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果
摘要: 通過在青海省興海縣那里根貢瑪鉛鋅銀多金屬礦區的找礦勘查,探討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在青海那里根貢瑪地區的應用效果。利用該方法,在測區共圈定出化探綜合異常1處,在異常踏勘查證過程中,在溝底部發現有銅礦化轉石;地質工作在綜合異常以西發現銅礦化點,認為AP1綜合異常可能與多期次的巖漿活動有關。說明說明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適用于那里根貢瑪及地區,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 鉛鋅銀多金屬礦
1、 區域地質
本區在大地構造上位于秦祁昆(東昆侖、祁連、北秦嶺)晚加里東造山系(I)-東昆侖造山帶(I2)-祁曼塔格-都蘭造山亞帶(I26)內。區域上主要為新生代、中生代及元古代地層。
新生代地層包括第四系及第三系,主要分布在山間拗陷盆地中。第四系主要為現代河湖相砂礫層,洪沖積相含巨礫粘土砂礫層及少量冰磧堆積;第三系以新第三紀地層為主,巖性為含礫砂—粉砂質泥質組合,稱為非正式砂礫巖。
中生代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三疊系為一套陸相噴發的中酸性火山巖,區域內僅發育下三疊統鄂拉山組,廣布在區域北部呈北西向不規則寬帶狀分布,為區域上成礦有利的地層之一。
元古代地層主要為金水口群及達肯大板群。元古代地層為一套變質片麻巖夾大理巖、斜長角閃片巖等,南北向分布于區域西部。
自晚古生代以來,區域上經歷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山期等多次強烈的構造變動,至今這塊地殼仍不平靜。區域上構造比較復雜,各種構造形跡都較發育。主體構造形跡呈北西或北北西向,此外尚有少量近東西向及北東向構造形跡。區域上構造形跡極為發育,總體上反映為擠壓收縮的地殼變形基本特征。多期的構造活動是成礦(化)的有利條件,為礦質活化不僅提供熱源,還為含礦熱液提供運移通道和存儲空間。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化)點中有多個為構造熱液充填型。
區域上有中型鉛鋅礦1處,即都龍鉛鋅礦,位于都龍昂確南,礦體主要賦存巖體與大理巖的接觸帶上的矽卡巖中,共發現7個礦體,圍巖為大理巖,礦體主要呈脈狀,透鏡體狀產出。礦石由方鉛礦、閃鋅礦及黃銅礦組成,現正在開采。
另外區內有Pb、Zn、Ag、Cu等多金屬礦化18 處,礦化類型有矽卡巖型和熱液型。
2、 景觀地球化學特征
工作區地處青南高原東北部山地、溝谷地,地勢西南低東北高,測區內最高海拔4730米,最低海拔4210米,屬于中高山地貌。其南部地區河流縱橫,水系主要發育有青根河,該河流在礦區中部流過,由北向南經過。該河流為長年性有流水。植物的垂直分帶現象極明顯,4000—4500m 為高山草甸,4500m 以上為高山荒漠地帶,僅生長苔癬。
工作區地理位置上屬于中緯度區,屬高原大陸性干寒氣候,具低溫干旱,冰凍期長,無霜期短,夏季不顯,春秋相連,年溫差和晝夜溫差大等特點。年降水量240-600mm,年平均氣溫0-5℃。
垂直地帶景觀譜明顯,山麓至山脊的中間地帶,依次發育為山地草原植被和草原土、 山地草甸和草甸土、高山碎石流層。土層中金屬元素的化學遷移在水平方向上極為有限,金屬元素遷移的自然營力以機械形式為主,除了古冰川作用外,一是陣發性洪水(季節性雪融)搬運,另一個是跨水域的風力搬運。
3、 化探異常信息提取
3.1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
區內共開展工作線距200米,點距20米的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25.02km。采樣過程中避開各種污染,在基巖出露、廢石堆、崩積物、河床堆積、水田、村莊等點位不可取樣時偏移點位采樣,并在記錄卡片中注明。采集在距地表20~50cm深處土壤的B層(淋積層)或C層(母質層)中的細粒級物質[1]。野外樣品重量大于≥300克。采樣要求完全參照《地球化學普查規范》和《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范》。選擇測試Ag、Cu、Pb、Zn、W五種元素,分析測試方法采用發射光譜法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
3.2 地球化學背景值及異常下限確定
根據元素含量對數正態分布檢驗,工作區內各元素均呈明顯的單峰式對數正態分布,故由于分析數據中有特高值和特低值,為合理確定異常下限,工作區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的確定采用循環剔除處理,步驟為:計算全區各元素原始數據取對數后的平均值(X0) 和標準偏差(S0) ; 按X0-3S0≤X≤X0+3S0條件進行剔除,獲得一個新數據集,對所得到的數據集重復上述處理過程,直到所有離群點數據全部剔除為止;計算新數據集的平均值( X1) 和( S1) ,則X1取真數作為背景值C0,(X1+nS1)( n根據情況選為1.5或2、3)取真數作為異常下限Ca[2]。由此,得到異常下限及各指標特征。
4 、地球化學異常圈定及評述
通過工作區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發現綜合異常一處,編號為AP1(圖1)。AP1綜合異常位于工作區南西部,主要分布在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體中,異常形態不規則,北側與西側均未封閉,是以鉛、鋅、銀為主,伴有銅、鉬的多金屬異常。
鉛、鋅、銀異常濃集中心吻合度很好,各元素的套合性也較好,各元素異常展布分帶性較明顯,五種元素均在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地層中成北西向條帶狀展布,銅、鉬分布于鉛、鋅、銀異常的內帶。AP1綜合異常分布明顯受出露的似斑狀鉀長花崗巖和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體的控制,但工作區內其他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出露地區并未出現大面積異常分布,且AP1異常中鉛、鋅、銀元素極大值較高,異常強度強且具有一定規模;異常位于山脊位置,在異常踏勘查證過程中,在溝底部發現有銅礦化轉石;地質工作在綜合異常以西發現銅礦化點,認為AP1綜合異常可能與多期次的巖漿活動有關,在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處富集形成Pb-Zn-Ag礦床的可能性較大,在異常范圍內可能找到Pb-Zn-Ag礦床。
5、 結論及認識
通過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得到了明顯的異常,Pb-Zn-Ag異常套合性好,規律性強,說明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適用于那里根貢瑪地區,能達到較好的效果。該方法能進一步明確找礦方向,確定找礦靶區,縮小找礦范圍,加快找礦步伐,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參考文獻:
[1] 蔣敬業,程建萍,祁士華,等. 應用地球化學[M].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47-50.
[2] 王崇云.地球化學找礦基礎[M].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87:1-3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