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輝
斯克里溫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可能就是創造所有可能的條件,讓學習成為可能。導學案則成為教師所選擇的實現學習手段的工具之一。目前,對于導學案的定義大同小異,主要是指教師為了方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學生討論、競答、辯論、游戲等形式而在課前用心設計的能夠在課堂中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這個方案不僅能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還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到底怎樣的導學案能夠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呢?首先我想把我早期在教學中設計的一課時的導學案拿出來分析分析,這節導學案設置是否合理,還有什么欠缺之處,起到了高效地理課堂的效果了嗎,學生對于導學案教學的效果滿意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學生導學案
明確本節課授課模式以及任務目標:這節課主要采用的是與高考考綱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符的通過四個環節來提升學習能力的模式,四個環節分別是四個學生的課堂活動。
活動一:提取資料中的有用信息
觀看引課視頻《生物進化》,利用非常有趣的視頻素材導入本課。同時帶領學生閱讀教材前兩個自然段的相關內容,找出關鍵詞,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學生活動1:能否根據觀看的視頻和課本中的閱讀,分組討論完成書本第67頁的活動題。
活動二:整理知識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
(一)生物進化與環境變遷
縱觀地球環境的演變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在地球生命出現之前,地球表層的演變主要是_______演化過程;在生命出現之后,則是_______演化則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
學生活動2:小組討論生物的進化與環境變遷之間的關系,在空白處寫下你的結論。并請論證你們小組的結論。(提示:長頸鹿進化的圖片對你是否所啟發呢)
活動三:調運知識
教師提問:視頻圖片都是發生在過去的地質歷史時期的事情,而我們第四紀才出現的人類,是如何知道之前的生物進化過程的?
(二)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__________________滅絕;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______全部滅絕;______植物明顯衰退。
(2)中生代末期:______完全銷聲匿跡;海洋中50%以上的________動物種類滅絕。
學生活動3:調動運用你所掌握的知識來分析中生代恐龍滅絕的證據,并組織討論,讓學生對中生代恐龍的滅絕原因發展自己的觀點。
活動四:總結歸納,陳述觀點
教師過渡:從恐龍的滅絕我們得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請同學們回顧視頻圖片,想一想人類是不是適者呢?
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
學生活動4:每個小組選出代表展開辯論,其他同學們通過聽取辯論,總結歸納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這節課的導學案我在教學前一天發給同學們預習,課后,我與很多學生進行了詳談,大多數學生在使用這節導學案授課之后的感受是,使用導學案的確能夠起到讓學生提前預習所學知識,查找相關資料,豐富課堂視野,做好發言和辯論的準備,明確上課環節等好處,提高了上課的效率,讓學生感到上這節課很有收獲,發言討論熱烈,也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地理課的魅力,增加的學習地理的興趣。
我就這節導學案授課的優點與缺點談幾點我的感受與建議:
一、 編制導學案應注意的三個環節
導讀環節。教師而對于自學提綱的設計,一定不要過于復雜,精心設計出一目了然的自學提綱及活動程序,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的了解本節課要學的知識是什么。在有的練習冊中也會導學案和自學提綱,但是學生光填完自學提綱都需要20-30分鐘的時間,這樣無疑既增加了學生負擔,又使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
導議環節。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掌握圍繞學案中設計的思考活動題展開討論。對于本節課而言,導議環節主要呈現在環節三中,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可以說這節導學案的設計最成功之處就是導議環節的這幾個問題能夠極大的推動課堂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高潮。通過導學案的提前發放,學生在課下有時間準備資料或查詢相關問題,是課上的討論更加有理有據,范圍也更加寬廣。
導練環節——在導學案中設計填空式的知識點或練習題。導練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使知識的條理更為清晰,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印象。這節課的導練貫穿在四個環節當中,需要填的空不多但都是重點,而且讓每個環節都有學有練,就這節的導練環節來講我認為設置是較為合理的。
二、 科學合理的使用導學案是地理課實現高效課堂的核心
何為科學合理的使用導學案,首先就是這節課一定非常需要這個導學案,只有用了這個導學案,才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地理課并不是每節課都必須采用導學案教學,比如常規的習題課實際上用了導學案反倒成了一些學生的負擔,這種情況下就不必用學案。所以建議教師們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設計特點的不同選擇性的使用導學案,使每節課的導學案不要大同化,對于網絡資源或其他老師設計的導學案應進行適當的修改和延伸,使導學案在課堂中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同時彰顯教師個人風格。比如《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這堂課在地理組內公認為是很“難”上的一堂課。原因是這堂是一堂地理邊緣交叉課的體現,涉及到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對于這部分知識要用精準的學科語言去表述對于地理教師來說有一定困難。而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是在初中學的,有一部分知識可能已經遺忘了。而這堂課的重點本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但是講授前面關于生物與環境的相關知識時會用去大量的時間,這樣會從時間安排上看顯得重點不是那么突出。而利用導學案就能夠巧妙的解決這些問題,學生遺忘的知識用一幅“長頸鹿進化的圖片”作為補充與啟示,在地理課堂中借助生物知識但淡化生物知識,學生就會輕松很多。
總之,導學案的科學使用實際上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利用導學案教學不是上課沒事可做,而是教師更要處理好導學案與教案、教材、課件之間的關系,使它們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以達到深入淺出,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