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輝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經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11月26日, 我校舉行的地理高效課堂研討活動中,我為大家展示了一堂《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的地理示范課,通過專家點評和組內其他老師的點評與交流,使我收獲頗多。總結了以下幾點反思:
第一:反思專家對我的點評。
地理組邀請到了省教科所地理教研員黨肪民老師,黨老師在聽完我的這堂課后,從地理高效課堂的角度給予我中肯的評價,提出了一些指導意見。黨老師首先充分肯定了我的這一堂課。評價我在教學中,突出了地理是一門邊緣交叉學科的特點,兼具文理知識。利用學案導學,表達清晰,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教態自然。整堂課重點突出,環節結構完整、課堂氣氛活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符合新課改中學生參與、探究、合作式學習的理念。多媒體視頻新穎,視覺沖擊力強。整課堂教學達到了有效,實效和高效。
同時黨老師提出,這節課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在調運知識的學生練習當中,對于大理石生成的地理環境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地下高溫高壓的環境當中,與地球外部的環境放在一起是不恰當的。對于學生的辯論結束后,教師總結的語言中應該點明人類在今后的活動中需揚長避短,化害為利的思想。除此之外,黨老師對于教師教學語言的精準性,對于區分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也提出了幾點建議。黨老師的點評給非常細致,對我啟發很大,我通過這一堂課所學到的,絕不僅僅是這堂課相關的知識點本身,而是受用終生的教學細節、教學技巧、教學能力的提升。
第二:反思教師對教材重點的把握。
這堂課在地理組內公認為是很“難”上的一堂課。原因有幾點,其一是這堂是一堂地理邊緣交叉課的體現,涉及到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對于這部分知識要用精準的學科語言去表述對于地理教師來說有一定困難。而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是在初中學的,有一部分知識可能已經遺忘了。其二是這堂課的重點很難把握,因為這堂課的重點雖然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但是講授前面關于生物與環境的相關知識時會用去大量的時間,這樣會從時間安排上看顯得重點不是那么突出。
其三是,這堂課講下來往往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講地理課要用到生物知識,這點很可怕。因為這堂課雖然是講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與環境的變遷,但是在諸多自然地理要素中,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生物要素。所以本節課是借生物要素的進化與滅絕來講地理要素的變化與環境的關系,進而為人類的生存給予給好的啟示與指導。如果老師在上課時沒有說明這一點,就會是學生感到迷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反思教學環節的設置
本堂課我以《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為主題,依據新課程理念,以促進和提升學生能力核心,確立“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調動運用信息—表述觀點”四環節教學,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有效整合語授課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設置了相應的四個學生活動,如整體觀摩、小組討論、個體辯論、自學表述等。但是當上完這一堂課后,我發現,這四個環節如果按照順序平鋪直敘下來不免有些死板。尤其是調運知識這個環節,實際上學生對于知識的生成和應用有時候是老師意料之外的,所以調運知識這個環節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隨時進行才夠合理。如環節一提取信息也是學生調運初中地理知識的一種體現,再如恐龍的滅覺也是學生調運課外知識的形式等。再者就是四個環節的銜接應該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過渡語言要設計的不漏痕跡,渾然天成,這點我還是需要更加努力的。
第四:反思教師對于細節知識的處理。
這堂課我上完之后有兩個細節知識點暴露出來了問題。一是關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處理,生物在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理論背景博大精深,如果讓學生去討論或者去深入研究在課上顯然是不適宜的,也容易造成錯誤的知識結論,所以這個知識應該如何處理更為精準,還是需要今后不斷深思的一個問題。而是關于讓學生用化石和巖層恢復當時地理環境的這個練習,大理石的生成環境是地下高溫高壓的環境,學生很容易就得出這個結論,但是地下環境與地上環境在此同時出現,是不恰當的,會讓學生誤以為這是地球表層的環境。這點在今后的教學中也應該注意。知識的細節反應了一個老師的水平和功底,今后的教學我將會更加注重細節的推敲。
總結:新課改在陜西省實行已經兩年多了,新的教學理念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我認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只有不斷的對教學觀念、對教學設計、對教學過程以及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才能實現“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這個目標。也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教出有自己特色的地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