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摘 ?要:《詩緝》兼容并包,廣征博引,辨別異同,闡明己意,能將眾多文獻的考察與目驗相結合,對于名物考證則是能斷則斷,不能則網,準確羅列。本文對其征引文獻進行了分類,并總結其特點及其文獻價值。
關鍵詞:《詩緝》;征引文獻;特點;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01
嚴粲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詩人兼學者,字坦叔,號華谷。南宋福建邵武營溪人。嚴粲著述有《華谷集》一卷,《詩緝》36卷。嚴粲有詩名,與族兄嚴羽并稱“二嚴”,是南宋后期“江湖詩派”重要詩人之一,著有《華谷集》一卷。他精通毛詩,撰有《詩緝》三十六卷,在《詩經》學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詩緝》共征引文獻5944條,本文將其征引的文獻按經、史、子、集進行分類。征引的文獻中,經部文獻最多,共征引約為5652 條,其次是征引子部文獻125條,征引史部文獻102條,集部文獻65條。
一、《詩緝》征引經部文獻的特點
(一)從征引經部文獻的朝代上看,《詩緝》征引的經部文獻大多數為先秦,兩漢和宋代的。
(二)從征引經部文獻的數量上看,《詩緝》征引經部文獻數量較多,其中征引數量最多的是《毛詩正義》,其次是《爾雅》,再次是呂祖謙的《呂氏家塾讀詩記》,《詩緝》征引經部文獻數量龐大,可見《詩緝》在解讀《詩經》時采用以經解經的手法。
(三)從征引的形式上看,《詩緝》征引經部文獻的形式大多為摘句式,一少部分為概述式。
(四)從征引的目的上看,《詩緝》征引經部文獻的主要目的在于釋詞和考物,注重對《詩經》名物的解釋和考證。
二、《詩緝》征引史部文獻的特點
(一)從征引史部文獻的朝代上看,《詩緝》征引的史部文獻分布于先秦、西漢、東漢、南北朝、唐代,主要征引漢代的史部文獻最多,包括《史記》、《漢書》。其次是征引先秦時期的文獻較多,主要為《國語》。
(二)從征引史部文獻的數量上看,《詩緝》共征引史部文獻101條,《詩緝》征引數目最多的是《漢書》,其次是《國語》、《史記》。
(三)從征引史部文獻的形式上看,《詩緝》征引史部文獻的形式主要包括摘句式和概述式,其中大多數征引形式為摘句式。
(四)從征引史部文獻的目的上看,《詩緝》征引史部文獻的目的在于釋詞、考物、詮釋章旨、定音等,其中征引的主要作用在于釋詞和考物。
三、《詩緝》征引子部文獻的特點
(一)從征引子部文獻的朝代上看,《詩緝》征引的子部文獻大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也包括一部分漢、晉時期的文獻,還有少量的南北朝和宋代的文獻。
(二)從征引子部文獻的數量上看,《詩緝》征引子部文獻共125條,其中征引數量最多的是《孟子》,其次是《證類本草》,再次是《莊子》。
(三)從征引子部文獻的形式上看,《詩緝》征引子部文獻的形式多為摘句式征引,僅有少數概述式征引。
(四)從征引子部文獻的目的上看,《詩緝》征引子部文獻的目的主要是考物,還有征引的少部分子部文獻的目的是釋詞和詮釋章句。
四、《詩緝》征引集部文獻的特點
(一)從征引集部文獻的朝代上看,《詩緝》征引的集部文獻的朝代分布于戰國到北宋,征引的作品中最早的是戰國時期宋玉的《風賦》。其征引的集部文獻的朝代主要為漢宋之間。
(二)從征引的集部文獻的數量上看,《詩緝》征引的集部文獻數量最多的是韓愈和杜甫的作品。由此可見“杜詩韓文”在宋代文學中的地位和影響。
(三)從征引集部文獻的形式上看,《詩緝》征引文學作品的形式多為摘句式。
(四)從征引集部文獻的目的上看,《詩緝》征引文學作品的主要目的大多數為釋詞,詮釋章句,也有小部分為了考物。
《詩緝》征引文獻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詞語訓釋上,可以借助所征引的文獻,反復錘煉詞語注解《詩經》中的一些語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如在解《周南·關雎》中“窈窕淑女”時引用《毛詩正義·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中“窈窕,幽閑也。淑,善也。閑音閑。”,目的就在于釋詞,以此來解釋《周南·關雎》中“窈窕淑女”的“窈窕”和“淑”。這也印證了《詩緝》征引文獻以經解經的價值。
二、是在詮釋章句上,可以憑借征引的文獻的語義或所反映的深刻含義來注解《詩經》的章旨或句子。《詩緝》卷一中解《周南·桃夭》一篇時征引《呂氏家塾讀詩記·桃夭》中“既詠其華,又詠其實,又詠其葉,非有他義,蓋余興未巳,而反覆歌詠之耳。”一句來詮釋《周南·桃夭》一篇的主旨。
三、是在名物考證方面,《詩緝》征引的文獻對《詩經》中的名物做出了詳盡的考證,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如《詩緝》卷七中對《王風·黍離》序的解釋征引《禮記·祭統》“即宮于宗周。”考證《王風·黍離》序“閔宗周也”的“宗周”的地理位置。以洛邑謂東都,故謂鎬京為西都。《詩緝》中大量征引《爾雅》,對《詩經》中的名物考證也起了相當的作用。
這種充分利用征引的文獻,以詩解《詩》、以經解經的手法發端于宋代嚴粲,嚴粲開創了這種新的解《詩》手法,也為《詩經》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M].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
[3]謝無量.詩經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
[4]洪湛侯.詩經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黃忠慎.嚴粲《詩緝》以文學說《詩》及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J].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7,(14).
[7]陳清茂.從《詩緝》論嚴粲《詩經》學重要觀念[J].中國學術年刊,2008,(30).
[8]焦雪梅.宋代詩經學研究的新變[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9]李錦英.嚴粲《詩緝》研究[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