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萍
摘 ?要:蘇聯解體后現代俄語在發展過程中又一次迎來了“外來詞熱”,研究現代俄語中的外來詞,必須先對外來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本文擬對不同學者對外來詞的不同定義與分類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關鍵詞:現代俄語;外來詞;定義;分類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1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俄羅斯和世界聯系的日益密切,一些新事物、新概念涌入到俄羅斯社會,指稱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外來詞也就隨之進入到現代俄語中。外來詞的積極使用成為現代俄語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趨勢。
對于外來詞定義的界定,學界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與外來詞有關的俄語術語也不一而足(如заимствованные слова,иноязычные слова,иноязычные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и等)。
《語言學術語參考詞典》(2001)中將“外來詞”定義為借自于其他語言的詞。《語言學百科辭典》(2002)將“借詞”定義為“由于語言接觸,從一種語言借入到另一種語言的外來語言成分(如詞匯、語法、句法結構等)以及從一種語言過渡到另一種語言的元素”。
Л.П.克雷欣認為借詞是已經進入到受體語言詞匯系統的詞,而外來詞是還沒有被借入語系統接納的詞匯單位,也就是說заимствованное слово≠иноязычное слово。
Н.М. 尚斯基則認為,所有從外部進入到俄語中的詞都應該看成是借詞,即使它的構成詞素與俄語固有詞并無任何不同。
由于學者們對外來詞、借詞的定義不一樣,在外來詞的分類上也有所不同。
М.И. Фомина將借詞分為兩種類型:借自斯拉夫語的詞和借自非斯拉夫語的詞。根據同化的過程以及在文中的修辭作用,后者又可分為:
1)國際詞匯,是國際術語的變體;
2)異國情調詞,可以描述其它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習慣;
3)未完全本族語化的外來詞,這些詞未被完全同化或者完全未被同化。
Л.М. Баш也對非俄語詞匯做了一個比較成功的系統化分類,他分出了借詞和假借詞(квазизаимствованные слова)兩大類。前者包含:未完全本族語化的外來詞(如alterego)、音譯轉寫詞(如каприччио)、純借詞(如литер)、國際詞語(如культура)。后者包含:純改寫詞(собственно переоформлении,如лекция)、混合詞(слова-миксты,如арбитражный)、混種詞(слова - ? ? гибриды,如маникюрша)。
Ferm L. 分出了借詞和外來詞兩類詞,在詞基礎上每一組又細化為:
1)借詞:①具有現實意義的詞匯;②重新定位的詞匯(評價性改變或者缺少評價性)③非術語化詞匯;
2)外來詞:①保留著俄語原型詞結構的詞;②源于外來根詞,但按照俄語構詞原則創造的詞。
Л.П.克雷欣對外來詞的分類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外來詞分為三大類,即:借詞、異國情調詞、外語夾雜詞。其中,借詞又分為:
1)結構上與外語原型詞一致的詞,也就說這些詞只是借用語言的音、形手段進行了改寫,而沒有進行任何結構上的“添加”,如лейка (德語Leika)等;
2)使用了借用語言的形態手段的詞,如авиет ? ?- ? ?к (а) (法語aviette);
3)進行了部分形態替代的詞(通常被替代的詞是詞綴部分或復合詞的第二部分),如теле ? ? ?-видение (英語tele-vision)。
異國情調詞只是發生了“形”的變化,用來描述其他民族或國家的禮儀、日常生活、用品、風俗、服飾等,如праймериз(美國總統預選)、крузейро(巴西貨幣單位)。外語夾雜詞往往連外形都未發生變化,多是具有國際性特點的詞和詞組,如dixi,happy end,c`est la xie,о`кей等。在克雷欣看來,借詞和異國情調詞、外語夾雜詞的主要區別在于他們與使用他們的語言系統的關系方面,前者是語言事實,而后兩種本身是非封閉的詞群,它們的使用是與話題相關的。
通過對俄語中外來詞定義以及分類的梳理可以看出,對于借詞、外來詞的認識,既有廣義上的理解,也有狹義的理解。我們認為,外來詞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任何在詞源上是非俄語的詞都是外來詞,而借詞是進入到受體語言系統中的詞。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Л.П.克雷欣對外來詞的分類更加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Баш Л. М. Дифференциация термина ? ? ? ? ?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е?: хро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 этим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ы [J]. 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1989, 9: 22-34.
[2]Крысин Л. П. Иноязычные слов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 " Наука,", 1968.
[3]Фомина М. 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M]. М.: Высш. шк., 2001.
[4]Шанский Н. М., Боброва Т. А.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72.
[5]Ferm L.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вития русской лексики в новейший период: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газет[M]. Almqvist and Wiksell, 1994.
[6](俄)Л.П.克雷欣(著),趙蓉暉(譯).社會語言學與現代俄語[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