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禮 戴 穎
從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看天津小微企業發展狀況
◎文/鄭 禮 戴 穎
小微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釋放改革紅利、推動創新發展的關鍵領域和環節。本文利用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對天津小微企業發展狀況進行全面分析,就新常態下加快小微企業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小微企業;經濟普查;市場主體;一助兩促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也是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要載體,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天津小微企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為推動全市經濟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應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如何加快釋放小微企業發展潛力,增強全市經濟發展活力,我們進行了研究思考。
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小微企業法人單位18.62萬家,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94.8%;從業人員269.69萬人,占53.4%;資產總計46973.03億元,占非金融企業法人的47.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989.29億元,占33%;繳納營業稅金及附加195.71億元,占30.5%(見表1)。
(一)從企業規模看,小型企業支撐作用較強
小型企業法人單位4.16萬個,僅占全市小微企業的22.3%,但吸納就業、創收和納稅比重均超過六成。其中,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68.13萬人,占全市小微企業的62.3%; 主營業務收入17480.57萬億元,占76.0%;營業稅金及附加 126.70億元,占64.7%。
(二)從登記注冊類型看,內資企業主體地位穩固
內資企業法人單位18.06萬個,占全市小微企業的97.0%;從業人員248.75萬人,占92.2%;主營業務收入 20349.64億元,占88.5%;營業稅金及附加182.91億元,占93.5%。其中,私營企業是小微企業的主力軍,法人單位數、從業人員數、主營業務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分別占全市小微企業的 62.4%、52.8%、54.9%和49.4 %(見表2)。
(三)從產業分布看,第三產業規模優勢明顯

表1 按企業規模分類的小微企業主要指標數據
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13.38萬個,占全市小微企業法人單位的71.9%,高于第二產業43.8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14387.49億元,占62.6%,高于第二產業25.2個百分點;營業稅金及附加130.14億元,占66.5%,高于第二產業33個百分點;從業人員129.46萬人,占48.0%,略低于第二產業4個百分點。可見,第三產業是全市小微企業分布的主要領域,除吸納就業作用略遜于第二產業外,在企業個數、資產規模、企業效益等方面均占據明顯優勢(見表3)。

表2 按登記注冊類型分類的小微企業主要指標數據

表3 按產業分類的小微企業主要指標數據
小微企業涉及國民經濟多個部門,行業分布較為廣泛。總的看,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集聚度較高,創收和納稅貢獻突出;公共服務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成長性較好,盈利能力較強。

表4 小微企業各行業主要指標數據
(一)從企業數量看,批發零售業集聚效應明顯
全市小微企業法人單位中,批發和零售業 6.46萬個,占34.7%;制造業 4.37萬個,占23.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22萬個,占11.9%。三個行業合計占70.1%,成為全市小微企業集聚的主要領域。企業數過萬的行業還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29萬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01萬家),占比均不足7%。
(二)從就業規模看,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強
全市小微企業從業人員中,制造業108.23萬人,占40.1%;批發和零售業46萬人,占17.1%;建筑業31.08萬人,占11.5%。三個行業合計占68.7%,成為全市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主要 “蓄水池”。從業人員數超過10萬人的行業還有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4.67萬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3.66萬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40萬人),占比均不足10%。
(三)從創收和納稅看,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貢獻突出
全市小微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批發和零售業10460.01億元,占45.5%;制造業7804.39億元,占33.9%。兩個行業合計占79.4%,成為全市小微企業創收的主力軍。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的行業還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441.89億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1085.01億元),占比均不足7%。
與創收情況相比,納稅的行業分布更為均衡。全市小微企業營業稅金及附加中,批發和零售業43.73億元,占22.5%;制造業41.88億元,占21.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1.58億元,占16.2%;建筑業22.79億元,占11.7%。四個行業合計占71.9%,成為全市小微企業納稅主體。營業稅金及附加超10億的行業還有房地產業(15.74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1.23億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1.11億元),占比均不足9%(見表4)。
(四)從盈利能力看,公共服務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成長性較好
利用部分服務業小微企業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計算戶均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資產利潤率等指標,以衡量各行業盈利能力。數據顯示,文化娛樂、水利環境等公共服務業以及科技、信息、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盈利能力較強,體現出良好的成長性。
從整體盈利水平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優勢明顯,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到30.4%,水利環境、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行業均超過10%。從戶均盈利水平看,水利環境、文化娛樂、科技服務三個行業位居前列,戶均利潤均超過百萬元。從資產使用效率看,信息服務和科技服務遠高于其他行業,資產利潤率分別為4.6%和4.0%(見表5)。
(一)小微企業迎來加快發展的難得機遇
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天津市也在財政、金融、工商、人才等方面實施政策聚焦,為小微企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一是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應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國家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重頭戲,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著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形成新的創業熱潮。天津市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在全國率先將非行政許可事項全部“清零”,2014年市級審批事項比上年減少87項;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以來,新注冊企業月均增速超過70%。

表5 部分服務業小微企業盈利能力
二是減稅降費,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國家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使小微企業直接得到實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輕松上陣”。2014年,天津市落實小微企業減稅政策,13萬戶企業受益;落實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六大行業小微企業減稅2000余萬元。從今年開始,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有所擴大,企業負擔有望進一步減輕。
三是金融支持,融資壓力進一步緩解。國家出臺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兩個不低于”目標,即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天津市開展“一助兩促”活動,落實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形成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合力,有效緩解企業融資壓力。今年一季度,全市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量占全部企業貸款增量的76.2%,同比提高12.6個百分點;其中,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增量分別是2014年同期的1.2倍和4.1倍。
(二)天津市小微企業擴總量、調結構任務艱巨
一是總量規模相對偏小。天津市小微企業法人單位18.62萬個,僅相當于北京的44.7%、上海的50.7%;從業人員269.69萬人,相當于北京的 70.0%、上海的50.4%;資產總計46973.03億元,相當于北京的 60.4%、上海的54.6%。
二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從整體看,服務業在全市小微企業中占據主體地位,法人單位數、主營業務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等指標占比過半。但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仍處于成長期,對全市小微企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有限。其中,信息、科技、商務等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僅占全市小微企業的1.2%、2.6%和4.7%,居民服務、水利環境、文化娛樂、衛生等行業占比均不足1%。
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看,無論是推進美麗天津建設、加快實現城市定位,還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加快小微企業發展都是一個重要抓手。應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以“一助兩促”活動為契機,助推小微企業強筋骨練內功,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一)提升小微企業創新能力
要將幫扶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作為重點,加強對企業研發投入、技術升級、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讓它們在天津這片沃土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一是兩種創新路徑并舉。一方面,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力度,努力開發市場潛力大的“殺手锏”產品,搶占發展先機;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一批國際領先技術和科研成果,切實強化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二是強化外部支持系統。完善技術創新交流機制,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實現科技創新成果雙贏;建立創新中介服務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咨詢服務,拓寬創新信息的交流平臺和溝通渠道。
(二)促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
要幫助納入 “萬企轉型升級行動計劃”的小微企業實施改造提升、產業轉型、調整重組、載體升級,加快化解過剩產能,使更多的小微企業形成專、精、特、新的比較優勢。一是延伸產業鏈條推進集群發展。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積極發展塊狀經濟、鏈條經濟,通過產業鏈條上下聯動實現集群發展,聚集更多初創期小微企業。二是改造傳統產業推進集約發展。整合技術資源,創新合作模式,重視新型制造工藝、流程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大對鋼鐵、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換人”步伐,積極應對人工成本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推動小微企業結構調整
要加強對從事智能制造、電子商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小微企業的幫扶,助力它們做優做強做大,促進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一是做好“筑巢”工作。高水平推進園區、樓宇等載體的建設,整合打造一批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基地,依靠良好的服務和配套設施,吸引小微企業向園區和樓宇聚集。二是做好“引鳳”工作。一方面,建立專業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和高新技術人才市場,面向全國招攬人才,組建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人才發展隊伍;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外相關行業先進企業,通過這些企業輻射效應的發揮,帶動行業層次的整體提升。
責任編輯:孟 力
F127
A
1006-1255-(2015)07-0005-04
鄭 禮(1980—),天津市統計局。郵編:300020
戴 穎(1979—),天津市統計局。郵編:3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