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敏+++鄭小萍
為踐行《3~6歲兒童與發展指南》提出的“挖掘利用社區資源”精神,我園從泉州本土文化切入游戲為載體,開展了挖掘閩南文化教育資源,豐富幼兒園課程的相關研究。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挖掘閩南文化中的教育資源,并滲入幼兒的游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嘗試把閩南文化中可利用的資源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從小在游戲中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表現閩南文化,從而逐步建立起具有園本特色的、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游戲課程。
一、創設閩南文化教育環境,為幼兒游戲開展打好基礎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泉州具有閩南特色的生活環境已為生成相關的游戲提供了背景,為了讓閩南文化特色有機融入游戲中,首先,我們盡力為幼兒創設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熏陶。如,我們創設了“泉州十八景”銅版畫背景墻;布置木偶特色、惠女風情、閩南民間藝術廊道,從不同角度展現閩南傳統文化。其次,是為幼兒創設游戲場地,角色游戲中的“泉州小吃城”向人們展現了閩南的飲食文化;結構游戲中我們提供了具有閩南建筑文化的材料,如蚵殼、茶葉罐、紅磚、竹筒等;表演游戲中,我們布置了大型木偶表演臺,提供了形態各異的木偶,讓孩子們嘗試木偶表演,感受泉州木偶文化。環境與物質的保證,讓幼兒多感官、多方位地接觸閩南文化特色,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
二、智用家長、社區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生活經驗
《指南》指出:“和幼兒外出一起游玩,一起收集有關家鄉的風景名勝、著名建筑的圖片、資料等,在觀看和欣賞過程中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我們注重整合家園、社區各方教育資源,建構社區、家庭、幼兒園“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挖掘與利用閩南文化資源。如,請家長利用假期帶孩子品嘗閩南小吃,了解閩南小吃相關知識;利用開茶廠家長的資源,帶領幼兒參觀茶葉加工廠,目睹茶技師精湛的制茶工藝;到茶館,感受品茶、鑒茶、茶藝表演的高雅別致。我們讓家長帶幼兒游覽“蔡氏古民居”“五店市”“開元寺”等具有閩南建筑特色的家鄉名勝,為結構游戲建構做好鋪墊。此外,我們讓家長帶孩子到“泉州木偶劇團”了解木偶的相關知識,邀請泉州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到幼兒園為幼兒表演經典木偶戲,讓幼兒感受木偶表演,了解木偶的基本操作方法,為表演游戲打下基礎……品嘗、參觀、欣賞表演,為孩子們提供了直接感知的機會。
三、開展創造性游戲,拓展幼兒能力空間
針對《指南》強調的“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教育活動”的精神,我園著力于在創造性游戲中有效利用閩南文化教育資源的探索,引導幼兒將生活中接觸到的、感受到的、體驗到的閩南文化在創造性游戲中呈現。如角色游戲里,孩子們生成了“泉州一條街”主題,將“泉州旅行社”“閩南茶坊”“泉州小吃城”等具有閩南特色的元素帶入游戲中,孩子們扮演“泉州旅行社”旅游團成員,選擇“泉州十八景”旅游路線,“閩南茶坊”里幼兒根據閩南人的“待客茶當酒”“入門就泡茶”的閩南民俗,用教師提供的小茶具,有模有樣地泡茶。“泉州小吃城”的“西街面線糊”“東街肉粽店”等在“老板們”的精心經營下,讓食客們在品嘗到美味的同時,也了解了閩南小吃的相關知識。結構游戲中,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主題進行建構,我們引導小班幼兒以壘高、鋪平等技能完成“洛陽橋”“五里橋”的建構;中班幼兒以圍合、蓋頂等技能嘗試初步的合作,建構“開元寺”“涂門街清凈寺”“東湖公園”等;大班幼兒自行設計,分工合作建構結構復雜、規模較大的主題,如“蔡氏古民居”“五店市”等大型主題建構,古厝彎曲的屋面、高翹的燕尾,孩子們用靈巧的小手表現閩南建筑特有的風格。在表演游戲中融入木偶表演,是我園挖掘、利用閩南文化教育資源的一個亮點。我們和孩子一同收集了各種廢舊材料,并自制了提線木偶、布袋偶、信封偶。孩子們運用低結構材料,制作成各種不同的指偶,補充他們表演中所需的角色。孩子們戴上自己制作的木偶進行表演時,表演投入、自信,語言能力、動作能力迅速提升。
總之,幼兒教育是“根的教育”。挖掘、利用閩南文化教育資源,并與幼兒園創造性游戲有機融合,既豐富了幼兒的游戲內容,也弘揚、傳承了閩南文化,使我們的孩子成為“有根的人”。只要我們充分挖掘貼近幼兒的本土教育資源,并將其與游戲相結合,相信閩南文化教育資源一定能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成為開啟幼兒潛能的金鑰匙。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