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浦記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圖/葉 梓
落日古渡
———漁浦記憶
文圖/葉 梓
唐開元十八年(730),詩人孟浩然第一次來到浙江。他觀看了久負盛名的錢塘江大潮后,在中秋前后乘船溯江而上,經由漁浦開始了新的旅程。從漁浦出發的這一天,秋陽燦爛,江面遼闊,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這一次,他前往越州,在越州待了兩年后又幾乎游遍了整個浙東地區。
孟浩然寫給漁浦的詩,名為《早發漁浦潭》,詩曰:
東旭早光芒,渚禽已驚聒。
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
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飲水畏驚猿,祭魚時見獺。
舟行自無悶,況值晴景豁。
也許,在古代中國浩浩湯湯的行旅詩里,這不算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但這首詩之于漁浦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完整地記錄了孟浩然在漁浦從“早光旭”到“日出氣象”,再到后來的“晴景豁”的所見所聞。想象得出,孟浩然在時間的推移中完全沉浸于漁浦的美麗風景當中。
其實,漁浦一詞,早在晉代的《吳郡記》里就已經出現了:“富春東三十里有漁浦。”
而此時的漁浦,大抵是指漁浦湖。
據《浙江古今地名詞典》記載:
漁浦湖:約在今蕭山市南美女山、東山頭、虎爪山以西,爿半山、回龍山、冠山以東,城山以北一帶,西傍錢塘江……上承臨浦湖,下注錢塘江。漁浦湖由來已久。而有史以后,逐漸縮小,明朝嘉靖時尚殘留有東湖、白馬、凈林、回龍庵、詹家諸湖。而東湖、白馬湖至今猶存。
遠古時期的漁浦湖是淺海區域,后來逐漸形成澙湖。所謂澙湖,就是由淺水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閉而形成的湖,但澙湖時代的漁浦,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湖口與錢塘江、富春江相通。再后來,大約在南北朝時期,由于地理變遷,澙湖漸漸變為與江海分離的內湖,湖邊相繼出現了村落,在漁浦一帶形成了渡口船埠,成為入越往甬的必經之地。縱觀漁浦的歷史變遷,它得地理之便(富春江、浦陽江在此匯入錢塘江,三江合流),漸漸成為錢江南岸的水路交通要津。經由漁浦沿富春江可以到建德一帶,甚至遠至舊時徽州,沿西小江、浙東運河可至紹興,漁浦堪稱一個既能南上北下,又能西進東出的交通樞紐中轉站。當然,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漁浦的逐漸崛起,與浦陽江的改道也是息息相關的。
漁浦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使其后來發展成錢江南岸的重鎮之一。無獨有偶,在義橋境內發現了國內罕見的牛埭遺址。作為舟船從外江轉到內河的交通中轉站,牛埭的存在恰好佐證當時的漁浦確實是極其重要的中樞碼頭,也是水路進入浙東的必經之地。
史料記載,大約在唐時,漁浦已是錢江南岸極其重要的一個渡口了。但在唐代的《十道志》一書里關于漁浦的記載,卻是簡略一筆:“舜漁處也。”《十道志》系唐代武周時梁載言所撰,是唐代全國地理總志,它有別于其他方志的一個特點是,對于風俗傳說也納入寫作范圍。而關于漁浦乃“舜漁處也”的敘述,《十道志》則有首開先河之功,盡管之后的《三撫》有“舜所漁所游處也”、《會稽三賦》有“水則有漁浦”之記載,但客觀地講,漁浦跟虞舜氏族的遷徙有關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元豐九域志》卷五曰:(蕭山縣) 有“西興、漁浦二鎮”。
《清一統志》的記載較為詳細:
(漁浦鎮)在蕭山縣西南三十里漁浦上。宋置漁浦寨。明洪武三年(1370)設稅課局,弘治十一年(1498)設巡司,后局廢。本朝增設漁浦驛,尋亦廢。
《萬歷蕭山縣志》關于漁浦設巡司的記載更為詳備:
距治南三十五里,在漁浦江之南。廳三間、廂房三間、門三間。弘治十一年建。巡檢一人。攢典一人。弓兵四十人。
《蕭山縣志稿》基本援引的是《清一統志》:
……西興、漁浦為往來之要津,宋置漁浦寨,與西興、坎山、新林為四寨,設兵戍守處。
盡管這都是躺在典籍里的文字,卻真實地記錄了昔日漁浦的繁華身影。
如果說,包括“虞舜耕漁”、“范蠡圍田”等傳說故事在內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漁浦的靈魂,那么,大江奔涌的壯美風景就是大自然對漁浦的一次恩賜。清代詩人王霧樓曾經深情地寫下了“錢塘看潮涌,漁浦觀日落”的詩句,言下之意無外乎就是“錢江潮涌”與“漁浦日落”是浙江赫赫有名的兩大景觀。
其實,“漁浦煙光”就是明清“蕭山八景”之一。
在蕭山清代詩人毛萬齡的眼里,“漁浦煙光”的美景是這樣的:
日落江村靜,漁歸盡聚船。
煮魚醉山月,燒竹亂江煙。
堤樹遙看雪,檣鳥遠入天。
一聲蘆外笛,何處有飛仙。
江邊蘆葦被風吹起的漁浦,仿佛錢江南岸的一處桃花源。




一直以來,尋山問水是中國文人高士的的雅逸之事,而有著“江天風景稀”之稱的漁浦自然是他們無法繞過的追尋之地。從西晉謝靈運開始,漁浦就進入了中國古代詩詞的華麗殿堂。意味深長的是,謝靈運恰恰是中國古代山水詩的開山之祖,漁浦之景能夠進入他的筆腕之下,真是幸事一樁。謝靈運寫給漁浦的詩雖然名為《富春渚》,但實際上寫的是夜渡漁浦潭的經歷。其詩曰:
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緬云霧,赤亭無淹薄。
溯流觸驚急,臨坼阻參錯。
亮乏伯昏分,險過呂梁壑。
洊至宜便習,兼山貴止托。
平生協幽期,淪躓困微弱。
久露干祿請,始果遠游諾。
宿心漸申寫,萬事俱零落。
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
謝靈運的這首《富春渚》,正式拉開了漁浦詩歌的大幕!
在謝靈運的身后,經過漁浦并且長歌短吟的文人騷客實在是太多了。丘遲、沈約、江淹走過,孟浩然、王維、陶翰、嚴維、伍喬、韋應物、王甫冉也走過。尤為一提的是,唐代經由漁浦深入到浙東的詩人更多,他們的到來讓漁浦迎來了一個詩歌的高潮。當然,這既與唐代詩壇興盛的漫游之風不無關系,亦與漁浦的地理位置、風景殊勝息息相關。如果說這條線路是唐代較為熱門的一條旅游線路的話,那么,有唐以后,漁浦魅力依然,能夠證明這一點的是宋朝的陸游、潘閬,元朝的王冕、金涓,明朝的劉基、唐寅,清代的查慎行、張遠,他們都留下了有關漁浦的詩作。
考察他們的線路,一般是從漁浦出發,抵古城紹興,自鏡湖向南經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東剡溪,溯江而上,經新昌的沃江、天姥山,最后抵達天臺山石梁飛瀑。這是一條全長大約200公里的水路,風景優美,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沿途還有著獨特的江南風俗。這條美麗的旅行路線后來經中外學者專家實地考證,最終正式命名為“浙東唐詩之路”。國內著名唐詩研究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傅璇琮給予這條線路很高的評價,稱其是可以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文化之路。
而漁浦作為這條文化線路上極其重要的一個節點,如果說謝靈運寫下的詩歌仿佛這場文化雅集的開始,那么,后來的每一位詩人都是這場跨時代雅集的參與者。他們或長或短的詩句,既是對古之漁浦的深情吟誦,亦是今日義橋歷史文化中最為珍貴的一部分。慶幸的是,義橋當地積極整理搜索這些古詩詞,有《漁浦詩詞》、《從義橋漁浦出發:浙東唐詩之路重要源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專著行世。據不完全統計,與漁浦風光有關的古詩詞多達100余首,僅《全唐詩》里就有80多首,這真是一組蔚為大觀的數字!一個沒有歷史積淀的地方是不會擁有這么多的文化財富。
然而,對于漁浦,還不止這些。除了詩歌,在古代的山水畫里也能覓得漁浦美景。
宋代的《宣和畫譜》里就已經出現了漁浦風景。許道寧的《層巒漁浦》、《晴峰漁浦圖》,趙干的《冬晴漁浦圖》,宋迪的《煙嵐漁浦圖》,都是對漁浦舊時風光的記錄。
無論詩,還是畫,終歸都是漁浦歷史中最為風神搖曳的一部分!
大抵在明朝中后期,漁浦的地理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據徐樹林撰寫的《詩韻永存的漁浦古渡》考證,“浦陽江下游始由西小江入海改為與富春江、錢塘江交匯”后,“潮水、洪水之沖擊力很大”。其時,一場洪水沖跨了建成不久的漁浦新橋及橋南的漁浦鎮,陷入浦陽江內,后來不得不重建漁浦街。這對漁浦來說是致命一擊,讓它漸漸失去了“活水碼頭”的功能。大約到了清代,它重要的活水碼頭地位逐漸由西興所代替。援引《義橋鎮志》的表述,那就是:
昔日人煙繁盛、風土形盛的漁浦村落,很快蕭條衰落,人稀地荒村蕪,景象凄涼。
清代蕭山詩人蔡仲光在一首題為《漁浦》的七言絕句里,描寫的正是這一景象:
日暮云飛漁浦村,秋江風急水流渾。
射潮未夠三千弩,惆悵歸來早閉門。
大約在乾隆十二年(1747),隨著西江塘的改造,抗洪防潮能力的提高,漁浦的情況稍有改觀。
現在,漁浦作為一處古老渡口,迎接著新的變化。
站在漁浦之畔楊岐山的高塔上,既能看到三江合流的壯觀景象,亦能看到寬闊的江面上矗立起一座橫跨三江的高速公路大橋。滾滾車流給昔日的“漁浦煙光”注入了現代化的元素,當夕陽西下,落日下的漁浦與錢江五橋聯手書寫著時代嶄新的一頁。與此同時,義橋關于“一包四崇”(“一包”即包容,“四崇”即崇商道、崇誠義、崇節孝、崇學業)的漁浦文化內涵的倡導,是對古老漁浦進行的一次新的詮釋。
歲月無痕,亦有痕。
從一處古老的渡口到今日的繁華小鎮,漁浦的變遷雖然只是歷史長河里的一脈涓涓小溪,但同樣也能管窺出歷史與大地的變遷軌跡。然而,漁浦之于我,終究是有點遺憾的。曾經兩次專程跑到漁浦去看落日,卻都失之交臂。霧霾的江南讓蒼茫落日退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所幸的是,在江邊偶遇了一枚“漁浦石碑”,讓我恍惚回到了過去,回到了那個舟楫穿行、漁歌四起的遙遠年代。
也許,唯有漁浦的某叢水草,還清晰地記得曾經發生在這里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