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譯漢的情況下,譯者要用漢語表達習慣將日本式的語言翻譯成中文,仔細考慮一個詞語或一段話,中國人是怎樣去表達的,并在近義詞之間不斷推敲,反復摸索確切的語序,最后得出最佳結果。本文借日語文章「母國語の能力」來分析翻譯過程。 避免理解性錯誤、注意具體語境的詞的翻譯、切記望文生義、注意邏輯思考,這些都是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
關鍵詞:議論文;日譯漢;翻譯過程
作者簡介:何佳(1991.4-),女,河北人,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碩士研究生(2013級翻譯碩士)研究方向:日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2
1. 翻譯前的準備工作
1.1 原文背景知識的收集
原文作者為池田摩耶子,是日本一位從事語言教育的教師,他的多篇文章被摘錄寫入我國的日語教學教材中。通過背景介紹,可以對作者有初步的了解,這樣一來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何作者對語言方面有如此深刻的體會。由此,譯者就可以更加準確得向譯文讀者傳達原文作者的觀點和意圖了。
1.2. 通讀全文,概括原文大意,把握作者的立場觀點
作者在文中列舉出自己的生活經歷,并加以分析,表達了自己對翻譯的看法。了解了原作者的觀點后,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觀看法,務必要忠實原文,注意原文的語言特色。
2. 翻譯時的注意事項
2.1 分析文章的文體類型
在通讀原文之后,可以看出此文的文體是議論文(論說文)。議論文是以剖析、論證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提高讀者理性認識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文體,它屬于“社會科學類材料”,翻譯時要求合乎邏輯、用詞準確、文理通暢,盡量保持原文的特色和文體,一般使用敘述性文字,根據原文有時也插入一些形象描繪,要在修辭上下一定功夫。另一方面,如果用詞不當就會使正確的思想觀點得不到正確的表達,以致事理不明缺乏說服力,特別是近義詞的恰當選擇和修飾語的準確運用會對說理的嚴密起主要作用,而語言新鮮活潑生動有力會使文章增加以理服人的色彩,從而起到感染讀者的作用。
例1:言うまでもなく、日本には日本特有の風俗や習慣があります。
譯文1: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其特有的風俗習慣。
譯文2:毋庸置疑,日本有其特有的風俗習慣。
分析:在議論文中避免選擇譯文1中的口語詞。在文章開頭,盡量使用精煉簡潔的書面語。
2.2 連接詞問題
一般議論文有三個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這三個要素之間的聯系結構中,要求邏輯嚴密,層析分明,那么連接詞在這種結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篇文章中,多處出現了連接詞:「しかも、日本とアメリカの相違というものは、日本人が想像する以上に大きいのです。したがって、アメリカ人が日本語を翻訳する時、その言葉がどういう意味を持っているかを考えた上で、全文の意味を解釈し、更に、それを適切な英語で表現し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しかし、それでもまだ十分に原文の意味を移し替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い場合が多いものです」。在議論文日譯漢的情況下,要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來選擇恰當的接續詞,比如:轉折的意思強烈時,用轉折性強的詞。還要注意近義詞的表達色彩,選擇合適的書面詞語。上下文過渡時,根據具體情況來選用。還要注意一個句子之中上半句和下半句的聯系,不可將其意思分離,注意關聯性,適當加入連詞或調整語序。
2.3 長句的翻譯
日語文章里長句較多,這和它的語法特點有一定關系。句子里常常會出現特別長的修飾語。與此同時,日語長句子是有結構存在的,雖然結構稍顯復雜,但是細心閱讀還是可以將其剖開的。而漢語貴在簡潔,忌諱像日語那般戴大帽子,現代文當中也很少使用特別長的句子。所以,在日譯漢的情況下,我們要把長句拆開,進行分譯。方法就是:首先弄清句子主謂賓結構,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句意,然后可以按意譯的原則將原文想要表現的觀點表達出來,或者改變句子的語序,重新排列成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的語言符號。例如「母國語の能力」文中的一句:「節分の行事である豆まきや年男という節分に伴うわたしたちの観念やニュアンスまでをひっくるめて、外國人が同じイメージで捉えられるかどうかは難しいことです」。先將修飾成分拋開不看,留下主謂賓來分析一下句子的大致意思:“我們的觀念是隨著儀式產生的,外國人與我們有同樣的理解這件事是困難的”,分析過句子的大致意思之后,再將修飾語添加進去,調整語序。最后翻譯成:“節分之日有本命年男性撒驅鬼豆的儀式,我們對節分形成的觀念甚至是情緒都是隨著這種儀式產生的,而外國人對節分的理解是很難與我們相同的”。
2.4 文化空缺詞
空缺現象是語言與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空缺原指“空白、缺損”。空缺現象指在一種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種文化中沒有的事物、現象、特征等等。文化空缺詞的翻譯方法一般有:音譯、意譯、直譯、置換、加注釋。《母語能力》這篇文章中,作者在敘述自己親身經歷和表達觀點時,用了不少有關日本特有文化的詞語,比如:「日本語の教科書の一つに、恩、寺子屋、浪花節、孝行、節分、浴衣などがでてきます」,這一句中“寺子屋”、“浪花節”、“浴衣”,是在中國空缺的文化現象,翻譯時要首先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然后根據文章的語境選用翻譯方法,因為原文這幾個詞只是作者舉的例子想引出下文中對英文解釋的描述,所以選用直譯的方法較為妥當,直接翻譯成同形的漢語詞。
在此,本文總結了幾點關于文化空缺詞翻譯的注意事項:第一,正確表達出原文詞語的信息,即推斷原文的語境,找出原文信息和語境假設之間恰當的關聯性。第二,運用各種翻譯方法,可以加注釋,或者選用說明性的解釋詞來表達,填補目的語文本的文化空白,努力讓原文作者的意圖和譯文讀者的期待達成一致。
2.5 外來語與和語
パジャマ、寢巻き、料理屋、レストラン、板前、コック、踴り、ダンス、瓦、タイル——日語中有一些外來語,是為區分日本傳統事物和西歐外來事物的,帶有固定的特殊含義若直譯就會出現問題。作者舉出這些詞是想要突出近義的外來語和和語之間有對比性,一個有“本土的古老味”,一個有“洋味兒”。所以我翻譯的時候將和語譯成了帶有中國民間特色的詞,比如“飯館,廚子,瓦片,舞蹈”,將外來語譯成了聽起來比較洋氣高端的詞,比如:“餐廳,烹調師,瓷磚,跳舞”。對“パジャマ”、“寢巻き”這兩個詞可以使用說明性文字加以翻譯:“上下分體式睡衣”“和式棉質睡袍”,因為在這篇文章中,需要清楚得用說明性文字對兩者做出區分。
根據關聯性理論,將詞語放在原文具體的語境中,找出原文信息和語境假設之間恰當的關聯性,才能更好的將原文原汁原味得翻譯出來。
2.6 譯語選擇
(1)考慮語言對比,即兩種語言的習慣用法,考慮在具體語境下漢語怎樣講。
(2)結合原文的語境,上文提到過的關聯論,要求把詞語放到具體語境中考慮。
(3)選用最佳詞語,在議論文中,可以選用一些活潑生動的詞來突顯論據,這樣也不會使議論文的譯文太過生硬。
結語
翻譯是用一種通順、貼切的語言文字,忠實而完美地傳達另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意義。也就是說,要把原文的真實思想內容譯出來,并要照顧到文章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機械照搬原文,同時也要求譯文不錯、不漏、不隨意增減,在整體上與原文相對等值。
參考文獻:
[1]李德鳳譯. 翻譯學導論——翻譯與實踐. 商務印書館, 2010.
[2]孔繁明. 日漢翻譯要義. 中國出版集團, 2004.
[3]張美芳. 文本類型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 中國翻譯, 2009.
[4]雷鳴,付黎旭,肖輝.日語翻譯理論與實務.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8.
[5]梁傳寶,高寧,新編日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