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婉怡 湯嬋 賀陳杰 楊雷庭 周瀟穎
摘 要:寧波童謠的流傳由最初傳播過于形式化到現下寧波方言被取代、童謠被消逝,與當代教育和社會各方面的失責有一定關聯。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當地人對寧波方言和童謠回歸德育教育有著積極的態度。通過各方面配合后我們希望以寧波童謠俏皮的鄉音、生動的鄉韻,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童謠魅力,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寧波童謠;童詩;德育;教育
形式化的文化難以觸及兒童的心靈,片面化的誘導使效果變得事倍功半。兒童是稚嫩天真的,以潛移默化的暗示讓他們樂于接受,進行道德的認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以強行填塞式的學習,亦不是任由信息化發展下的灰色內容催熟兒童的成長。因此將童謠文化滲透入德育教育是當務之急!
1.寧波童謠的傳承現狀
好的童謠不僅具有教育性,還充滿了美好的趣味。然而在普通話大勢下,本土方言逐漸被取代,一致部分90后00后的兒童大多數,不會講寧波話,更別說是頗具特色的本土方言童謠了。這樣的發展趨勢將可能使得他們對家鄉的意識都越發淡薄。為驗證課題猜想和活動的實施,我們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以此了解寧波童謠的發展現狀。
1.1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我們選取寧波海曙區的四所小學(海曙區中心小學,鎮明中心小學,海曙區實驗小學,新芝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和家長作為研究主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在每個學校分別發放200份問卷,一份問卷包括學生版和家長版,學生及其家長一起填寫問卷視為有效。實發問卷800份,532份有效,其中男女比列1:1。
1.2調查結果概述
1.2.1兒童對寧波童謠的認知來源:43%的兒童是從祖輩傳唱中了解;11%的兒童通過購買書籍了解;8%的兒童通過玩樂從伙伴那獲悉;其余的表示一無所知。
1.2.2課余時間的安排:65%的時間在寫作業補課;27%的時間在看電視;8%的玩電腦游戲或者旅游
1.2.3家長對寧波童謠文化的了解度:5%的家長熟知寧波童謠;39%的家長略懂一二;其余的表示一無所知。
1.2.4家長認為童謠是否需要滲透入德育教育中:52%的家長認為有必要;48%認為沒有必要。
1.2.5家長是否認為需要將童謠作為一門課程學習:75%的家長認為需要;15%的家長表示不需要;其余為無所謂。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兒童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不幫助兒童接觸童謠文化,那么兒童接近它的機率就越發的渺小,想要童謠進入兒童童年生活需要家長老師和社會的合作。
2.寧波童謠文化逐漸消失的原因分析
2.1社會層面的不重視
現今兒童的壓力巨大,尤其是像寧波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城市。多數家長忽視孩子還小,讓補課、作業充斥著他們的生活,課余時間都在學習,且家長認為學習童謠是浪費的時間,如果大家都無視童謠,那么童謠進入孩子的生活幾乎不可能。
童謠沒有被放入學生課程:社會大眾對童謠文化的不重視,不少學校沒有學習童謠文化的課程,有的已經被語文數學課取代,實施效果極差。
2.2信息時代的發展迅速:
2.2.1從調查結果發現層出不窮的網絡小游戲,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動畫片是兒童課余生活的主要娛樂
2.2.2傳媒的發展,暴力、色情使得兒童過早偏離童趣涉獵成人社會,早熟盛行而因其引發的一系列的慘案是我們應當銘記的教訓。
2.2.3方言基礎薄弱。寧波方言因諸多因素的影響慢慢淡出,再加上大量外來人員的涌入,使得普通話已經發展成為主要交流方式。童謠文化被抑制在搖籃里,兒童對童謠文化和方言的記憶是一片空白。
3.將童謠文化滲透入德育教育的策略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這是教育壓迫性和滲透性最大的區別所在。因此如何將童謠與兒童的生活融洽地聯系起來是最重要的。
3.1學校層面的德育教育滲透
學校占據兒童大部分的時間,因此課堂教育是使得兒童在童謠中學會知行合一最佳途徑。針對兒童年齡段特點和現狀優化教學設計,以結合兒童喜愛的游戲為主進行童謠文化的滲透。例如學校可以經常舉行有關童謠的活動,一來使得童謠文化生動有趣,二來在愉悅的氛圍中,兒童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3.2家長層面的德育教育滲透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因此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影響甚遠。除了在校學習之外,家長鼓勵兒童在家用方言交流,從而為童謠文化滲透于德育教育打下基礎。如家長在兒童小的時候傳唱童謠,比如念一些關于傳統習俗的童謠,幫助孩子增進對傳統節日的認識,無形之中的滲透往往會事半功倍。
3.3社會層面的滲透性德育教育
3.3.1政府在童謠文化傳承中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對童謠文化的宣傳力度,鼓勵開展童謠征集活動。比如開設廣播電臺等童謠文化傳唱的平臺等;或者在小區的展覽臺、標語等融入童謠的元素,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道德觀念。
3.3.2部分作家音樂家等教育人事積極探索童謠的文化內涵,多創作一些優秀的童謠作品,讓優秀的童謠傳唱于兒童的生活中。
無論何時何地,增加兒童對童謠文化的接觸面,循序漸進將童謠文化傳唱的道德理論成為兒童的信仰,真正做到將童謠文化返本還源于德育教育中。
4.總結
德育教育本是一個嚴肅又傳統的話題,而童謠則是具有人性魅力的手段,是發展本土文化和滲透性教育發展的基礎。類似方言童謠的文化,可稱作是傳統身體中的文化,利用新形式對接傳統內容,使其擁有傳統化、運動化、舞臺化、符號化的屬性來滿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突破難以推動的運動化,讓我們的兒童真正受益于優秀的童謠文化,受到德育的熏陶。
不過基于傳統童謠文化的內容和本質發展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其形式、內容和其內在價值的移動中尋找平衡點,不斷挖掘和創造新的內涵和價值內核,使我們的兒童受益更多,使我們的本土傳統文化繼續傳承。
參考文獻:
[1]陳薏苡.民間童謠在當代兒童教育中的傳承策略研究[D]教育科學 2011
[2]陸韻.基于童謠的小學滲透性德育體系[J]小學德育 2010
[3]郭劍君.幼兒園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7.5
[4]汪波.童心會童謠:兒童教育生命化的一種構建[J]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0.13
[5]趙靜.童謠在幼兒民間游戲組織中運用的初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