鋼筋混凝土施工時要預埋Ф42mm注漿管,長度要達到一次、二次支護之間為準,方便進行以后的壁后充填注漿。等鋼筋混凝土井壁澆筑完成后,鋼筋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的70%以后,開始利用預埋注漿孔對井壁進行壁后充填注漿加固。
1)揭煤期間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思想和嚴格落實各項安全技術措施。
2)做好水害防治工作,避免因水導致圍巖變軟,強度變弱帶來支護困難。水害防治工作中,重點是施工期間泄水孔的保護工作,防止堵塞影響排水。
3)控制好井圈布置層位。要認真研究煤層頂底板以外圍巖應力情況,井圈位置從圍巖穩定、強度較高的砂巖位置開始布置。嚴格按照支護措施加強支護,確保井壁質量。
4)施工期間加強通風管理、電氣管理,防止瓦斯、煤塵積聚。
在煤層頂板穩定基巖段井壁上布置基準點,在下部特厚煤層段井壁上布置變形觀測點。施工期間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通過觀測人員利用全站儀對基準點、變形觀測點進行測量、比較、分析。結果是井筒施工期間及在以后一段時間內,井壁的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基本沒有發生位移,說明在此段條件下采用上述施工工藝施工的井壁是穩定的。
在科學的瓦斯超前預測、抽放、揭煤方案及安全技術措施的保障下,利用井筒中心泄水孔及時將井壁水泄入井下排水系統,杜絕了掘進工作面積水,改善了工作環境,有利于利用設備出渣,既保證了安全,又提高了工效。在支護方面利用井圈、超前管棚注漿、錨網噴、錨索、鋼筋混凝土聯合支護工藝,不斷優化組合,再加上對施工工序精細管理,減少松動范圍,最大限度利用圍巖自有應力,確保了特厚煤層段井壁的穩定性。通過利用上述施工方案進行質軟、富水、突出厚煤層地質條件下井筒施工的成功,為此類地質條件井筒施工積累了工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