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久文 原 倩
“空間”的崛起及其對新經濟地理學發展方向的影響
孫久文 原 倩
“空間”研究熱潮和新經濟地理學興起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學和經濟地理領域的標志性事件。從1826年杜能的開創性研究開始,關于空間問題的研究先后出現了區位理論、聚集經濟理論、空間競爭理論、解構主義理論、現代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六大流派,其中,新經濟地理學通過引入收益遞增和壟斷競爭理論提升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空間分析水平,成功地將空間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體系。盡管新經濟地理學具有深厚的區位理論思想淵源和經濟學的方法基礎,且為分析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框架,但學界仍然對其模型化分析方法、時空處理方式、冰山成本、理論應用價值等提出了批評。鑒于此,未來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應該在堅持演繹法和跨學科交流、增強研究的應用性和時代性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空間;新經濟地理學;空間不可能定理;新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末以來,空間問題在經濟學研究中不斷受到追捧,研究空間問題的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空間經濟學以及“新經濟地理學”或“地理經濟學”等學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克魯格曼為代表人物的“新經濟地理學”,該學派將空間作為經濟學研究“最后的前沿”[1],通過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將收益遞增、交通成本和要素流動性納入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推動了經濟學的地理轉向。回顧理論演進歷程,空間研究在經濟學中經歷了一個興衰沉浮的過程。
所謂空間問題,是指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問題,也就是“生產發生在何處?”[2]。市場經濟主要解決四個問題:生產什么、為誰生產、生產多少、在哪生產,最后一個問題便是空間問題。離開了對“在哪生產”的回答,將使整個經濟蛻變為“沒有空間的奇境”[3]。經濟活動在空間上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聚集或者說集中[4],具體地表現為產業集群和城市的出現以及區域差距和區域分異現象。
空間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26年杜能的開創性研究。杜能將空間因素融入完全競爭分析框架,研究均質空間中城市周圍的農業分區問題[5],并因此被薩繆爾森歸入“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列[6]。但空間的經濟學研究熱潮并未從此開啟,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在演繹主義方法論的主導下自發軔時期始就將空間抽象出去。李嘉圖繼承了重農學派的演繹主義傳統,在地租理論中用土壤肥力的差異取代區位差異并將空間成本定義為一般化的普通成本,從而將空間維度從其分析體系中抽象出去。根據克魯格曼[7]的觀點,空間問題一直徘徊在經濟學主流分析之外,關鍵障礙是缺乏處理收益遞增的建模工具,因為分析空間問題必須考慮收益遞增,而后者與完全競爭的阿羅德布魯體系不相容。盡管經歷過兩次回潮——20世紀50年代艾薩德的“空間科學”和60年代末的“新城市經濟學”,空間研究依然未能復興。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采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將空間因素納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才使得空間問題研究再次走上前臺。本文從經濟學分析的角度,根據理論的體系完備性和特色鮮明性將已有研究成果分為六大流派①艾薩德(Isard)開創的區域科學盡管一度很興盛,但作為跨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它只提供了一個工具箱而未能建構起統一的經濟學內核,并且很快由盛轉衰,因此這里不將其列入經濟學流派之中。,參見表1。

表1 經濟學中空間問題研究流派
區位理論是研究產業的選址和布局問題的經典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杜能開創的農業區位論[8]、韋伯開創的工業區位論[9]和勒施開創的市場區位論[10]。區位理論盡管囿于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局限,但是卻為后來的空間問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
在區位理論之后,馬歇爾提出聚集經濟理論。[11]該理論將聚集經濟分為內在于本產業的地方化經濟和外在于產業而內在于城市的城市化經濟。聚集經濟的微觀基礎有三種:共享、匹配、學習。[12]聚集經濟理論從企業外部尋找收益遞增的來源,維護了競爭框架,但是也受到以新經濟地理學為代表的其他流派的批評。首先,用“聚集經濟”解釋聚集現象多少有一些同義反復的嫌疑[13];其次,馬歇爾將產生聚集的原因歸結為聚集經濟或者外部經濟這個“黑箱”,不但難以理解,而且在實證中也難以把握。[14]
空間競爭理論是解釋企業區位選擇和空間聚集問題的另一類重要理論成果。霍特林模型[15]抓住寡頭壟斷和企業策略性行為這一基本特征,研究一維連續空間上的企業競爭和區位選擇問題,得到“最小差異化”原理等一系列結論。塞洛普圓周模型[16]分析位于一個圓周上而不再是一條線上的企業空間競爭行為,得出均衡狀態下所有企業制定相同的價格并相互之間距離1/n的結論。空間競爭模型提升了人們對企業空間選址問題的認識深度,但由于考慮了策略性行為,往往難以求出解析解而不得不依賴數值解法,影響了理論的推廣和普及。
結構主義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在發展經濟學中興起的重要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羅森斯坦羅丹[17]的“大推進”理論,繆爾達爾[18]在借鑒揚[19]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理論等成果。結構主義在70年代之后衰落了,這一方面是由于該理論指導下的發展中國家沒有實現預期的發展目標而導致新古典主義的反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該理論未能構建起處理收益遞增問題的核心模型。但結構主義發展理論空間分析的很多觀點被之后的流派所吸收。
現代城市經濟學包括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新城市經濟學”以及亨德森的城市規模和城市體系理論。①這里所談的現代城市經濟學不包括新經濟地理學的城市體系理論,因為后者從研究方法上屬于新經濟地理學領域。阿朗索借鑒杜能農業區位論,基于土地使用的家庭競租行為分析構建出城市土地利用模型。[20]米爾斯權衡了城市內生產活動收益遞增產生的聚集力與交通對土地使用造成聚集不經濟的分散力,構建起單中心城市結構模型。[21]亨德森將整個經濟看成一個城市體系,通過權衡城市內產業集中產生的聚集力和與大城市相聯系的聚集不經濟帶來的分散力得到了城市規模與居民效用之間的倒U形關系,并論證了城市功能的不同決定了城市最優規模的不同。[22]但是現代城市經濟學往往將城市作為外生變量,這一點使該理論遭到了質疑。
在區位論和結構主義等一系列成果基礎上,新經濟地理學異軍突起,順應并且帶動了“空間”崛起的趨勢。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壟斷競爭模型(DS模型)的基礎上將空間問題納入一個有嚴密的微觀基礎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掀起了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領域的第四次革命浪潮。在“空間”崛起的背景下,新經濟地理學在新古典經濟學空間研究探索基礎上發端,并立足新古典分析范式實現了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和突破。
在空間問題研究方面,新古典經濟學進行了重要的探索。從克服傳統上對空間因素的忽視到解決“空間不可能定理”給空間研究帶來的困難,許多圍繞空間問題的理論流派競相發展,而近來炙手可熱的新經濟地理學便是新古典大樹上結出的最新碩果。新經濟地理學采用壟斷競爭框架取代傳統的完全競爭框架,將空間分析成功地納入主流經濟學體系。它不但拓寬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而且實現了對新古典理論的修正和發展。
(一)空間因素獨立性的早期爭論
盡管杜能早在1826年就做出了關于空間問題的經典研究,但是空間因素并未就此進入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舞臺。自從李嘉圖通過土地肥力差別替代區位差別將空間因素從經濟理論中抽象出去以來,眾多學者圍繞經濟分析中是否應該考慮空間因素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希克斯繼承李嘉圖傳統,在建立一般均衡分析過程中假設運輸成本為零,忽視空間阻力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23]熊彼特支持希克斯的做法,認為將運輸成本隱含在生產成本之中是合適的處理,對此艾薩德表示強烈反對。艾薩德認為,不能因畏懼納入運輸成本帶來的巨大困難就將其放到生產成本中,必須充分考慮運輸成本和空間因素對經濟系統的重要作用。[24]艾薩德爭論的實質是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是否應該將空間因素作為獨立的要素進行分析。
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不斷完善,阿羅和德布魯建立了最精致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整個經濟的參與者通過最優化行為實現了市場出清。[25]這個框架通過把空間視為商品屬性的一個變量來將空間因素納入分析之中,但這種處理方法能否解釋空間現象引發人們的質疑。眾所周知,空間上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聚集,如果在阿羅德布魯體系中能夠推導出聚集現象的存在,則說明空間聚集是內生于這個體系的,進而證明阿羅德布魯體系能夠分析空間問題,否則,空間問題就不能在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下得到解釋,從而證明競爭范式在這一問題的分析上是失效的。
(二)“空間不可能定理”及新古典范式的空間研究思路
針對競爭框架能否解釋空間問題的爭論,斯塔雷特給出了決定性的答案,這就是“空間不可能定理”[26]:在市場參與者有限和區位的經濟中,如果空間是均質的,存在不為零的運輸成本,所有需求在當地無法滿足,則不存在包含運輸成本的競爭均衡。空間不可能定理有兩層含義:第二,如果經濟活動完全可分,此時由于并不發生運輸行為而存在一個競爭均衡。消費者和廠商為避免運費的發生而在各自區位上實現自給自足。經濟活動無限細分,形成“后院資本主義”的局面,不存在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這一結果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第二,如果經濟活動存在不可分性,也即存在規模收益遞增時,運輸行為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總會有一些人存在變更區位的激勵,競爭性均衡并不存在。這一結果說明阿羅德布魯的競爭框架不能處理空間問題。
空間不可能定理盡管稱作“不可能”,但究其實質卻是“可能”的:在它推出的當滿足某些嚴格的假設條件時空間問題不可能納入經濟分析這一極端結論的背后,蘊含著通過放松相關假設而將該問題納入分析的可能性。該定理指出了新古典經濟學空間問題研究的主要思路,見圖1。

圖1 空間不可能定理與新古典經濟學空間研究脈絡
首先,通過放松空間同質假設,我們得到新古典貿易理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赫克歇爾—俄林模型。該理論認為要素豐裕度是區際貿易的決定因素,一個區域總是出口用自己豐裕要素制成的產品,而進口自己稀缺要素制成的產品。
其次,空間不可能定理證明當經濟中存在不可分性也即存在報酬遞增時,競爭范式失效,對此我們從兩個方向進行拓展:從收益遞增出發來尋找相應的框架和方法,或者直接放棄競爭框架而從不完全競爭理論中尋找出路。從收益遞增角度,新古典經濟學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種方法認為收益遞增來自企業外部而為各企業平均享有,從而可以繼續沿用競爭框架,這一思路的典型代表是馬歇爾的外部經濟或聚集經濟理論;第二種方法認為收益遞增來自企業內部,此時完全競爭框架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壟斷競爭框架,這個思路的典型代表便是新經濟地理學。從不完全競爭角度,新古典經濟學根據市場結構的不同也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采用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其代表是霍特林的空間競爭理論;另一種采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其代表也是新經濟地理學。
最后,以杜能為鼻祖的現代城市經濟學是作為空間不可能定理的特例而出現的,其特殊性在于模型中的城市或市場區位是外生給定的而非內生的。這一外生市場區位假定造成的空間異質性排除了空間不可能定理中的否定結論,實現了空間區位與收益不變和完全競爭的有效結合。[27]
新經濟地理學是新古典經濟學在壟斷競爭模型基礎上的重要發展,具有深厚的區位理論思想淵源和經濟學的方法基礎。從思想上,新經濟地理學繼承了區位理論、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理論及城市經濟學等相關理論的重要思想成果,如聚集力與分散力權衡的分析思路、循環累積因果關系思想;從分析方法上,新經濟地理學是繼產業組織理論、新增長理論和新貿易理論之后壟斷競爭革命的第四次浪潮,分析收益遞增、交通成本和要素跨區域流動基礎上經濟活動的聚集與分散,提供了一套分析經濟地理問題的完整框架。
(一)新經濟地理學基本框架和CP模型
新經濟地理學從內容角度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區域聚集理論和城市體系理論。區域聚集理論主要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和分散機制,其代表性成果就是核心—邊緣模型(CP模型)。
該模型假設有兩個區域、兩類勞動力和兩種產品,通過引入DS模型的壟斷競爭市場結構納入企業收益遞增和交通成本分析。在兩個區域對稱分布的初始狀態下,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導致流入區域市場規模增加,通過“本地市場效應”吸引企業入駐;由于商品跨區域流動存在交通成本,因此企業聚集區域的商品由于包含較少的交通成本而使得價格較低,從而產生“價格指數效應”吸引勞動者流入。這兩種效應產生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形成聚集力。同時,由于農業勞動力不可流動,并且一個區域內企業增加會導致競爭加劇產生“市場競爭效應”,從而產生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的權衡形成區域聚集或擴散的格局,其中貿易成本是關鍵參數。從圖2可以看出,區域Ⅰ和Ⅳ走向分散均衡路徑,區域Ⅱ和Ⅲ走向聚集均衡路徑。

圖2 NEG核心—邊緣模型
新經濟地理學的城市體系理論側重關注城市體系的空間分布而非城市的內部結構。“跑道經濟”[28]模型假設經濟分布在與鐘表刻度類似的12個區域構成的環形空間上。無論初始經濟版圖如何分布,時間軸上的演化過程最終必然導致經濟活動聚集在空間上相對的兩個區域。另一個思路是藤田和克魯格曼[29]提出的城市演化模型。該模型假設土地沿一條直線均勻分布,只有土地不可流動。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受市場潛力的影響,市場潛力則隨要素的跨區流動而變化,通過這一過程的不斷演化推出城市分布的規律性結果。
(二)新經濟地理學框架突破和理論進展
當區際要素流動性較低時,CP模型不再適用,維納布爾斯將中間投入品作為聚集力的重要來源納入模型。[30]他假設企業存在垂直分工,并且上下游企業生產存在收益遞增和交通成本,中間投入品生產商和最終品生產商都有動力向對方靠攏,從而產生空間聚集。另一個研究思路是赫爾普曼提出的,他加入要素流動性假設,但轉向對不可移動的設施的分析作為分散力的來源,替代CP模型中不可流動的農業勞動力的作用。[31]在這種情況下,交通成本的下降反而導致區域的分散,這個結果與CP模型截然相反。
除了在模型內容方面進行延伸,很多研究對CP模型的分析框架進行簡化,最重要的是奧塔維安諾等引入擬線性效用和線性交通成本建立的OTT框架。[32]這個框架更容易得到解析解,但卻存在無法納入收入效應的不足。對此,貝倫斯和穆拉塔發展出了能夠納入收入效應的一般均衡框架。[33]
新經濟地理學的另一個框架性突破是異質性的引入。[34][35]過去的研究僅僅關注產業層面的異質性,區分農業和工業在空間經濟塑造中的不同作用。然而,現實中相同產業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異質性以及企業勞動力的異質性要明顯得多。因此,借鑒國際貿易領域“‘新’新貿易理論”的思路[36],研究企業和勞動力異質性及其加總之后的宏觀結果的“‘新’新經濟地理”[37]興起,異質性因素的納入成為新經濟地理學分析框架的又一次突破。
新經濟地理學自問世以來就遭到了以地理學家為主體的學者們的批評,原因之一是“新經濟地理學”的“新”字暗含著過去的經濟地理學是“老”的,這不啻是一種貶低。尤其是隨著克魯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經濟地理學的影響越來越大,批評之聲更是不絕于耳。歸納這些觀點,主要有六種代表性的批評意見。
第一,對模型化分析方法的批評。批評者認為,新經濟地理學過于注重主流經濟學家所推崇的正式的數理模型分析,并且為了方便建模而剔除了對歷史、文化和制度等真實因素的分析。[38]盡管很多批評者都同意一定程度的簡化是任何學科必不可少的,但是他們認為新經濟地理學太過執著于模型化方法而導致過度簡化,這種簡化對于分析真實世界是有害的。[39]
第二,對時空處理方式的批評。從空間處理方式角度,批評者認為新經濟地理學的空間總是一維空間(沿著一條線或一個圓展開),是抽象空間而不是真實的空間。[40]新經濟地理學沒有內在地界定空間單元或尺度,只包含微觀(企業和家庭)和宏觀(區域或國家)兩個尺度,這就導致新經濟地理學在不同的空間尺度面臨不同理論的競爭:在本地層面,知識溢出理論非常重要;在國家層面,聚集效應就不那么明顯了,而要素稟賦等理論的重要性凸顯;而新經濟地理學只依賴金錢外部性進行解釋沒有說服力。在時間處理方式角度,新經濟地理學由于關注均衡狀態,因而它采用的是抽象的時間概念而非真實時間。即使經濟最終走向均衡位置,它也無法解釋所需要的時間和采取的路徑。[41]
第三,對冰山成本的批評。新經濟地理學所依賴的冰山成本假設為了保持簡便性而犧牲了真實性。首先,冰山成本理論假定運費完全正比于運距,這與邊際運費率隨著運輸路程增加而遞減的現實相悖。其次,在冰山成本假設下越貴重的物品單位運費越高,這沒有現實依據。[42]正確的做法是將交通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進行處理,盡管這樣做增加了建模的困難。另外,新經濟地理學假設農業運輸成本為零而工業品運輸成本大于零也是沒有經驗依據的臆斷。[43]
第四,對理論應用價值的批評。由于新經濟地理學采取了嚴格的假設,因此該理論的現實應用性不強,經驗研究和政策分析都受到還原論的模型方法束縛而難以進行。例如,抽象的兩區域模型能否直接應用于多區域的現實就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論。[44]這一缺陷嚴重制約了新經濟地理學的應用性和影響力。批評者認為新經濟地理學的經驗研究還很滯后,缺乏對空間經濟的福利與政策分析。
第五,對理論基礎的批評。新經濟地理學所依賴的不完全競爭框架比較薄弱。DS模型的壟斷競爭框架是眾多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中的一種特例,立足于DS模型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所能分析的情況并不普遍。而且空間競爭在本質上是寡頭壟斷而不是壟斷競爭,廠商之間的博弈是塑造空間經濟的重要力量,而新經濟地理學卻沒有考慮廠商之間的策略性行為。[45]
第六,對理論時代性的批評。西方一些批評家認為新經濟地理學關注交通成本等有形因素的作用,忽視了知識溢出、信息共享等無形因素。而當代發達國家經濟中有形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無形因素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6]因此他們認為,新經濟地理學是“后視”的、過時的[47],它只適合于發達國家100年前的情況。
綜上,對新經濟地理學的批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學科分析范式差異導致的爭論。第二,新經濟地理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第三,新經濟地理學現實應用性的差異。我們分別對這三方面的爭論進行回應,并對新經濟地理學發展的未來前景進行展望。
第一,堅持演繹法的方法論原則,客觀看待范式差異,積極促進學科交流。對新經濟地理學的很大一部分爭論是源于經濟學與地理學分析范式的差異,前三條批評就是如此。地理學堅持歸納法的方法論原則,注重刻畫事物的異質性、特殊性,強調經濟活動發生的歷史、文化和制度環境。盡管經濟學中出現過歸納法和演繹法的方法論之爭,但新古典經濟學更加注重演繹法,認為“只有能夠模型化的理論才能得到垂青”[48],簡化是建模的必要步驟。正如克魯格曼所說,“當危機來臨,人們問的是‘遇到危機該怎么做?’而不是‘我們怎樣走入危機的?’。一味強調個體異質性和歷史的獨特性是無法回答這種問題的。”[49]不同學科之間方法論之爭是學術分科的必然結果,正確的解決方法是促進學科交流和融合。未來空間問題的經濟學研究應當在堅持演繹法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與地理學的交流,實現對空間經濟規律更科學的把握。
第二,立足收益遞增思想,實現框架突破,加強經驗研究和政策分析。新經濟地理學作為新興的學科,正處在理論擴展的階段,必然面臨一系列不足和挑戰。第四、第五條批評指出了新經濟地理學面臨的不足。首先,新經濟地理學經驗研究和政策研究尚淺。盡管已經建立起一套精美的模型體系,但是新經濟地理學經驗研究存在較明顯的滯后和脫節,福利和政策分析不足,影響了理論的說服力和應用性。其次,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組織理論基礎單一。DS框架采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無法包含作為空間中企業行為重要特征的策略性因素。與之相比較,采用寡頭壟斷結構的霍特林模型則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因此,發展出能夠包含策略性行為的理論基礎是新經濟地理學未來的努力方向。
第三,基于中國經濟現實,應用和發展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指導區域經濟運行。現實應用性是評價理論的重要維度,而中國的發展實踐為新經濟地理學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平臺。第六條批評中關于新經濟地理學已經過時的判斷是基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階段做出的。作為回應,克魯格曼指出,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新經濟地理學“討論的是過去,不是現在,更不是未來”[50];但是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新經濟地理學正當其時。中國的溫州等地制造業集聚態勢非常明顯,正在經歷勞動力從內陸地區向沿海地區的大規模轉移,新經濟地理學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因此,我們應當在中國的發展實踐中加強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并用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成果指導中國的空間經濟實踐。
[1][2][7] Krugman,P.“Space:the Final Frontier”.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2): 161174.
[3][24] Isard,W.“The General Theory of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49,63(4):476506.
[4][13] 保羅·克魯格曼:《地理與貿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8] 約翰·馮·杜能:《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6] Samuelson,P.A.“Thünen at Two Hundred”.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3,21(4):14681488.
[9] 阿爾弗雷德·韋伯:《工業區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0] 奧古斯特·勒施:《經濟空間秩序》,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1] 阿弗里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12] 吉爾斯·杜蘭頓、迭戈·普加:《城市聚集經濟的微觀基礎》,載約翰·弗農·亨德森、雅克弗朗索瓦·蒂斯編:《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第4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14][48] 保羅·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5] Hotel,H.“Stability in Competition”.Economic Journal,1929,39(153):4157.
[16] Salop,S.C.“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ith Outside Goods”.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 (1):141156.
[17] Rosenstein-Rodan,P.N.“Problem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The Economic Journal,1943,53(210):202211.
[18] 岡納·繆爾達爾:《世界反貧困的挑戰》,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19] Young,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The Economic Journal,1928,38(152):527542.
[20] 威廉·阿朗索:《區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1] Mills,E.S.“An Aggregative Model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an Are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197210.
[22] Henderson,J.V.“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4):640 656.
[23] 希克斯:《價值與資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5] Arrow&Dereu.“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Econometrica,1954,22(3): 265290.
[26] Starrett,D.“Market Allocations of Location Choice in a Model with Free Mobilit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8,17(1):2137.
[27] 藤田昌久、雅克弗朗科斯·蒂斯:《集聚經濟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8] Krugman,P.“On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Citie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23): 293298.
[29] Fujita,M.,and P.Krugman.“When Is the Economy Monocentric?:von Thünen and Chamberlin Unified”.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5,25(4):505528.
[30] Venables,A.J.“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6,37(2):341359.
[31] Helpman,E.“The Size of Regions”.Tel Aviv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1998.
[32] Ottaviano,G.Tabuchi,T.J.F.,and Thisse.J.F.“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2,43(2):409436.
[33] Behrens,K.,and Y.Murata.“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 New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7,136(1):776778.
[34] Ottaviano,G.I.P.“‘New’New Economic Geography:FIRM Heterogeneity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11(2):231240.
[35] Venables,A.“Productivity in Cities:Self-selection and Sorting”.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11(2):241251.
[36] Melitz,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7] Baldwin,R.,and T.Okubo.“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3):323346.
[38] Olsen,J.“On The Units of Geographical Economics”.Geoforum,2002,33(2):153164.
[39] Wilson,J.“Colonising Space: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ory and Practice”.New Political E-conom y,2011,16(3):373397.
[40][47] Martin,R.“The New Geographical Turn in Economics: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1):6591.
[41][43] Garretsen,Martin.“Rethinking(New)Economic Geography Models:Taking Geography and History More Seriously”.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0,5(2):127160.
[42] McCann,P.“Transport Costs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5, 5(3):305318.
[44] Bosker,M.,and S.Brakman.“Adding Geography to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Empiric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0,10(3):305318.
[45] Neary,J.P.“Of Hype and Hyperbolas:Introduc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39(2):536561.
[46][49][50] Krugman,P.“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Regional Studies,2011, 45(1):1 7.
The Rise of Space and the Future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SUN Jiu-wen,YUAN Qian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The rise of space research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s a symbolic issue of the new century in the Economic and Economic Geography field.New Economic Geography promotes the neoclassical economics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returns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space research,the contribution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system of regional agglomeration theory and urban system theory.Faced with the criticism of modeling approach, perspectives of time and space and iceberg cost,New Economic Geography should enhance the applicability and relevance of the theory based on deductive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cross disciplines in the future.
space;New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impossibility theorem;neoclassical economics
孫久文: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責任編輯 武京閩)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調整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優化研究”(10ZD&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