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中的君子思想重“內”輕“外”,重“義”輕“利”,重“行”輕“言”。運用《論語》中的君子思想對高校學生進行教育,有利于學生提高素質,涵養品德;有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論語》;君子思想;當代德育
作者簡介:史玉方(1992-),女,河南省濟源市人,西華師范大學、碩士,德育原理。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02
《論語》記錄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培養“君子”是孔子儒家教育的內容之一。“君子”一詞,古代本來是專指統治階級的貴族士大夫,到了孔子時期,“君子”的內涵已經有了十分明確的規定性,既不是指具有優良品質的人,更不是指有身份地位的人,而主要是指一種達到了高尚人格境界的人。[1]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盡管儒家君子思想因其時代的限制有其固有的封建性,但仍有許多具有當代價值,我們可擇其精華,以發揮其對當代德育的借鑒與啟示。
一、《論語》中君子思想的特點
(一)君子重“內”輕“外”
《論語》開篇第一張《學而》就提到了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首先強調君子的品性是注重自我內在的修養,懷有寬容之心,不因為別人的誤解而怨恨于人,這樣就是具有了君子的風范。“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 學而》后面凡出自《論語》的均只標明篇目) “恥于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認為把自己吃穿不好當做恥辱的人,是不值得與他探討人生的。孔子的學生子路問道怎樣才算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憲問》)即要想成為君子,就必須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修養自己。在孔子看來,要想成為君子,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修養,在此基礎上推廣至他人。[2]
孔子在強調君子內在修養的時候,常將“君子”與“小人”作對比,從而突出君子身上可貴的品質。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不輕易為外物所擾,也不會因為一得一失而憂愁煩惱,故能做到心胸開闊。而小人重視外在的得失,計較蠅頭小利,整日都活在辛苦盤算之中。孔子也談到了與別人的相處之道,同樣是以自身內在修養為基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和”強調待人溫和,同時更重要的是意見分歧后的調和,而不是據理力爭,寸步不讓。這需要一種較高的內在素養,“和而不同”雖短短的四字,卻是對君子言行較高的內在規定。
(二)君子重“義”輕“利”
“義”自古就在仁人志士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專門論述過“義”的重要性。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借魚和熊掌來比喻義與生的取舍。孔子也著大量筆墨,論述了義的重要性。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說君子對于世上的事情,沒有非一定怎樣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做,而是怎樣合于義就怎樣做。這就要求了君子的行為準則,君子所行不能違背義。“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只根據自己的利益行事,就會招來很多怨恨。孔子認為君子做事應把義作為根本,“以義為質”,符合“義”的事才去實行,因此,重義輕利是君子品德涵養中最重要的一條行為準則。
(三)君子重“行”輕“言”
前文談到的君子應注重內在修養,注重“義”,都是在為“行”打下基礎。只有將品德修養真正喻于行動之中,才算真正做到了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 “君子欲訥語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不必要有靈巧的口舌,在說話時需謹慎,而在行動時卻應做到聞風而動。“敏于行“是對君子行為的要求,行動不僅要在說話之前,而且應立馬去實行,而不是拖拖拉拉,拖泥帶水的去完成一件事。若是行為遲緩,不愿去實踐,那這樣的人不會具有什么高尚的品德,不能堪稱為君子。
孔子輕視過分言語者,“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另有“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巧言亂德。”(《衛靈公》)孔子對于巧言者近乎于認為其為小人。花言巧語,是很少有仁德之心的;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與其說君子應以行動為要,言語次之,不如說君子應以“巧言”為恥,不與之為伍。
二、《論語》君子思想對學校德育的啟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體系說到底就是培養人的體系。《論語》中都有描述“圣人”、“賢人”的語句,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以。”(《述而》)可見,“圣人”層次較高,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君子則是常人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理想人格。[3]我們今天的人格教育雖然與孔子的君子教育有質的差異,但同樣都重視引導受教育者成為高尚的人,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4]
(一)加強內在修養教育,有利于學生人格塑造,涵養品德
一個人品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內在修養。學術界公認的品德形成的過程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起著動力作用,它往往影響著道德行為能否順利發生。而情感和意志正是由人內在修養迸發出來的,具有良好和較高的內在修養,情感就越豐富,意志就越堅定,從而促成道德行為的產生。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奉行的準則,這句話也被用作朋友之交,處世之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這兩句都是在說明加強自身內在修養的必要性。學校道德教育應著重從加強內在修養著手,注重學生內心情感的成長,從說教為主轉向情感陶冶為主,通過反面例子警醒學生,塑造學生優秀的人格,提高素養。
(二)開展重“義”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別就是對義與利的取舍,前文已經作過論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任一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它的確也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人們每天都忙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可越是在以求“利”為主流的社會里,人們越需要一鳴警鐘,喚醒人心底處的“義”之心。歐陽修在《朋黨論》中說道:“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此句與《論語》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有異曲同工之妙。學校道德教育開展重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義”為學生的行為準則,是培養優秀接班人的題中應有之義。當然,重“義”教育還要做到“度”的把握。《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40條“見義勇為”已被刪去,重“義”教育并非一味強調發掘學生的“義”端,而應是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前提下伸張正義。
(三)強調躬行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得到食物和其他的照料,但盡管幸福也需要外在的東西,我們不應當認為幸福需要很多或大量的東西……因為,幸福的生活在于德性的實現活動”。[5]宋代詩人陸游曾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強調的是要想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躬行實踐。做學問尚且如此,做人更應做到“躬行”。“君子欲訥語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都是在強調躬行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學生對知識在記憶上的掌握程度,在考試分數上的數值多少,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思考和對理論知識的躬行情況。[6]如今我國提出的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旨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全方位的教育。因此,學校道德教育要強調躬行,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學生親力親為的“躬行”品德,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4]楊曉輝.孔子德育思想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保定學院學報,2010,(4).
[2][3]白浩強.從《論語》看孔子的德育思想體系[J].基礎教育研究,2012下半月
[5]鄧建華.《論語》中的修身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1,(10).
[6]鐘愛娜.教育研究《論語》中的德育方法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發展的啟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