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春燕
摘要:《克麗絲德蓓》的創作者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是英國的浪漫主義作家,且作品創作內容存在著隱性的社會評論。作者往往會將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定位于柔弱的少女。隨著“性別政治”概念被提出來,男性對女性的統治已經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認為這種權利結構是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必然的社會現象。本論文著重研究女性哥特詩歌《克麗絲特貝爾》,探究該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性別政治。
關鍵詞:《克麗絲特貝爾》;女性主義:性別政治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4-078-01
“性別政治”的概念源自于《性別政治》,這是一部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所創作的作品。在該作品的內容中,對于男性和女性的關系進行重構,從權利的角度將男性設置在統治,女性則處于被統治地位。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所創作的詩歌《克麗絲特貝爾》更具有評論色彩,對于社會現象以浪漫的詩歌形成呈現出來。克麗絲特貝爾是一名柔弱的女子,其善良而純潔,柔弱使其突出的特點,也是詩人對于女性的審美定位。作為男性詩人的柯爾律治對于克麗絲特貝爾的描繪,即為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定位。克麗絲特貝爾的柔弱,意味著當時以男性為主的政黨所擁有的權力,是基于性別地位而確定的。這種權利結構在作品中形成,難以規避詩人自身的男性角色,詩歌的表達中,無意識地將自己主觀性地對社會的評價顯露出來。
一、男性視角中的女性形象
(一)詩歌中所描述的兩種女性形象
柯爾律治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克麗絲特貝爾是完美的,這種完美是善良的化身,即便是對素不相識的吉若丁也會伸出援助之于。與克麗絲特貝爾對比鮮明的魔鬼一般的女性則是吉若丁。詩歌中對吉若丁的美的描述更傾向于嫵媚而極具誘惑力。
月光下,
這白袍閃爍幽光,
而她的脖子卻更白更亮。
在這竟會瞧見這女郎
——這么樣嬌媚。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美是為了對男性產生誘惑力。吉若丁的美對于男性所產生的殺傷力是極具迷惑性的。詩人將這種女性的美定位于邪惡,甚至于能夠明察秋毫的利奧林爵士都會被這種魅力所迷倒,可見其破壞力。
(二)極具魅惑力的吉若丁
克麗絲特貝爾發現吉若丁以美貌引誘父親,以花言巧語哄騙父親,使得父親對吉若丁言聽計從。克麗絲特貝爾的阻止導致父親的誤解,盡管如此,她依然勸說父親離開那個魔鬼一般的女人,不要被女人的表象所蒙騙。
“她一從迷離恍惚中清醒
喘口氣,便默默禱告神明
憑我母親的在天之靈
我求您把這女人趕走!”
利奧林爵士是英明的,但是卻被妖女所迷惑而忘記了妻子的臨終囑托。女兒的好心勸阻,他并沒有放在心上,而足以家長的權威占據著家庭的統治地位。處于男權社會中,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中占據著統治地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克麗絲特貝爾與父親之間的關系雖然在家庭名義上是女兒和父親的關系,但事實上是不對等的統治關系。
(三)無力自救的克麗絲特貝爾
克麗絲特貝爾與吉若丁相比,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是弱勢的,但是在詩人的情感深處,這樣的女性卻是完美的。但是,這種善良在統治社會中很容易被控制,使人對于角色的安排則將其放置在無需自救的位置,以其柔弱而反襯男性的強大,這就意味著克麗絲特貝爾需要一位強大的紳士來挽救她。克麗絲特貝爾也曾經試圖挽救過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向父親述說,希望父親能聽從勸告。但是,父親以專制家長式態度應對,導致克麗絲特貝爾自救失敗,甚至險些被嫁給由給吉若丁所假扮的未婚夫。克麗絲特貝爾既沒有自我拯救的機會,又缺乏獨立能力,就必然總是處于被動地生存著。詩人之所以在情境描述中沒有為克麗絲特貝爾創造機會,是基于詩人是男性,其性別意識決定了對女主人公的情節安排。
(四)男性缺席下的女性情感
在詩歌中還具有最具顛覆性的情節,男性缺席的情況下,吉若丁替代了男性角色。吉若丁假扮克麗絲特貝爾的未婚夫,誘惑她,與其同寢。克麗絲特貝爾由于母親早亡,未婚夫又不在身邊,心理上的孤單寂寞,使其將情感轉移到吉若丁身上,內心卻因這一舉動而擔負著愧疚感。在男權社會中,由于男性的缺席,使得妖媚的吉若丁獲得了取代克麗絲特貝爾的機會。
二、男性對女性的態度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各種互救、自救都顯得無力。克麗絲特貝爾早年喪母,其母親的靈魂守護著她。吉若丁對于克麗絲特貝爾的威脅,母親以風翻倒燭臺等等幽靈的方式暗示,都沒有有效地提醒女兒。克麗絲特貝爾處于自救無效的情況下,還試圖挽救父親,也是由于男性的權威而失敗。
當克麗絲特貝爾感覺到吉若丁的威脅之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父親,但是,貴族家庭的男權意識更為濃重,導致了男性家長在性格上存在缺陷。在米利特的《性別政治》中,就提出男性獲得統治特權后,就會因權利和財富而變得自私。在極具誘惑力的吉若丁面前,利奧林爵士是自信的,卻由于過于自信而在自己的女兒而前呈現出自負情緒。雖然克麗絲特貝爾知道父親已經被妖女所迷惑的,但是當意識到自己處于危險重重的境地的時候,依然想到的是與父親溝通。
已經陷入到危險境地的克麗絲特貝爾父女二人正處于生存的無奈的時候,遠方回來的未婚夫將二人拯救出來。直到詩歌的結尾,依然是男性出現完成了拯救。男權統治社會中,雖然男性存在著諸多的弱點,但是,依然是可以依賴的對象,而女性雖然存在著救助意識,但是并沒有救助成功的條件,甚至被劃歸到超越本分的行為,因此失敗是必然的。
結論:
綜上所述,《克麗絲特貝爾》是柯爾律治所創作的杰作,以詩歌的形式對于要表達的故事情節賦予了浪漫主義色彩。在《克麗絲特貝爾》中,人物角色鮮明,故事背景為典型的男權社會。從詩歌創作意圖來看,是對于善與惡的探討,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男權意識就滲透出來。柯爾律治作為男性詩人,對于女性的描寫必然會從男性意識角度發揮,必然無法擺脫性別政治文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