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培富+李彥
新課程標準提倡了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與提高,也強調了學習方法與過程、情感、價值等方面的培養,其對新時期學生素質與競爭力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道德情感是構成品德的重要條件與要素,具有形成德育的行為中介的重要作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也將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重視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更應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重視。
一、以道德認識的提高為基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產生依賴于道德認識的內心體驗,是一種人類所特有的高級情感,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的提高又具有促進作用。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就應以道德認識的提高為基礎,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觀念的同時,喚起其道德情感的強化與生活,促使情理交融,達到知識的內化,實現知與行的統一,進而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質量。
教師應充分發掘教學內容與內涵,利用教材內容與自身的教學經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豐富的聯想,同時用真摯的情感去帶動學習,使之受到感染,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激發其道德情感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對道德的認識,深化其對道德情感的理解,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質量。
二、善于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方式,特定的環境與氛圍同少年兒童情感的產生往往具有密切的關系。
在《我愛爸爸媽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和子女對父母的依戀”為基礎,在引入新課時加入歌曲《我的好媽媽》,讓學生在溫馨的氣氛回想父母疼愛、照顧自己的場面;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父母愛你們么?你們愛自己的父母嗎?原因是什么……在學生踴躍舉手發言、敘述的同時,強烈的情感體驗油然而生。在這樣良好的氛圍中,學生尊重父母、愛父母的道德情感教學也得到潛移默化的進行。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錄音、視頻等技術,或者用角色扮演、辯論賽等不同的方式,對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進行還原,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之中,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實現道德情感體驗與教育。
三、教師可以包含情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針對小學生的特殊性,教師可采用生動、形象、富有激情的語言進行教學,讓學生受到感染,從而產生情感體驗,積極參與老師的教學過程。
為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情感,教師就可以熱情奔放、滿懷豪情的語言介紹“建設祖國,人人有責”的主題內容,詳細介紹祖國建設的巨大成就,讓學生了解老一輩為建設祖國所做的無私奉獻和付出的艱辛努力;用飽滿的情感語言將其轉移給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與思想,讓其倍受鼓舞,并立志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師還可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故事錄音,讓其以低沉、悲痛的語調對十里長街的悲壯場面和首都人民發自內心的深切哀悼進行描述,營造一種寂靜肅穆的氛圍,從而讓學生置身于這種情景之中,產生對周總理無比崇敬的情感體驗,深刻記住周總理的偉大形象。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深化道德情感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討論并判斷具體的行為,讓學生在樹立正確行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情感體驗。
如以“不可丟掉的傳家寶”為主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節約與浪費的現象,并判斷哪些是浪費行為、哪些是節儉的行為?怎樣看待吃剩的飯菜打包等現象?自己平時哪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通過生活中這些具體的行為實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節儉與浪費意識,并從行為升華至認識、再升華到情感,最后回歸到行動;而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現象,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相悖的。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對周邊的人形成感染,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此外,教師也應多收集其他學科的情感教育資源,通過多學科情感教育資源同品德課的整合,多方面的滲透道德情感教育,形成情感教育網。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具有教育性與情感性的課程,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更應良好地滲透道德情感的培養,加強德情感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意識,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質,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并將其轉化為動力,做到知行統一,實現品德教育的高效性,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好公民。
才能取得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魯垛鎮中心小學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榮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