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君
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安排一些練習來對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體會到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在練習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所以練習質量的高低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后續發展狀況,而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剛剛動筆做練習,在心理上尚未準備充分,加上對練習中的題型比較陌生等原因,所以經常出現作業質量不高的狀況。本文結合教學實際來談如何有效引導學生的練習,將作業質量抓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一、以理解為根基,讓學生有提升作業質量的能力
練習是學習的延續,是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窗口,要想使學生完成高質量的作業,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度,然后才能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完成練習要求。
例如:“9的乘法口訣”教學后,我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給學生:1.口算(略)。2.根據一道9的乘法口訣寫出四個不同的算式。3.應用廣場,到“9元超市”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計算要付的錢款。其中的第二個練習就要求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有深刻的理解,根據一句口訣寫出四個不同的算式,必須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將對乘法的理解包括對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全部展示出來。比如,“三九二十七”這一句口訣,學生第一反應是3×9=27,在動腦筋思考后可以寫成9×3=27,這里是初步感知了乘法交換律的規律,然后結合乘法的由來學生會想到9+9+9=27這個算式,以此展示乘法的意義。剩下的一個算式怎么寫呢?正確的表示方法應該是30-3=27,回顧課堂學習的知識,這樣的算式必須建立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深刻認識到九的乘法口訣的特點基礎上:9乘幾得數就比幾十少幾。沒有這樣的理解作為基礎,學生只能是亂拼亂湊,作業質量自然得不到保證。
二、以契合為要領,讓學生有端正作業態度的基礎
當學生面對大量的機械重復的任務時,作業的興趣自然不高,所以在設計練習時,我們要注重練習的形式,圍繞課堂教學的中心不斷變換練習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新奇有趣,從而端正作業態度,提升作業質量。
在教學“100以內的加和減”之后,我安排了豐富的練習題型:有加減法混合計算題;有聯系生活的應用題,比如,“鋼琴上的黑鍵和白鍵分別有36個和52個,黑鍵比白鍵少多少?鋼琴上的黑白鍵一共多少”;還有操作題,比如,在圖中畫一些圓,要求學生按要求來畫三角形,畫好后計算圓和三角形一共有多少。這樣多樣化的題型讓學生脫離了單純計算的枯燥,能更加集中精力到問題的解決上來,并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加減法的計算能力。
三、以習慣為抓手,讓學生有改善作業狀況的保證
作業質量的提升關鍵還在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我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可以發現很多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比較可惜,有的是題目抄錯了,有的是題意理解錯了,有的是因為書寫的不規范造成了上下不一致。這些錯誤的背后有學生心理發展水平限制的原因,也有不良作業習慣影響的原因,所以我們應當從多方面來促成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
首先是讀題審題的好習慣,不少學生的讀題只是走馬觀花,他們習慣于根據之前的印象來決定題目怎么解決,其實相同的條件下問題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在作業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讀幾遍問題,弄清楚題目的要求再動手解決。其次是計算的習慣,計算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同學在做作業的時候不愿意按照規范的格式來計算,他們習慣于心算或者隨意找個角落寫下點計算過程,這樣的成功率無法得到保證。還有書寫的習慣,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做作業的過程也是打基礎的過程,必須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要求規范作業,認真書寫,確保解題過程清楚、明了、有條理。最后一個重要的好習慣是檢驗,檢驗在作業過程中不是可有可無的,就像工廠里產品要經過出廠檢驗一樣,必須嚴格把關,讓學生經常審視自己的作業可以發現很多可避免的問題,將作業的質量提升一大步。
四、以指導為手段,讓學生有提升作業質量的依靠
當然,低年級學生的自覺性和心理發展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所以在作業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和家長做科學得指導,幫助學生從各個層面提升。
比如說課堂作業,教師可以在行間巡視,及時發現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并指出來讓學生改正,學生作業完成后教師盡量采取面批的方式,讓學生第一時間知道自己作業做得怎么樣,有機會將作業中的錯誤及時更正并再次送批。課后作業如果教師沒有面批的機會,一定要詳盡記錄學生作業中的典型問題,以便跟學生很好地溝通和交流,當然也可以在學生作業中指出錯誤所在,用鼓勵或者調侃的話語激勵學生,使學生對這樣的評價印象深刻,在今后的作業中不再犯相似的錯誤。這樣的引導雖是無聲的,但卻是力量巨大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常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