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盛 楊毅
摘要: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深刻反映著社會不同群體的思想動態。社會思潮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社會認同感和堅守高校文化陣地等有著重大影響,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引領社會思潮、在凝聚社會共識中引領社會思潮、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引領社會思潮。
關鍵詞:社會思潮;大學生;引領
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發展,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在新形勢下,一些不良的社會思潮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引領社會思潮、在凝聚社會共識中引領社會思潮、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引領社會思潮,引導大學生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軌道上來,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可靠接班人。
一、社會思潮的內涵及特征
在學術界,多數人會提到梁啟超對“社會思潮”下的定義,他認為“今之恒言,曰‘時代思潮。此其語錄妙于形容。凡文化發展之國,其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境之變遷,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1]鄧卓明指出:“社會思潮是在一定社會歷史環境中以人們的社會心理為基礎,以某種或多種思想理論為支撐,通過具體載體以動態新式反映一定階級、階層或整個人類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并在社會產生持久深刻影響的思想潮流。”[2]我們認為社會思潮是在特定時代的背景下,代表社會最廣大民眾的社會心理、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的一種社會思想潮流。
社會思潮作是一種群體意識,表達著人們的愿望、利益和訴求,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階級性。社會思潮往往深深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深刻反映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國家的意志。二是時代性。社會思潮的發展歷程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深刻反映著時代的動態。三是社會性。社會思潮的形成直接受到社會的制約和影響;社會思潮對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先進的、正確的、科學的社會思潮對社會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相反,則起著阻礙作用。四是動態性。社會思潮是一種流行性的社會意識形態,深刻反映著社會的動態,是社會生活的晴雨表。
二、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1.社會思潮干擾著大學生對正確價值取向的選擇
社會思潮具有多元化、多樣性、多變性等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極大地影響著社會廣大群體,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當代大學生正處于茁壯成長的時期,正處于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時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社會心理不穩定、價值判斷力不準等跡象表明了他們往往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干擾,這對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三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有著重大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
2.社會思潮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認同的歸屬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此起彼伏,潮漲潮落,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行為方式,充分反映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代大學生無論在年齡上、社會閱歷上、學識上都存在著年少無知、社會閱歷尚淺、學識不扎實等形形色色的對社會認知的問題,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容易接受各種社會思潮的感染。一旦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引領不恰當,就會造成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社會認知感和社會認同感,既不利于大學生自身健康的成長,也會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序的發展。
3.社會思潮沖擊著大學生對高校文化陣地的質疑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文化的反映,也是加強高校文化陣地建設的重要因素。高校是黨和國家教書育人的重要的文化陣地,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任務。社會思潮是一種文化自覺,時時刻刻地傳播者社會上代表大多數人的思想理念,滲透在社會的每個角落,尤其是高校。例如西方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極大地消極影響,有些大學生開始質疑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定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三、引領社會思潮對當代大學生消極影響的對策
1.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引領社會思潮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十八大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的高度凝練。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他們把握好人生的總開關。
二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肩負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應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才能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
三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凝練和高度概括。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學生要把握時代的脈搏,以創造性思維積極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深層矛盾。
四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也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找準正確的價值取向,規范自身的行為準則,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還能發揮社會正能量,使全社會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文化氛圍。
2.在凝聚社會共識中引領社會思潮
一是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在復雜的、多樣化的、多元的社會思潮背景下,人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這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凝聚社會上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思想共識,正確引領社會思潮,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上來。
二是發揮黨委政府的政治導向作用。各級黨委、政府是凝聚社會共識的核心力量,也是引領社會思潮的強大的政治力量。各級黨委、政府牢牢掌控著社會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密切關注著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由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有極大的變化性、不穩定性,各級黨委、政府只有用符合社會主流的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引導和教導他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軌道上來,形成高度的社會認同感。
三是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新形勢下,社會組織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大學生在求學階段主要在學校度過,缺乏社會鍛煉,社會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等特征,必須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讓大學生更好地健康成長。
3.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引領社會思潮
一是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建設一直是高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節。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高校承擔著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責任,承擔著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務,承擔著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引領社會思潮,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是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全面反映著當代我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黨和政府不但要用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而且要加強大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理念,進而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四有”新人。
三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是高校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的重要陣地和教書育人的引導者。高校教師的言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言行,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三觀”。因此,必須用他們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的學識、仁愛之心引導和教導大學生發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2.
[2] 鄧卓明,步德勝.社會思潮內涵的再認識[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3] 鄧卓明.在凝聚共識中引領社會思潮[N].人民日報,2014-7-2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王良盛,男,(1989年-),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楊毅,男,(1991年-),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研究方向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