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蓮娜++++劉從九


摘要:本文基于進口增長視角,采用DEA方法分析影響中國棉花產業安全的因素,得出1995—2013年中國棉花產業安全的狀態。結果表明,中國棉花產業多數年份處在安全狀態,但部分年份產生了較大波動,出現輕度危險狀態。進口增長對中國棉花的產業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進口增長;棉花產業安全;DEA方法
1 引言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本世紀以來,隨著棉花進口量的迅速增長,以及全球性的棉花價格的劇烈波動,加深了社會公眾對棉花產業安全的關注程度。近些年來,國內研究棉花產業安全的相關學者在逐步增多,其中包括對棉花產業安全的影響因素及評估的研究。盧峰提出,在我國產業快速發展的條件下,棉花進口迅速增長是一定的,但中國棉花貿易部分年份表現出較反常的“賤賣貴買”現象,對產業安全造成一定影響[1]。宋聚國等采用GTAP模型模擬了棉花進口關稅政策的調整對棉花產業安全的影響,結果表明提高棉花實際配額外關稅,棉花進口量出現下降,收益顯著增加,有利于中國棉花產業的發展[2]。張淑榮等認為外資進入給國內的中小棉花企業造成了一定的擠出效應,削弱了中國棉花產業控制力以及棉花價格國際話語權,且外資通過控制棉花期貨交易和現貨交易影響著我國棉花生產[3]。楊蓮娜等認為,進口依賴程度高,以及國內棉花價格高于進口棉花價格等因素,對我國整個棉花產業安全帶來了不利影響[4]。杜珉較早地對中國棉花產業安全現狀做了分析,他指出中國棉花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合理的消費庫存比可作為測算棉花產業安全的指標[5]。張淑榮等對1995—2008年中國棉花產業安全狀態進行了評估,結果分析表明,從總體上看,中國棉花產業的安全度偏低,仍處于基本安全狀態[6]。
本文認為,當前棉花進口已經成為解決國內供需缺口的重要來源,合理有序進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中國棉花的產業安全,在進口增長視角下,重點考慮棉花進口量、進口增長、進口價格等方面的因素,構建基于進口增長視角的棉花產業安全指標體系,利用DEA方法,力求測算出我國棉花產業安全狀況,旨在探討當前棉花進口增長對棉花產業安全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我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
2 中國棉花進口增長的現狀及對產業安全的影響
2.1 棉花進口量的變動情況
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數據,1995年以來中國棉花進口數量具體見圖1所示。可見,從1995—2002年期間,棉花進口量較小,基本在100萬噸以下,而且進口量基本處于下降態勢。從2003年開始,棉花進口出現較大增長,2003年的進口增長了339%,隨后到2006年一直保持較高增長率。2006年進口量達到398萬噸。隨后棉花進口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2009年后,棉花進口又一次出現較大增長,2012年中國棉花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的541.29萬噸,增長了78%。2013年進口數量有一定回落,為450萬噸。中國棉花進口的波動性特征非常明顯,從1995到2013年,進口量最低的只有16.39萬噸,進口量最高則達到了541.29萬噸,增加了32.03倍。
圖1 中國棉花進口量及增長率的變化
2.2 棉花進口增長對產業安全的影響
中國棉花進口增長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隨著中國棉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棉花的消費量出現較大的增長,而棉花生產受種植面積的制約跟不上消費增長,供需缺口呈擴大態勢,當國內棉花生產不能滿足現有棉花需求時,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國內棉花供需缺口。二是進口棉花在品質和價格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優勢。棉花進口對保障國內供需平衡、穩定物價、平衡國際收支等起到重要作用。但中國棉花進口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且波動幅度較大,表明中國棉花進口穩定性較差,進口不僅直接影響棉花生產,還對整個棉花產業鏈發生作用。
棉花進口增長對產業安全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國內棉花生產不能充分滿足消費增長的需要,棉花進口成為一種常態,彌補了國內棉花的供需缺口,因此是我國棉花產業安全的重要保障,不可忽視。對于我國這樣的棉花進口大國來說,保障棉花產業安全意味著能夠確保以較合理的價格穩定地獲得外部市場的棉花資源。適度有序進口對穩定市場價格,保障市場供應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大量棉花進口提高了我國進口依賴程度,進而反映出我國棉花供給受國際市場的牽制程度。通常依賴程度越高,棉花供給受國際市場的牽制越大,風險也就越高,棉花供給的不確定性就越強。從棉花市場容量來看,進口棉花會占據一部分的國內棉花市場份額,若進口量大幅度波動,則會加劇國內棉花市場不穩定的局面,最終會動搖國內棉花產業的主導地位,威脅產業安全。
因此,本文認為,保障棉花產業安全應該做到,以國內一定的棉花生產能力為基礎,能夠從國際市場以較合理的價格穩定地獲得外部棉花資源,國內的棉花供應與需求保持相對均衡,不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這也意味著,隨著中國棉花消費的上升,應適度加大進口量,并大力開發多元化進口市場,保障棉花進口的可獲得性,盡量降低進口風險。
3 基于DEA方法對中國棉花產業安全狀況的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作為一種非參數評價方法,特別適宜于處理多輸入、多輸出的復雜系統評價問題。其利用數學規劃模型來比較決策單元間的相對有效性,判斷決策單元(DMU)是否位于生產可能集的“前沿面”上。在評價各DMU時,評價的依據是決策單元的“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可以得出每個DMU綜合效率的數量指標,據此將各決策單元定級排隊,確定有效的決策單元,并可給出其他決策單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
3.1 輸入與輸出指標的確定
對棉花產業來說,產業安全指的是基于國內一定的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市場以較少的代價(合理的價格等)穩定地獲得外部資源,使國內的棉花供應與需求保持相對的均衡。因此,棉花產業的DEA“效率評價指數”θ即可用來衡量各時期棉花產業的產業安全狀態。θ值越大,表示棉花產業越能用較少的損失換取較高的產業發展速度與較高的貿易競爭力,棉花產業安全度就越高,反之則說明產業安全度較低。當θ=1時表示產業發展處于安全狀態,當θ=0表示產業發展處于危機狀態。θ越接近1產業安全狀態越好,反之產業安全狀態越差。
根據評價目的和選擇指標的要求,這里把棉花的庫存消費比、自給率、進口量、進口價格、進口依存度、進口市場集中度共6個指標作為系統的輸入指標,把產業發展速度、貿易競爭力共兩個指標作為系統的輸出指標。
3.2 DEA模型的建立
DEA方法在實際中應用廣泛,這里使用應用最多的C2R模型來評估中國棉花的進口安全。本文選擇需要評估的年份作為決策單元,評價年份區間為1995—2013年,因此共19個決策單元。用線性規劃的最優解來定義決策單元j0的有效性:
式中,θ表示決策單元的效率,ε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xj與xj分別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投入和產出向量,λj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的權值。s+、s-分別為輸入和輸出的松弛變量。
模型的意義是:在保證產出不減少的情況下,盡可能使各種投入按同一比例縮小,同時s+、s-給出所評價的生產單元的投入產出結構調整信息。
3.3 模型求解
3.3.1 數據采集與處理
輸入指標中,棉花的庫存消費比用某一時期棉花期末庫存量與同時期棉花消費量之比表示;需求量、進口量、進口價格數據分別采用美國農業部、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及Unctad數據庫的數據;進口依存度用某一時期內棉花進口總額與棉花消費額之比來衡量;進口市場集中度用前4位進口來源大國的數量占進口總量的份額(CR4)來代表。系統的輸出指標中,棉花產業發展速度以棉花產值來衡量,棉花貿易競爭力用棉花的進出口差額與棉花進出口總額之比表示,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數據庫。
3.3.2 評價結果
使用Deap2.1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經過計算后,評價結果見表1。
3.4 對模型結果的分析
評價結果顯示,1999—2002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的評價結果為DEA有效,即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為1,棉花產業處于安全狀態;其他年份的效率值均小于1,為非DEA有效,即產業處于非安全狀態,其中1995—1998年、2013年的綜合效率值取值低于0.8,處于輕度危險狀態。其余年份處于基本安全狀態。總體上,在加入WTO后,中國棉花進口大幅度增加,有效滿足了國內棉紡織業對棉花這種原材料的需求,進口棉花彌補了國內逐漸增大的供需缺口,這對維護棉花產業安全總體上是有利的。
從表1的DEA有效性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性可以看出,我國棉花產業安全度在部分年份出現不安全。從評價結果也可以看出,大部分非DEA有效單元同時存在技術無效。說明各投入之間的組合沒有達到最優,存在輸入剩余或者輸出虧空。
進一步分析松弛變量s+和剩余變量s-(結果沒有列出)的值,1995—1998年出現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是庫存消費比、自給率、進口量、進口價格都保持在較高水平,出現輸入剩余,而貿易競爭力保持在較低水平,出現輸出虧空;2003年進口依存度偏高,出現輸入剩余,貿易競爭力、產量偏低,出現輸出虧空;2011—2012年,庫存消費比、進口量、進口依存度、價格偏高,出現輸入剩余,貿易競爭力偏低,出現輸出虧空;2013年庫存消費比、進口量、進口依存度、價格偏高,出現輸入剩余。
由于決策單元是投入要素決定的,因此可以考慮改善要素的投入狀況來達到DEA有效,如降低庫存消費比,使進口量與進口價格基本保持在穩定的水平,以確保棉花產業安全。
4 結論及對策建議
4.1 結論
4.1.1 中國棉花產業處于基本安全狀態
一直以來,棉花作為我國傳統支柱型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從總的產業安全度測算結果來看,大多數年份處于安全以及基本安全狀態。但中國棉花產業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其得分值近年處于下降趨勢,部分年份為輕度危險狀態。
4.1.2 棉花進口增長對國內產業安全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從棉花市場容量來看,棉花大量進口會占據較大一部分的國內棉花市場份額,且隨著進口量大幅度的波動,加劇了國內棉花市場不穩定的局面。通過分析中國棉花進口規模的現狀及變動趨勢,可以看出總體上中國棉花的進口規模是擴大的。國際棉花價格的波動也影響國內棉花市場的穩定性。隨著中國棉花市場的國際化,面臨國際市場激烈的競爭,我國棉花逐漸表現出較弱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4.1.3 中國棉花自給率下降,進口依存度較高
近年來,在棉花產量下降、需求量上漲的情況下,中國棉花進口依存度上升較快,且進口市場集中度較高。這將導致中國棉花的需求過分依賴國際市場,較高的進口依賴性及高市場集中度影響到了中國棉花產業的安全。
4.2 對策建議
4.2.1 合理控制棉花庫存水平
較大波動的國家棉花儲備量會影響棉企對未來棉花需求量的預測,短時間內可能會擴大棉花供需缺口。近些年,較高且不穩定的國內棉花庫存消費比,表明中國棉花庫存量過高且不穩定的現象已經危及到棉花產業的發展。需要改革棉花收儲政策,將棉花庫存量控制并穩定在一定的范圍內,促進棉花的國內市場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棉花的供需矛盾。
4.2.2 使進口保持在適當水平
近年來中國對棉花的需求量一直處在較高水平,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國內棉花供應的不足。中國作為棉花進口大國,進口劇增會導致國際棉花市場價格上漲,加劇國內棉花市場動蕩,不利于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盡量做到適度有序進口,尤其是年度之間的進口波動不可太大。可依據國內實際供需情況,利用關稅配額以及其他進口措施,有效適當調整進口規模,保持棉花平衡,從而降低棉花進口波動的幅度。這有利于穩定國內棉花供求狀態,促進國內棉花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4.2.3 減少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近些年,劇烈波動的國際棉花價格對國內棉紡織工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我國應當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要采取相應措施減小棉花進口價格波動幅度,降低風險。一方面,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的經驗,建立棉花進口價格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棉花進口價格的變動情況,及時發布國際棉花及其相關產品的價格信息,準確把握棉花市場價格動向。當出現大的波動時,及早做出預案,盡量減少價格波動的沖擊。另一方面,完善市場價格預警機制。目前,我國已經具有了一定水平的價格機制,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作用。
參考文獻:
[1]盧鋒.比較優勢結構與開放型棉產業發展——我國棉花貿易政策面臨十字路口選擇[J].管理世界,2006,(11):59-69.
[2]宋聚國,劉藝卓. 進口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影響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5):91-97.
[3] 張淑榮,蘭德平. 外資并購對我國棉花產業安全的影響分析[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3):19-21.
[4]楊蓮娜.中國棉花的進口依賴與棉花進口安全[J].財貿研究,2012,(2):54-59.
[5]杜珉.我國棉花安全指標的實證分析[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03,(4):3-5.
[6]張淑榮,魏秀芬.我國棉花產業安全狀況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2011,(2):92-95.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棉花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