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倩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
一、實際教學中的問題
我們積極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安排學生實驗,以求他們能夠提高探究能力。然而在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這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例如:上課鈴聲響過5分鐘以后才會慢吞吞地出現在實驗室門口;上課時小組內竊竊私語,等到實驗操作時又一籌莫展;上課提的問題簡單也沒人舉手回答;一問實驗怎么操作,馬上鴉雀無聲……種種跡象都表明了學生學習興趣缺乏,這就導致課堂嚴重缺乏探究味,變成了學生按照老師所說的實驗步驟操作而不是自主學習。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針對這個問題,我曾經試過盡量讓自己變得有親和力,上課語言隨和點,再利用ppt制作形象生動的課件幫助教學,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這些改變確實讓學生興趣高漲了一些,學習積極主動了點,可是并不持久。
轉機出現在一次偶然的時候,記得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種子發芽實驗,以前我為了避免學生麻煩,或者是忘記帶,都是自己準備好綠豆分發給學生。今年我自己準備的綠豆用完了,也是偷懶心理作怪,我隨口問學生:“綠豆家里都有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有的,有的。”有的學生甚至很熱情地說:“我家有很多,我帶一袋來吧,大家一起用。”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建議。我正想著怎么把這種熱情延續到課堂教學中時,學生又讓我驚訝了!因為新學期開學,學校組織下午大掃除,剛好把我任教的兩個五年級的課沖突掉了。那天中午就有不少學生陸續來跟我說:“老師,我們綠豆帶來了,是不是下午上課的時候要用?”我說:“是的呀。”學生反應差不多“耶!耶!”兩聲跑遠了!可見他們高興啊!第二天離上課還剩5分鐘時,課代表興沖沖地來辦公室叫我:“老師,我們已經排好隊伍,在實驗室門口等您了!”我往外一看,著實吃了一驚,學生雖然在交談,但卻排著整齊的隊伍,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果然,這堂課學生聽得格外認真,生怕自己的綠豆因為操作錯誤而夭折。在問道“你們準備怎么進行研究呢?”學生雖然說得不是很正確,但一旦有學生有不同的想法,馬上就會舉手,比之前的狀態好很多。在學生自己主動思考的基礎上,我只要給點小提示,探究過程基本就出來了。
三、根據學生需求而改變
課后,我對自己任教的幾個班級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查,80%的學生更喜歡自己帶材料,認為這樣好玩,更有成就感。有的學生還很直白地說:“老師準備的材料可能做過手腳的,所以大家做出來的結果都差不多,沒意思!自己帶材料好多了!”原來學生還有這層顧慮,難怪演示實驗室,學生都是一副毫無興趣的感覺,甚至在分組實驗過程中,我明明發現他們實驗是失敗的,實驗結論卻是正確的。
鑒于此,我做了一些改變。以下是我讓學生自帶材料的實驗:
五年級上冊:1.讓學生去挖蚯蚓,挖的同時,對蚯蚓的生存環境也有一定的了解;2.自帶手電筒,研究光的特點;3.自帶放大鏡,聚光取火;4.自己準備材料研究土壤,探究土壤被侵蝕的因素。
五年級下冊:1.自帶不同材料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2.自帶橡皮泥和土豆來改變沉浮;3.自帶不同材料做的勺子,研究傳熱快慢;4.自制材料做滴漏實驗。
六年級上冊:1.自帶各種工具進行杠桿研究;2.自制紙梁研究抗彎曲能力;3.自帶電池和鐵釘研究電磁鐵。
六年級下冊:1.自帶放大鏡觀察;2.自帶食鹽、白糖、味精等晶體進行觀察;3.自帶洋蔥做玻片標本;4.自帶干草,培養微生物;5.自帶食物,尋找淀粉的蹤跡;6.自帶白醋,觀察與小蘇打混合后的變化;7.自制半黑半白的乒乓球,觀察月相變化;8.自帶生活污水,進行凈化處理。
以上是我針對本校學生的情況所做的改動,確實學生的探究激情濃厚了許多,同時也給我節省了不少準備材料的時間,當然,學生所帶的材料有可能不適用于實驗,但是,我相信只要給學生足夠的參與機會,就能夠樹立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還可以深入貫徹科學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本質。
四、習慣成自然
在我一年的堅持下,每當開展新課教學,學生會很主動地去思考書本上的材料能不能用別的材料代替,還有的學生會提前完成實驗。現在班里80%的學生已經會很主動地進行動手操作,不僅如此,有的學生甚至會提出不一樣的實驗方案,大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探究的效率。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赤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