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昨天上午,一則“溫州蒼南龍港五小給三年級學生小欣(化名)頒發‘遲到大王獎狀”的消息在網上流傳。涉事教師說,小欣經常遲到,與孩子她媽溝通時,她媽提出能否想個辦法刺激下孩子,“所以也沒有多問,就把獎給了她”。(2014年12月17日 《錢江晚報》)
學校老師給遲到學生頒發“遲到大王”獎狀,看似“別出心裁”,實則是一種及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學生遲到,違反學校紀律,給予批評教育和適當的懲罰都是應當的。懲罰是一種常用的教育手段,是對學生錯誤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但這種強制性糾正是以學生身心能承受為前提的,對學生起到的應是一種正面警示的作用,而不是“侮辱式”的刺激。 圖/王成喜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反映于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和人格尊嚴感,能培養學生抵抗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任何一種懲罰,首先是合法,其次是合情合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這樣的規定:“禁止教師體罰學生,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這一規定從法律層面對教師的行為作出了約束。
教育,不僅是一種文明、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關愛。作為教師,應當喚醒學生的“榮辱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樹立正確的榮辱觀。現代教育提倡以人為本,老師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正如歌德所說:“不管是教育人還是懲罰人,必須要把人當人看”。而頒發“遲到大王”顯然是一種“示眾式”的懲罰。試想,當遲到的學生獲得這一“殊榮”時,心里是一種則樣的感受?叫他如何在同學間抬起頭來?
教育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自信;在表揚中就學會感激;在認可中就學會愛;在野蠻恥辱中就學會仇恨。人們歷來推崇“嚴師”,“教不嚴,師之惰”,但如何嚴厲得法,嚴得在理,做教師的必須好好衡量。任何教育方法都不能違背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所謂“好心要得法”,否則就會好心辦壞事,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對頒發“遲到大王” 獎這種粗魯式的教育和“侮辱式”的刺激,筆者不敢茍同,并且在此鄭重呼吁:教師們在實施懲罰教育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把握好尺度,萬不能傷害了學生稚嫩的心靈。
(責編 歐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