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在農村文化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地方特色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延續、傳承下來的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獨特文化,在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價值,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斷激活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活力。
關鍵詞:地方特色文化;文化傳承;鄉鎮群眾文化
作者簡介:尹保權(1978-),男,四川射洪人,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天仙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2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高度重視,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在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不同的鄉鎮由于其地理位置、文化傳統、歷史氛圍以及實物遺存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為廣大農民群眾常見和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這些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發展動力,并且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地方特色文化的價值,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斷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當前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現狀
(一)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缺乏足夠資金支撐
政府投入有限、缺乏足夠資金的支撐,這是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傳承面臨的突出困難。在很多地方特色文化比較集中的地區,由于經濟不夠發達,財政資金非常缺乏,對于特色文化傳承方面投入的資金非常少,甚至在一些鄉鎮,政府根本沒有投入。例如,射洪縣天仙場鎮川劇座唱從上世紀民國初年就已經開展發展起來,這種特色文化傳統習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目前,鄉鎮每年列出專項資金10000元進行人員培訓以及開展活動。這種投入顯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川劇座唱這種深受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困難。
(二)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主體缺失
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中面臨困難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承主體的缺失。隨著當前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方式及其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大量青壯年從鄉鎮涌入城市務工,在很多鄉鎮、農村出現“空心化”的傾向,地方特色文化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一部分年輕人雖然對地方特色文化很感興趣,但是卻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以及生活壓力,無奈之下,他們只有放棄學習而外出打工。同時,由于很多地方特色文化由于其工藝繁瑣、學習過程比較艱辛等原因,也會讓一些傳承人望而卻步。
(三)地方特色文化傳承平臺不完善
由于沒有合適的傳承平臺,也造成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式微。近年來,各級政府開始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加大對于農村地區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很多鄉鎮先后都建立起廣場、舞臺以及農家書屋等文化娛樂設施。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這些設施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例如,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川劇的影響力逐步下滑,曾經非常紅火的天仙場鎮玩友的影響逐步衰落,茶館等玩友、清音、曲藝所占有的陣地逐步被麻將、紙牌之聲所取代。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僅僅修建舞臺、廣場、書屋等是不夠的,還需要專業人士進行研究和指導。
二、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推進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的基本思路
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不僅有利于促進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在陶冶當地居民的道德情操,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因此,必須要以鄉鎮群眾文化建設為契機,積極發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科學規劃,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的培育、發展和傳承,進一步推動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
(一)加大政府投入,科學構建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保護機制
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構建起科學有效的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保護機制。一方面,要積極向上級政府爭取資金,需求財力、物力以及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努力為地方特色文化傳承提供必要保障。這不僅有助于緩解鄉鎮基層政府面臨的資金不足等問題,而且可以有效推進大量公益性特色文化活動的順利舉行。另一方面,構建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保護機制,為優秀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通過加強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人的培訓,不斷優化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的方式與途徑,積極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地方特色文化在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例如,天仙鎮在地方黨委、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下,采取一系列措施,不僅使川劇座唱先后被列入縣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且認定楊從偉、劉明晴等為川劇座唱的傳承人。同時,健全了組織機構,發展和培養了一批打擊樂和演唱隊員,使天仙地區的川劇玩友活動持續快速發展。
(二)創新優秀地方特色文化傳承方式
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就是要在傳承過程中不斷推進創新。因此,在地方特色文化傳承中,要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到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活動中來。一方面,借助于網絡、電視等方式,不斷宣傳地方特色文化,引導地方民間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擴大地方特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例如,天仙鎮組隊到縣城凱旋門開展“百姓大舞臺”天仙鎮曲藝專場演出,提高了天仙場鎮曲藝的影響。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特色文化形式的創新,按照當地居民所喜愛的方式進行演出和表演,創新優秀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方式。例如,天仙場鎮重視加強節日文化活動的開展,在每年的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等節日期間組織大型文藝活動。只有在繼承的過程中進行造與創新,才能推動優秀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促進鄉鎮文化建設事業的繁榮。
(三)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傳承平臺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傳承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對于推動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重視并積極搭建地方特色文化傳承平臺,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首先,給予政策支持,鼓勵開辦正規地方特色文化培訓班,招收基礎條件好的小孩進行培養,不僅可以為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儲備生源,而且豐富孩子們的業余生活。其次,與中小學校以及鄉村開展合作共建。通過多種形式走進中小學課堂、走進鄉村,廣泛宣傳普及特色文化知識,激發學生以及農民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認識。例如,天仙鎮綜合文化站組織了天仙鎮川劇座唱隊等到天仙集鎮、鳳鳴村以及鳳鳴學校開展文藝演出活動,提高了人們對于川劇座唱的興趣。最后,鼓勵參加優秀民俗文化活動,擴大地方特色文化的宣傳和影響力。近年來,天仙鎮積極探索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不僅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而且鞏固了天仙“特色文化鄉鎮”以及“四川省曲藝鄉鎮”等稱號。
(四)加強鄉鎮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培養
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壯大,需要一批優秀的創作人員以及表演人才等。但是,由于這些人都是農民,文化程度低。因此,必須重視對這些人員進行培養,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首先,地方政府要給予特色文化傳承人一定的社會地位,從政治上、工作上以及生活等方面關心民間藝人,對于那些長期從事民間藝術創作、表演,且取得一定成就和影響的文化工作者,應當給予一定的獎勵。其次,要充分考慮到老藝術家以及特色文化傳承人在藝術傳承過程中面臨的經費、場地等困難,應當在經費、場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補助。天仙鎮成立的座唱隊組織了“紅白禮儀服務隊”,在紅白喜事、結婚做壽、開業慶典等應邀參加活動,收取一定費用,用于解決座唱隊的開支等。最后,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地方特色文化愛好者及骨干成立社團,充分發揮民間藝術家協會等民間機構的積極作用,鼓勵他們積極開展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三、結語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中,要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斷豐富鄉鎮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史錫蘭.淺談鄉鎮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策略[J].群文天地,2013,(7).
[2]劉湘云.談優秀民俗文化傳承與少數民族地區鄉鎮文化建設[J].歌海,2014,(6).
[3]侯瑞琪.新農村建設中保持文化傳承的研究--以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為例[J].城市建筑,2014,(12).
[4]丁智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基于缸瓦窯村的考察[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