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鋼琴組曲《版納風情》是由作曲家夏良創作的,1987年在我國首屆上海國際音樂比賽中榮獲作品二等獎,并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本文嘗試從作曲技法角度對作品進行剖析,旨在使更多的練習者了解這部優秀之作,從中得到啟發,更好地將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同鋼琴曲創作完美地結合。
關鍵詞:版納風情 民族性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夏良(1953-),云南人,1978年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并以畢業作品《幻想協奏曲》在全國音樂作品比賽中獲一等獎而享譽樂壇。隨后他又陸續創作了多部佳作,其中《第一巴松協奏曲》1986年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新作品音樂會中獲三等獎;鋼琴組曲《版納風情》1987年在上海國際音樂比賽中榮獲作品二等獎;管弦樂《序曲》1992年由臺灣音樂藝術節委約創作,并由著名指揮家陳澄雄指揮臺灣交響樂團演出;管弦樂與民樂組《中國風情二首》1993年由美國明尼蘇達州藝術委員會委約,在明尼阿波利斯首演;小提琴奏鳴曲《紅土謠》1993年由著名美籍小提琴家林昭亮委約原創,在美國華盛頓音樂廳首演成功,華盛頓郵報給予高度評價;管弦樂《雙長笛舞曲》1999年在全球華人作曲家交響樂創作征集的140余部作品中入選最終的六強之一,并在北京國慶五十周年大型音樂會中演出;交響詩《遠山》2004年獲云南省新作品匯演一等獎;交響隨想曲《瀏陽河》2006年由湖南省交響樂團委約創作,國內外多次演出,媒體高度評價為:“韻味悠長、氣勢恢宏、震撼人心”;交響序曲《頌歌》2009年在全國交響樂作品征集中入選八部優秀作品之一,并在當年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新作品音樂會中列為壓軸曲目;管弦樂《慶典序曲》2009年在上海音樂廳首演,繼而在美國演出,均獲得廣泛好評;《古林隨想》2010年全國作品比賽榮獲優秀獎。理論書籍成果有:《夏良鋼琴作品集》2005年由香港未來文化出版社出版;《幻想協奏曲》2008年修訂版,2010年入選國家重點文化發展項目——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總譜和CD已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斯特拉文斯基復節奏》理論研究論文,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藝術》出版;《經典作品和聲分析》理論著作,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二、《版納風情》音樂分析
五樂章組曲:林、水之舞、情、彩蝶戲花、铓與鑼(铓與鼓)。
作曲家運用了現代音樂語匯描繪了西雙版納的民族風情,音樂含蓄、有韻味,不透徹地指出寫的是什么,全憑想象,重在寫意,這些特點正是中國歷代詩畫家所提倡的最高境界。這從而也揭示了作曲家的創作基點:以中國古典審美意識為基點。
(一)《林》
樂曲剛開始在不協和的特性和弦深沉的音響背景下,隨著力度起伏,音型織體的半音以三連音為特點緩緩流動,緊張而富有神秘感,如同進入林中的一種不安、神秘,表現了莽莽原林的渾沌、朦朧,描述了西雙版納秀美的自然風光,作者置身于神秘的原始森林中的感受。兩小節之后,旋律由和弦形式變為單音流動,音樂更富動感。樂曲前四小節如同引子,自由而富有想象,描繪了作曲家對西雙版納——林的感受。第五小節開始,速度由剛開始的小廣板,每分鐘62拍變為較活躍的,每分鐘88拍。出現了明確的4/4拍,音樂織體上下互換,右手為和弦的持續,左手以流動的七連音為特點,如同星光灑入林中,色彩斑斕、熠熠生輝。時至第九小節,音樂速度回歸到最開始,主題同時也回歸,簡短的主題再現后,音樂逐步變弱、變慢結束本樂章。
此樂章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根據樂曲表現的需要及出于控制音樂結構的考慮,作者為表達某種意象而攫取的特定音響色彩——不協和的特性和弦,特性和弦以四、五度音程為主要材料,具有五聲音列縱合的結構特征。該和弦在樂曲中形成了固定音響,且不斷地受到突出強調,使之具有了“主持續音”的功能。樂曲結束時,特性和弦往上移高了三全音,體現了極音互換的調性構思,其不穩定的收束,很好地引出了下一樂章。
(二)《水之舞》
《水之舞》是一首關于水的交響詩、芭蕾舞,如同一首生命哲理的散文詩。表現了熱帶雨林中潺潺的小溪,傣族潑水節熱烈歡騰的場面。樂曲剛開始一小節引子以伸縮處理,變化速度在高音區用一組上行的短句構成了一幅小河流水揚揚灑灑的自然景象。之后音樂進入主題,有活力、生氣地小快板,此曲用全音階寫作而成,相距純四度的兩個全音階作平行級進流動(第2小節之后)。有巖口滴水的叮咚之聲,有泉水跳過山澗亂石的歡躍,有溪流匯攏成江河的奔騰……那始終不間斷的音符顫動,如傣族潑水節的狂歡,是水的奔流,是光的閃耀。此段音樂前有引子后有尾聲,遙相呼應,音樂在最后力度慢慢變弱,好像水流慢慢流向遠方,是生命的象征——永無止息。
(三)《情》
樂曲結構安排和《水之舞》有些類似,前有引子,后有尾聲。樂曲剛開始是一小節描繪性的引子,以田園情趣般的伸縮處理進行抒發,如同山歌式的問答。此曲運用了少數民族慣用的音調、變音,調性也是較為常規的手法,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音樂速度時而快、時而慢,伸縮處理,自由酣暢,配以含情脈脈的音調抒發了少數民族同胞的美好愛情或者可以理解為對家鄉濃濃的故鄉情,不管描繪的是哪種情。總之,這種情是極真摯的但又含蓄的,整個樂章由pp的力度到mp最后慢慢回歸到ppp結束,音樂非常清淡,以致音樂并未發展到淋漓盡致的高潮,只是稍微展開了一下,便又淡然而去,給聽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音樂具有表現性的抽象意味。
(四)《彩蝶戲花》
如同它的名字,使讀者很容易理解,描繪的是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嬉戲的場面。對于此部組曲來說,《彩蝶戲花》放在中后部的位置,如同古典的托卡塔,是一首炫技曲,樂曲結構為回旋曲式。
樂曲一開始在非常高的音區,運用輕巧、敏捷的快板,急速互繞的上下行音型,描繪了彩蝶戲花的景象。頻繁的調中心轉移,通篇貫穿著不同方向進行的純四度音程都是此樂章的特征。根據此樂章幾個點上的調性呈示,全曲的調性結合關系可列表如下:
(五)《铓與鑼》(铓與鼓)
本樂章生動地模仿了少數民族打擊樂器的特色。行板的速度,具有鄉土風味、田園般情趣的音樂感覺。模擬式特性和弦在低音區采用以純五度為框架、內部附加小二度,配以長短不一的節奏型,渾厚而結實的音響,模擬了少數民族民間打擊樂器铓和鑼的敲擊聲。曲首第1-2小節,第28-29小節,移位流動的特性和弦與主功效位置的音響形成并置、對照。
組曲《版納風情》五個部分以不協和的音響色彩,貫穿使用各種形式的四、五度音程的特性和弦,使之既有現代音樂的特點,同時,又不失我國民族音樂的韻味,可謂之:古典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劉珺.鋼琴套曲《版納風情》的文本演示及音樂性分析[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年.
[2]王青.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作國際比賽——(87.中西杯)獲獎作品和聲研究[J].中國音樂學,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