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 ?要:塞爾維亞,一個對于中國年輕人陌生的國度,其中發生陌生的故事卻一樣可以撼動人心。和平發展回歸生活本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一部塞爾維亞電影》即是聯接彼此的媒介,發出呼喚的咽喉。
關鍵詞:塞爾維亞;陌生;小眾;主流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2
塞爾維亞,位于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說到塞爾維亞,許多年輕人感到陌生,提示巴爾干半島,更多年輕人會隱約記起初中歷史課本上陳述的戰亂。《一部塞爾維亞電影》便是發生在那片陌生土地上的神秘故事。在這樣的前提下,小眾電影的主流意識方得體現。
一、陌生情節 ?神秘呈現
1.陌生場景
塞爾維亞風光,露天音樂酒吧,沙灘樹影,咖啡啤酒,夏日炎炎,烈日炙烤的讓人透不過氣,酒吧里的塞爾維亞人卻享受其中,健康的陽光浴。男主角過氣成人電影演員也不例外,他充滿期待的與老同事見面,渴望重出江湖,慰勞妻兒。
2.陌生交易
經過介紹,男主角來到交易地點,被告知交易金額卻不能事先知悉交易內容。此交易是拍一部電影,名叫《一部塞爾維亞電影》。“一部只屬于塞爾維亞的偉大電影”。拍片是男主角再熟悉不過的工作,但像這次如此高額的回報與神秘的安排不禁讓人心生疑慮。經過考慮,并且男主角實在太需要錢,答應交易。過后緊接著就是電影開拍。
3.夢中夢
電影是“醒著的白日夢”,是“有意識的幻想”。不僅觀影者,劇中角色更是做著不可回頭的夢中夢。不論是觀影者還是劇中人,你以為的事情進展,你認識的周遭環境包括你目之所及,腦之所想,都可以并非如此且往往并非如此。當一次次的認知被打碎重組,當一次次的揣測被印證錯誤。心理防線被擊破,自主思維被打亂,便很難認清這到底是現實還是夢境,發生過的到底發生了還是未發生。其中當男主角被注射興奮劑后神智錯亂瘋狂發泄,等到清醒來已是好幾天后,然后再四處去追尋斷篇的這幾天所發生的事實。這時的無助是難以言明的,尤其本片是男性角色的設置不能像設置表現女性角色般哭鬧亦或傻笑。此時的男主角雖然很無助但仍然奮力追尋,只因交易還沒有他滿意的結果,且不說他的身體遭受到了傷害,他的疑惑更是有待解開。這樣的安排讓緊接著的情節鋪設更為自然恰當。隨著交易神秘面紗看似被層層剝開,觀影者與男主角一樣陷入了更深的夢中夢,難以辨別。
陌生國度,陌生背景,陌生故事卻能深深撼動心靈。為什么。首先是電影敘事結構,電影主線采用了因果式線性結構的電影敘事結構。故事以時間線索順序展開,事件因果關系推動,情節環環相扣,故事結局完整。強化視覺沖擊,把觀影者帶入事件的流程中。其次是電影的深層結構,從平衡(男主角擁有妻兒)到打破平衡(因維持生計卷入陰謀)再到最后恢復或沒有恢復平衡(主角一家三口自殺,本以為電影就此結束,結局竟是這一切被收錄在真正幕后導演的電影中)。最后是電影的所知角度,任務所知比觀影者多,人物行動出乎觀影者意料。確實做到這點很難,通常導演們總是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落入俗套,但聰明的觀影者總能揣摩到預測到大多數電影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出乎意料的敘事真的很難。但《一部塞爾維亞電影》做到了,這成了電影極大的成功之處。也正因為此,觀影者緊緊跟隨,最終達到了心系角色,引起共鳴。
二、立足小眾 ?回歸主流
1.小眾創作
何為小眾,人口數量小,規模小,影響小。許多小眾電影甚至不在公共影院上映。《一部塞爾維亞電影》屬于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是一個小國家本身人口數量少,加上常年戰亂,關心電影的人口數量更是少之又少。政府不支持,這些情況下影片拍攝困難重重。經過導演及其團隊不懈努力,電影于2010年6月16日上映。當時觀影人數少,影響也小。
故事場景少,人物關系少,跨越時空小。電影用極少數的場景渲染了神秘氣氛,交易簽署地,廢棄福利院(電影拍攝地),逃跑與反抗的公路場景、樹林場景。其中主要場景在廢棄福利院,使之與成人片拍攝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是一種殘酷的表現。除去主角與雇傭者的交易關系外,還出現了一些陌生的角色,包括嚼著口香糖的攝像師、福利院唯一的護士與孤兒、被套著頭像的主角的表兄弟等。屈指可數的人物角色在被賦予特定的指向性的同時也減少了拍攝負擔。故事跨越時間短,從交易簽署到最后結局至多在一個月內。這與許多宏大敘事的電影形成鮮明對比,也更凸顯了本身的小眾特點。
2.回歸主流
《一部塞爾維亞電影》的導演出生成長在塞爾維亞,對塞爾維亞民族的苦難經歷最為體悟,可以說他是塞爾維亞電影人中民族意識喚醒第一人,或者說他已被喚醒許久,并一直努力想要用電影的形式吶喊出來,給更多的人看,向塞爾維亞人民吶喊,向全世界觀看過塞爾維亞電影關心過塞爾維亞民族的人們吶喊。喊出自身強大的民族夢想與強烈的民族渴望。
美國電影學者路易斯.賈內梯在題為《認識電影》的專著中把電影分為了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兩大潮流,并由此衍生出敘事電影、紀錄電影和實驗(先鋒)電影三個基本類型。寫實主義和表現主義只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在運用他們來表達一種兩極傾向時是有用的,但歸根結底它們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標簽。真正純粹意義上的表現主義影片不多,完全寫實主義的影片也很少,但這兩種主義之間的區別至關重要。寫實電影風格平實,藝術家傾向于把自己隱蔽在作品之中。表現主義電影在風格上相當夸張,導演們急于表現自己對現實生活赤裸裸的主觀體驗,而不在乎別人怎么來看待。由此看來表現主義電影中是有許多藝術電影成分的,因為藝術電影也以表現自我、反映藝術家對美學、情感與理性、哲學與宗教的體驗和追求為最高目標。因為這樣的定義,《一部塞爾維亞電影》的內涵需要被更深刻的挖掘,需要被更多人理解。電影中男主角與雇傭者分別處于暗處與明處,受控者與掌控者,弱者與強者,寡與眾。掌控者明顯占心理優勢,在這樣的情境下弱者能否反抗,能否反抗成功成了觀影者心中最大的疑惑。希望弱者能有好的結果是觀影者最大的希冀。與此同時,深層的塞爾維亞民族夢想也成了觀影者的希冀,表面的視覺傳達也使心理產生影響。
電影上映已近五年,《一部塞爾維亞電影》的色彩沒有被時間沖淡,其光芒在時間的洗滌下愈發耀眼。五年前,幾乎沒有對電影的解讀,五年后的今天電影被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士解讀,電影深層涵義被更多人所理解接受產生更大的共鳴。塞爾維亞于2006年6月5日才正式獨立,其后發展迅速。在某種程度上苦難深的民族崛起更快。通過電影,人類共同夢想被闡釋,這樣的回歸夯實有力,這樣的吶喊長久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