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道燒傷氣管切開術后病人兩種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較
李麗萍,陳文麗,郭愛芝
關鍵詞:呼吸道燒傷;氣管切開;吸氧方式
氣管切開術是搶救呼吸道燒傷病人的首要治療手段,但吸入干冷氣體會給呼吸道燒傷病人造成嚴重不適、感染和堵塞氣管套管,表現為吞咽困難、刺激性咳嗽、聲音嘶啞、呼吸困難、鼻翼扇動、“三凹”癥狀、口鼻腔大量滲液、喉頭水腫以及反應性支氣管痙攣和梗塞,如搶救治療不及時,會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如何有效防止和治療呼吸道燒傷病人的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是臨床凾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氣切面罩和濕化器聯合文丘里氧療已應用于阻塞性肺炎病人的治療中[1],但對呼吸道燒傷氣管切開術后病人的療效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將此方法應用于呼吸道燒傷氣管切開術后病人,探討其對防止和治療呼吸道燒傷病人的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燒傷科治療的呼吸道燒傷行氣管切開術的病人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6歲~78歲,平均年齡48.6歲;酒精火焰燒傷21例,熱湯熱液燙傷21例,蒸汽燙傷18例。入選標準:病人出現聲音嘶啞、刺激性咳嗽、痰中帶有炭粒及脫落的壞死黏膜、呼吸困難、喉頭水腫和氣道梗阻。將60例病人按照住院單雙日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鼻導管吸氧方法,氣管切開病人需要氧療時,將普通吸氧管去掉尾端直接放入氣管切開內套管內,然后外蓋一層濕紗布,每小時氣管套管內滴入0.9%氯化鈉溶液50 mL、注射用糜蛋白酶4 000 u 、慶大霉素80 000 u和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的混合液0.5 mL~1.0 mL,配合超聲波霧化吸入,每4 h1次,以滿足濕化氣道的作用。為了預防堵管和感染等并發癥,根據呼吸道分泌物的量以及黏稠度,每4 h~6 h清洗煮沸消毒氣管內套管一次。觀察組將氧氣管道與文丘里濕化器裝置接好,通過一次性螺紋管與氣切面罩直接給病人氣管切開處輸送氧氣。
1.3評價指標①吸氧舒適情況。判斷標準為病人感覺氣熱或氣冷為不適。②痰液性狀。根據吸痰過程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頭處的性狀及在玻璃管內壁的附著情況,將痰液的黏稠度分為3度,1度為痰液如米湯或泡沫樣,吸痰后玻璃接頭內壁上無痰液滯留,容易吸出;2度為痰的外觀較1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頭內壁滯留,但容易被水沖凈;3度為痰的外觀明顯黏稠,呈黃色,吸痰管常因負壓過大而塌陷,玻璃接頭內壁上常滯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沖凈。③堵管情況。判斷標準為:病人感覺胸悶、血氧飽和度降低,吸痰時吸痰管插入不暢為輕度堵管;病人胸悶煩躁、呼吸困難,吸痰時吸痰管插入困難為中度堵管;病人突然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心率加快、氣管套管無氣呼出,立即取出內套管后通氣功能改善,病人癥狀緩解為完全堵管。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例
3討論
呼吸道燒傷病人鼻咽部不適主要是由于呼吸道燒傷后鼻咽部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使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疼痛,從而引發喉頭水腫、反應性氣管痙攣,氣管切開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難、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的呼吸困難的常見手術。呼吸道保持37℃的溫度和95%~100%的濕度是纖毛系統正常防御廓清功能的必需條件。當吸入干冷的氣體時會刺激損傷呼吸道黏膜,影響纖毛的正常功能,而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易導致肺部感染[2]。纖毛運動消失,局部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集聚,表現為聲音嘶啞、疼痛不適等癥狀,若此時再遇干冷空氣的刺激,癥狀會加重,甚至出現喉頭水腫、氣管痙攣,導致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此項技術通過濕化器產生的水蒸氣加溫加濕,補充氣道中丟失的水分,充分稀釋病人的痰液,以利于痰液引流以及肺部感染的控制,預防意外堵管,從根源上恢復了病人的舒適度,同時使病人痰液稀釋,進而降低了因分泌物黏稠造成的氣管內套管意外堵管的風險。同時,此技術的使用可明顯改善病人呼吸困難,有利于糾正低氧血癥,這也可增加吸氧時呼吸道舒適度[3,4]。普通氧氣濕化裝置采用開放式加水濕化,氧氣濕化后產生大量微小氣溶膠,隨氧氣噴出進入下呼吸道導致呼吸道感染,從而引起醫院感染[5,6]。感染是呼吸道燒傷的常見并發癥,是傷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發病因素,重度呼吸道燒傷后很快并發肺部感染,因此防治感染是治療呼吸道燒傷的重要環節。防治肺部感染最重要的是要徹底清理氣道內分泌物和異物,持續有效的濕化,使損傷的氣道黏膜迅速愈合。所以要盡可能地減少醫院感染,一切接觸氣道的治療操作和用物均需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范。避免感染發生。
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護理不當可產生許多并發癥,甚至可以使病人發生生命危險。除了要保持導管通暢以外,還特別要注意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行機械通氣者,吸入的氣溫為28℃~32℃,以維持支氣管纖毛運動的最佳狀態,同時,室溫保持在20℃~22℃,濕度60%~70%。正常情況下,吸入呼吸道的空氣,經鼻腔、口腔、上呼吸道后得到濕化,氣管切開后,呼吸道水分丟失增加可達800 mL/d。長時間吸入干燥的氣體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遭到破壞,導致肺順應性下降、缺氧加重、肺部炎癥。事實證明,肺部感染率隨著氣道濕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通過濕化器產生的水蒸氣加溫加濕,而且不攜帶病菌,減少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生。補充氣道中丟失的水分,對氣道的刺激小,避免了嗆咳或刺激性咳嗽,不僅充分稀釋病人的痰液,有利于痰液的引流及肺部感染的控制,同時減輕了病人對氣道濕化的恐懼,從根源上恢復了病人的舒適度。此技術操作簡單、易行,護士容易掌握,相比以往直接將吸氧管放入氣管切開內套管內更安全。
綜上所述,氣切面罩+濕化器+文丘里氧療應用于呼吸道燒傷氣管切開術后病人,不但能滿足病人氧療所需要的精確濃度,更能解決病人呼吸所致的水分丟失,避免了嗆咳或刺激性咳嗽,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同時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
參考文獻:
[1]張小馮,呂平,樊敏.不同霧化吸入裝置用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缺氧狀態的效果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10(22):2073-2074.
[2]郭潤玲,郭愛芝,王穎,等.Venturi+MR50氧療在氣管插管患者拔管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7(7C):2636-2637.
[3]鄭曉麗,耿麗麗,龐流芳,等.MR850濕化系統在非人工氣道氧療濕化中的應用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4):8-9.
[4]李霞,殷靜靜.提高氧氣濕化液溫度對雄術后病人呼吸道舒適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60.
[5]周紅,王際容,李斗艷,等.氣管切開病人兩種氣道濕化方法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1,9(4C):1054.
[6]韋柳春.氣管插管術后氣道濕化病人的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3C):854-855.
(本文編輯崔曉芳)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5-01-03)
作者簡介:李麗萍,副主任護師,本科,單位:032200,山西省汾陽醫院;陳文麗、郭愛芝單位:032200,山西省汾陽醫院。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06.051
文章編號:1009-6493(2015)02C-07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