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建凱 王亞利
摘 ?要:《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經典作品之一,其具有極多視角的美感,無論在結構、畫面方面,還是韻律、文字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只有領悟作品的審美特征,才能更好地品味徐志摩這一經典著作。本研究通過對《再別康橋》的審美特點及內涵的深入了解,分析美學價值,深刻體會作者想表達的凄涼、憂傷的情感,讓讀者感受到作品獨特的審美姿態。
關鍵詞:《再別康橋》;情感;審美特點;內涵價值
作者簡介:
冉建凱(1985.10.16-),男,籍貫:河南鄭州,研究方向:文學,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王亞利(1986.11.3-),女,籍貫:河南鄭州,研究方向:社會學,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01
前言: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詩篇。詩歌全部內容圍繞著離開康橋時的情感變化,表明了對康橋的不舍之情。徐志摩利用虛與實相結合的方法,為讀者呈現了生動形象的畫面,營造了許多優美情節,深刻表達了對康橋的熱愛和對以往生活的向往,具有獨具一格的美學美感。
一、《再別康橋》與徐志摩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流傳至今,已成為膾炙人口、廣受歡迎的詩歌之一[1]。(換個參考文獻吧,這個沒有什么意義)此詩創作于20世紀20年代末,作品所敘述的地點是英國知名大學——劍橋大學所處的地方。其喚醒了徐志摩對詩的興趣和情感,讓詩人的心就此蕩漾。全詩以康橋為對象進行了情感的抒發,作者滿懷對康橋的熱忱和愛慕之情,表現了自己對以往生活的向往和懷念,面臨即將離開康橋的一種悲愁、不舍的情愫,無處不體現出徐志摩對康橋的留戀和摯愛。
二、《再別康橋》的審美特點及內涵
徐志摩作為現代詩人,主張詩歌的“三美”特點,分別為建筑、畫面、音樂美,而這三種美也在《再別康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建筑美主要指的是節奏和語句的美感,全詩應流暢附有節奏感,且表現出平衡美,由耳朵感受深入到眼睛觀看,全詩共有7個小姐,1節為4行,每行詩句為6—8個字,1節詩中的偶數行字數等同,奇數行數字為6、7個,極具均衡美感;畫面美主要為詞語的利用,為讀者營造一種色彩鮮明的感覺。作者在《再別康橋》中巧妙融入了畫面感,采用很多鮮艷的顏色和美麗的詞匯,字里行間隱藏著一幅優美的畫面,為讀者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些語句都是對畫面的一種描述,生動形象,描寫的栩栩如生,仿佛身臨其境[2]。“金柳”、“青荇”、“彩虹”等等體現出色彩鮮明的描述對象,并采用比喻的方式,營造恍惚迷幻的意境,如夢一般的場景浮現眼前,酣暢淋漓地將色彩和畫面的審美價值體現出來;而音樂美主要是指節奏和音節的美感。所有詩句中應保證音尺的正整齊規律,作品主要為“三字尺”形式,朗誦起來膾炙人口,宛如音符一樣,順暢流動,抑揚頓挫一樣不缺,高低緩急、上下起伏,極具節奏感。
《再別康橋》的另一個審美特點即為自然,其是詩中寄托情感的主要方式。全詩主要是抒發作者的離別之情,同時依依不舍和絲絲離愁交融混雜其中,而這種情感真真實實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和朋友、愛人的離別,背井離鄉的憂傷等,任何一個人都會對這種情感為之所動[3]。詩句并無矯揉造作之語,全部真實自然,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定能深深地喚起讀者內心最深處的感情和經歷,極富渲染力。徐志摩曾在英國劍橋讀書,再次回到故地并漫步在康橋上,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的景色迷住,陶醉在其中無法自拔,并漸漸地在腦海中展現了舊時的美好時光,以往的歡樂故事和開心情緒浮上心頭,讓作者甚是歡喜,儼然將現實和自己的近況拋在腦后。但是以往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徐志摩瞬間驚醒,記憶拉回到現實,發現舊夢不再,一股淡淡的憂傷情緒襲上心間,由此吟誦出了“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在這短暫的7小節中,情感跌宕起伏,美麗的情感過后傷感涌入眉頭,流連的情感之美不言而喻。
詩歌最后運用和第1節類似的敘述方式,將部分詞語改變,形式了情感的循環,又回歸到原點,讓這種不舍離別的思緒余音未落,一直盤旋在心頭,永遠不停止和消失。而徐志摩將“輕輕”換成“悄悄”,重點表達了主觀情感,思想和情愫之細膩賦予詩歌更高的美感和美學價值,無法回到過去,只有“悄悄”地離開。作者表達的愛戀深沉熱枕,深愛卻不能觸碰,這正是愛的一種表現,正如詩的最后一節“不帶走一片云彩”,表達愛的方式層層疊進,情感浸人心脾,賦予讀者一種美的享受。
結論:
《再別康橋》不僅是徐志摩的經典作品,更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詩歌中無論是韻律形式、字詞運用,還是意境營造、情感抒發,處處展現出獨特的審美標準和視聽覺美學價值。“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一切都因為愛,展現的所有審美特點內涵及價值都緣于作者對康橋的愛戀,讓每一個讀者讀后都為之所動,可謂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參考文獻:
[1]陳云鵬.探析中國歌劇《再別康橋》的藝術特征[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4.
[2]咸立強.精致的抒情:《再別康橋》的審美意蘊建構[J].語文月刊,2014,03(08):158-162.
[3]馬大康.形式美與情感內涵——徐志摩《再別康橋》的審美特征[J].名作欣賞,2010,07(08):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