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璇,何貴蓉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相繼制定了計劃生育政策,全國出生了將近1億多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最主要的資源便是子女,而獨生子女的父母最缺少的便是這一資源。獨生子女父母養老的特殊性及存在的問題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關于獨生子女父母的研究報道大多側重于養老意愿、養老方式以及養老擔心的調查[1,2],對具體護理需求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主要了解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長期照護需求,探索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面臨的養老問題,為完善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科學制定養老規劃,構建公平公正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
1.1 研究對象 2013年7月—8月對江蘇省南京、昆山、常州等市獨生子女父母進行方便抽樣調查,共調查270人,被調查對象均意識清醒、無語言交流障礙、無認知障礙且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1.2.1.1 問卷調查法 參考王巾[3]編制的問卷,由研究者設計調查問卷。①獨生子女父母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性質、居住情況等;②養老需求調查表:包括經濟需求、生活照料、精神需求、年老歸屬感4個維度,共40個項目。按Likert 5級評分法,分別賦值1分~5分。預試驗后,Cronbach’sα信度系數為0.920,問卷信度、效度良好。正式調查發放問卷300份,統一指導填寫并收回,收回有效問卷270份,有效回收率90%。
1.2.1.2 訪談法 采用面對面訪談的形式進行調查。根據質性研究的方法,詢問獨生子女父母對長期照護的看法等,在征得同意后記錄。
1.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2 7 0名獨生子女父母,男1 4 0人(51.85%),女130人(48.15%)。年齡30歲~40歲14人(5.19%),41歲~50歲166人(61.48%),51歲~60歲81人(30.00%),61歲~70歲9人(3.33%)。漢族259人(95.93%),其他11人(4.07%)。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1人(18.89%),初中121人(44.81%),高中、技校、中專61人(22.59%),專科及以上37人(13.70%)。在婚244人(90.37%),喪偶16人(5.93%),離婚8人(2.96%),再婚2人(0.74%)。職業:公務員9人(3.33%),企業、事業單位140人(51.85%),個體戶82人(30.37%),務農17人(6.30%),無業6人(2.22%),自由職業16人(5.93%)。與配偶同住73人(27.04%),與配偶及子女同住174人(64.44%),與親戚同住7人(2.59%),獨居但有家人照顧16人(5.93%)。家庭月收入:低于1 000元23人(8.52%),1 000元~3 000元81人(30.00%),高于3 000元166人(61.48%)。健康狀況:很好106人(39.26%),較好109人(40.37%),一般47人(17.41%),不好8人(2.96%)。
2.2 江蘇省城市社區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需求(見表1)

表1 270名江蘇省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需求排在前10位的項目
2.3 獨生子女父母的一般資料對養老需求的影響(見表2)
2.4 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需求影響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對獨生子女父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購買養老保險、每月醫療與藥品費用支出、健康狀況等7個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經濟需求方面,獨生子女父母的家庭月收入、性別以及每月醫療與藥品的費用支出3個因素對養老需求有影響。見表3。
3.1 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需求 本研究結果顯示,獨生子女父母的10個主要需求依次為:子女經常回家看看、與配偶相互依存和彼此關心、與配偶在家安度晚年、生病時配偶給予陪護、子女的關心理解和經常問候、政府或社區提供定時體檢服務、生病時兒女照顧、有相關工作者上門提供保健護理、與子女經常交流、配偶給予生活照料。由此可見,①被調查的獨生子女父母希望子女和配偶給予日常生活的關心和照料的需求非常高,這與王巾[3]研究結果一致。在本次調查中,有69.6%的獨生子女是未婚。當獨生子女結婚或工作后與父母分開居住,父母和子女的溝通與交流時間極為有限,導致大多數父母感到精神空虛和孤獨,在情感上更加依賴陪伴在身邊的配偶和希望從子女那兒得到關心和照顧。②被調查的獨生子女父母對政府或社會能提供相關養老支持的需求非常高,這與王巾[3]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有兩方面,第一是地區的差異性,本研究調查所在地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江蘇省,而王巾研究地區為河北省第三大城市邯鄲市。第二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年齡差異,本研究調查對象主體年齡段為41歲~50歲,而王巾[3]調查對象主體年齡段為56歲~59歲。
3.2 獨生子女父母經濟需求 主要影響因素是家庭收入、健康狀況、每月醫療與藥品費用支出。①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父母的經濟需求最高,在城市中,大多數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是退休金,其中有相當比例的老年父母退休金并不足以維持正常生活,所以對經濟有較大的需求,這與王曉峰等[4]研究結果一致;②健康情況差和每月醫療藥品費用支出400元~600元的父母經濟需求最高,目前身體狀況并不理想的獨生子女父母,未來的經濟問題,比如每月醫療與藥品費用支出等,可能會給他們增添不少負擔,這與繆宇音等[1]研究結果相同。

表2 獨生子女父母的一般資料對養老需求的影響

表3 不同因素對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需求的多元回歸分析
3.3 獨生子女父母精神需求 主要影響因素是婚姻狀況、醫療費用來源、目前的居住情況。①再婚父母的精神需求最高,渴求與配偶相互依存,彼此關心,婚姻狀況反映了家庭和諧程度,可以作為衡量老年人精神狀況的一個指標,這也證實了王蓉[5]的研究結果;②醫療費用來源于社會救濟的父母精神需求最高,具體表現為渴望子女經常回家看看、年老退休后渴望與親戚在一起、心情煩悶時需要朋友的傾聽、遇到煩惱時需要朋友給以建議等。
3.4 獨生子女父母年老歸屬感需求 主要影響因素是醫療費用的來源和每月醫療與藥品費用支出。①醫療費用來自于社會救濟的父母在年老歸屬感上的需求最高,具體表現為渴望子女經常回家看看,渴望和朋友一起出去參加一些老年人活動或串門聊天,希望政府或社區多提供一些老年人活動中心,經常組織一些老年活動,希望政府或社區提供定時體檢服務、需要所患疾病知識的宣教、需要有相關工作者上門提供注射及測血壓等方面的護理、需要養生保健知識宣教等;②每月醫療藥品費用支出400元~600元的父母在年老歸屬感上的需求最高,表現為需要從政府或社區那里得到經濟幫助、希望政府或社區提供定時體檢服務等,從側面反映出他們的健康情況不是很好,經濟和照料的問題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人口老齡化的形勢日益嚴峻,獨生子女父母已面臨或即將面臨的養老問題應當得到社會各層面更多的關注。本次調查發現,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需求日益突出并涉及多個方面,我們應該通過子女、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來滿足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需求,降低其對年老生活的后顧之憂。
4.1 子女方面 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當從小對子女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使其樹立孝敬父母的思想;鼓勵子女成家后,經常去看望父母,減少他們的孤獨感。
4.2 社會方面 對獨生子女父母加強宣傳,使他們意識到將來會遇到的各種養老問題,提早做好經濟、思想、心理準備。應加大力度宣傳法律法規來保證老年人被贍養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規范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培養更多的優秀養老護理人員,使其投入到養老事業中。應設身處地地為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考慮,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積極創設各種有利于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項目,引導他們依托社區鄰里關系,構筑社區關系網絡,從而發揮社區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幫助以及慰藉作用。
4.3 自身方面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不喝酒、低鹽、低脂,保證充足的睡眠。活動時要注意節奏,不可過快,防止發生眩暈等不適。適當參與活動,鍛煉身體,也可以參加社會上組織的公益活動,既可以發現自我價值,又能讓自己老年生活豐富多彩。對于尚未結婚的獨生子女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來克服子女離開自己身邊而產生的失落感和孤獨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尋找并創造生活中的樂趣。
[1]繆宇音,薛仁翼,陳國強.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問題研究——以上海市楊浦區為例[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3):73-76.
[2]王文娟,陳岱云.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養老社會支持問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8(9):31-35.
[3]王巾.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需求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1:1-56.
[4]王曉峰,劉帆,馬云博.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及影響分析——以長春市的調查為例[J].人口學刊,2012(6):34-39.
[5]王蓉.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