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李白是最有名詩人之一,其詩歌深受人們喜愛。以往學者多是從文學角度來分析李白的詩歌,而很少有運用認知詩學的理論來分析李白詩歌意象的認知功能。本文用圖形背景來分析李白詩歌,探討其意境刻畫的方式——意象重復使用、拓撲空間方位、投影空間方位和時間關系詞。
關鍵詞:詩歌;李白;圖形-背景理論
作者簡介:劉亞娟(1990-),女,安徽合肥人,2013級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1
一、圖形-背景理論介紹
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愛德加·魯賓(Edgar Rubin)提出圖形-背景理論(Figure-Ground Theory)。認知語言學家Talmy將其引入語言研究領域。他認為,“一般而言,人不能既看到圖形又看到背景, 圖形是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 在認知中占優勢, 是最為明顯的成分, 成為注意的焦。”并列舉了定義特征和聯想特征。
二、李白詩的意境
2.1 詩歌中的意象
詩歌中意象是根據詩人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而在畫面中或當圖形或當背景。因此要通過意象的圖形背景來塑造“意境”。而且,意象的重復使用有更好的效果。
詩《月下獨酌》中,詩人月下獨酌,與之共飲的就是月亮和影子,好像三人共飲一般。在這溫暖的春夜,詩人邊飲邊歌舞,月與影好像也隨之起伏。第一句話中,“花”成了背景,“酒”作為圖形,詩人用了“酒”這個意象來表達他那孤獨的心境。這首詩中,展現讀者的是一幅月下獨酌圖,自斟自飲,自舞自蹈?!懊髟隆笔亲鳛楸尘埃谶@個大背景下,詩人獨酌,所以“詩人”本身是作為圖形,襯托詩人的形單影只。
2.2 李白詩歌中常見的空間方位詞
根據牛頓的空間概念,一個幾何圖形包括8個空間方位:上、下、前、后、里、外、旁邊和附著。這八個方位詞又可分為兩類:“里”、“外”和“附著”屬于拓撲性質的空間方位;其它五個空間方位“上”、“下”、“前”、“后”、“旁邊”屬投影性質的空間方位。
2.2.1 拓撲空間方位詞
上文提到的拓撲空間方位詞,“里”、“外”和“附著”,即不隨著觀察者視角的變化而變化。如圖1
圖1
空間方位“里”一般用的是“在…里/內/間”等,這是一種典型的包含關系,“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一壺酒”是圖形,“花間”是背景,突出了作者獨自一人孤獨的意境,才會有下面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臻g方位“外”,如“ 崎嶇行石道,外折入青云?!保ā对跐£柗撬膬取罚案街痹跐h語中用“…上”,“…前”,“……后”來表示,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2.2通過投影空間方位體現
投影空間方位包括“上”、“下”、“前”、“后”、“旁邊”,其中“旁邊”包括“左”、“右”、“邊”、“畔”等。投影空間會隨著觀察者視角的變化而變化,參照點不同,空間方位就會發生變化,如圖2。
除了上述所述的“上”表示拓撲空間方位詞之外,大多情況下表示的還是投影空間詞,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保ā缎新冯y》),相對于背景“碧溪”來說,“詩人”,所以是作為圖形的。
圖2
“前”,“后”這對拓撲空間方位在唐詩中主要由“… …前”,“… …后”表示,如“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保ā稒M江詞》),“橫江館”是作為背景的,而“津吏”是作為圖形。
2.3 李白詩歌中的時間關系詞
由于漢語方位詞的特殊性,以上7個方位詞中的“前”、“后”、“里”、“中”、“外”都可以用來表示時間。圖形傾向于構成一個有界的封閉物,它越封閉,其作為圖形的突出程度就越高。例如,“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保ā杜c夏十二登岳陽樓》),“涼風起”對于“醉后”來說,是有界的事物,所以是作為時間圖形的,而后者則是表示背景。
三、 結論
李白詩歌中的意境之所以形象生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充分運用了圖形和背景理論,對于意境的刻畫具有很好效果。
參考文獻:
[1]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M].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2]Stockwell,P. 2002, Cognitive Poetics: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Urgerer,F, Schmid, H.J.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文旭,匡芳濤.語言空間系統的認知闡釋[J]. 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85-86.
[5]匡芳濤 文旭. 2003. 圖形-背景的現實化[J]. 上海:外國語.
[6]梁麗 陳蕊. 2008. 圖形/背景理論在唐詩中的現實化及其對意境的作用[J] 上海:外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