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英
一、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
1.評價過于強調唯一標準,語言缺乏鼓勵性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評價的各個方面都必須把握正確方向,強調評價要全面、富有激勵性。但多數教師在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時卻往往太過絕對,習慣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同學生,這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欣賞課變得呆板、枯燥,讓學生失去探究的興趣。曾經聽過一節音樂鑒賞課《沃爾塔瓦河》,短短的幾分鐘卻引發了筆者許多思考。當時上課的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聆聽樂曲的旋律,說說這種旋律讓你聯想到了怎樣的場景?”原本老師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旋律描繪的是沃爾塔瓦河日夜奔流不息的景象,許多學生也是這么回答的,但是其中有一位學生考慮了半天終于舉起了手說:他聽到的感覺是像幽靈在飄動。老師聽到“幽靈”兩個字就立刻否定了其答案,叫這位學生不要瞎說,別搗亂,之后這位學生就再也沒舉過手,顯然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
2.音樂形象的感知形式過于單一,過程缺乏情境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感知作品的音樂形象是整個欣賞教學的關鍵所在。學生一旦能準確地感知音樂形象,就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引起學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鳴,激發探究的興趣。然而由于中學生的思維模式還處于發展階段,有時需要依靠一定的情境手段才能幫助其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僅靠一遍又一遍地聽賞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的。目前,還有許多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例如:在進行《梁祝》的欣賞教學時,有些教師就喜歡讓學生反復地聽,尤其是《梁祝》的愛情主題,幾遍下來還要學生談談對于這段凄美的愛情,作品是如何表現的,這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難度確實很大,因為這個故事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時代太過久遠,很多學生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僅僅依靠聽覺感知怎能體驗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呢?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聽”固然是欣賞的重要手段,但卻不是唯一的感知形式,如果學生實在無法通過聽覺感知獲取相應的情感體驗,那么,教師就要適當運用其他的輔助方法進行教學,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反反復復的機械化的聽賞,以免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影響,使學生對欣賞課出現排斥的情緒。
3.教學方法模式化,學生缺乏興趣
音樂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得到美的享受,從而引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但是目前的狀況卻并非如此,許多學生表示不喜歡上音樂欣賞課,對音樂欣賞課不感興趣。理由是欣賞課就是聽老師講一些聽不懂的音樂知識,感覺很無聊。這其實也是音樂欣賞課的一大誤區,即講解幾乎成了音樂欣賞課的唯一教學手段。例如:在進行《G大調弦月小夜曲》的欣賞教學時,很多教師就習慣性地采用講解提問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由于這一作品出現了回旋曲式,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很多教師為了把回旋曲式這一概念講深、講透,只能選擇反反復復的講解,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試問,這種模式化的教學方式怎能擺脫沉悶的教學氛圍,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種做法不僅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還剝奪了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權力,讓學生變得被動,讓課堂變得死板。
二、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優化策略
1.完善評價機制,多贊美,多鼓勵
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只注重教學結果的唯一性,但音樂欣賞教學卻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情感體驗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由于個性的差異和生活經歷的不同,會對作品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盡可能地避免強調答案的唯一性,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創造和想象空間。多用一些贊美性和鼓勵性的語言。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欣賞日本民歌《櫻花》時,我要求學生感受這首民歌的情緒,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這首民歌表現了櫻花盛開時,人們觀賞櫻花的喜悅心情。但也有少數學生表示他們聽出了一種凄涼的、憂傷的情緒。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因此,教師在評價時就必須慎重,不能僅用對或不對去判斷。其實,學生之所以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因為學生欣賞的角度不同。就歌詞而言的確是表現了櫻花的美麗絢爛以及人們觀賞櫻花時的喜悅心情;由于歌曲的旋律是用日本民族“都節調式”譜寫而成,此調式自身的不穩定性確實能給人帶來一絲凄美之感。
2.創設多種情境,豐富感知形式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從聽覺開始初步感知音樂的情緒情感,再結合想象和聯想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升華,最終使欣賞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更準確地把握音樂形象。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僅靠聽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許多成功的教學實例告訴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輔助教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是《梁祝》的欣賞教學,為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作品,理解作品,我課前先對教室做了簡單的布置,在教室墻壁上貼上彩色的蝴蝶貼紙,并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進入教室。導入部分我采用創設故事情境的方法,邊放動畫邊講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有了美妙的故事情境做鋪墊,學生很快就抓住了作品的兩條主線——大提琴(梁山伯)和小提琴(祝英臺)。所以,上音樂欣賞課時,教師要多為學生考慮,可以選擇通過播放視頻、學生表演、場景再現等手段提前創設好情境,幫助學生快速融入音樂,感知作品的音樂形象,使學生真正地享受音樂帶來的無窮樂趣。
3.提供多種表達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好音樂欣賞課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欣賞的活動中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積極回答問題的形式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表達途徑,例如:在進行絳州鼓樂《老鼠娶親》的欣賞教學時,我為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個鼓,并給出“老鼠娶親”的幾個場景,讓學生自己動手敲一敲,用手中的鼓還原當時的情景。之后再請出幾組學生進行即興表演,最后播放《老鼠娶親》的原版視頻,讓學生比較欣賞后進行再創作表演。這樣的安排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活潑好動是中學生的天性,創新多變是中學生的特色,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只有為學生提供各種表達途徑,如身體律動、即興表演等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才能讓音樂欣賞課打破陳舊的模式,變得更有活力,更有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銅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