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熖
教學細節是教學行為中可顯現的最小單位。我們都知道,日常教學的過程不會有驚天動地的課堂效果才是常態。細節,往往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準,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有時,一個環節的細微差別,教學效果就會完全不同,所以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們應關注教學細節,研究教學細節,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多方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多感官參與提實效
教師在課堂中要摒棄重教法、輕學法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材料,為學生創設活動空間,讓學生動手、開口、用腦,多感官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夠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去發現、認識、理解與掌握知識,發展認知結構。
例如,一下“找規律”以傳統方式進行教學后,學生完成例1的正確率并不高。大部分學生在此只充當了觀眾的角色。此時不妨引導全體學生手指著燈籠并大聲地按順序讀出燈籠排列的顏色——“用你的小手指著,一個一個地讀出來!”這樣既避免了個別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又能讓所有學生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多感觀參與學習,并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一個小小細節的調整便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二、精心設計教學細節,獨立思考提實效
在教學中,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常馬上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課堂氣氛很活躍,討論場面轟轟烈烈,好像所有學生都參與了。這樣的課沒有問題嗎?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形式缺乏思維的深度。我們可以這樣假定:如果學生輕而易舉就能發現問題的本質,問題本身具備討論的價值嗎?如果問題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馬上進行交流,這么快能夠討論得起來嗎?我們來看看兩位二年級教師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認識”中的不同做法。
做法1:
師:我們把10小捆小棒捆成一大捆,那么一大捆和一小捆之間有什么關系?請好好地想一想。
做法2:
師:一小捆小棒在計數器上怎么表示?
生:十位上撥一顆珠子。
師:一大捆小棒在計數器上怎么表示?
生:百位上撥一顆珠子。
師:十位上撥一顆珠子,百位上撥一顆珠子,它們所表示的大小卻不一樣?靜靜地想一想是為什么?
第一位教師將問題直接拋出,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馬上進行討論很困難。而第二位教師巧妙地將難題進行分解,利用計數器形象地讓學生思考100和10的關系,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又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學難點迎刃而解。課堂學習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對問題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觀點與解決辦法,即便交流起來,也是膚淺的,難以抓住問題的本質屬性,長此以往,還將影響到學生的思維發展。在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數學課堂要的不是表面的熱鬧,要的是對問題的研究與思考,要的是獨立思考后的熱烈討論。
三、精心設計教學細節,經歷過程提實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中提出接受學習、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許多教師在課堂上過于追求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甚至是只交給部分學優生,以至于課堂學習的效果出現兩極分化,部分學生很快地掌握了學習的內容,另一部分學生則似懂非懂,還有的學生干脆完全不懂。課后,教師在補缺補漏上又要犧牲大量的時間。這種情形在一些薄弱校特別突出,許多學生的基礎不同、家庭教育差異也比較大,學生如果在教學中沒能經歷充分的學習知識的過程,沒有給予他們充分的學習思考時間與充分的解惑,將是非常有害的。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讓全班學生分組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接著,教師提問:“拼成的長方形長、寬、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有什么聯系?”在小組討論后,被提問的第一位學生不但把教師的提問回答得明明白白,同時還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闡述得一清二楚。學生的回答太精彩了,但其實真正掌握知識的學生并不多,大部分學生并未完全弄懂。此時,教師如果以為學生們已經完全明白而放棄繼續提問是不合適的,而應接著提問:“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你能再說一遍嗎?”“剛才他的回答很完整,誰能像他一樣再來說一說。”“你能用自己的話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嗎?”“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他說的好嗎,好在哪里?”等。這樣能讓更多的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復述、轉述,并評價公式的推導過程。知識在學生充分的表達中達到充分的理解與牢固掌握的程度,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思維都能得到鍛煉提升。
四、精心設計教學細節,思想滲透提實效
《課程標準》將“兩基”增加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怎樣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思想一直是教師們必須思考的課題。筆者認為,落實“基本思想”也應體現于教學的細節處。
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教師出示例題:在全長1000米的江濱路的一側植樹,每隔5米種1棵(頭尾都要種),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在弄清題意后,教師提問:我們可以借助線段圖來植樹,哪位同學愿意幫助老師?
生:先在線段開始的地方種1棵,然后隔5米種1棵。
師:接著呢?
生:再隔5米種1棵。
師:那我們一起來植樹吧!
全班:5米,1棵;5米,1棵;5米,1棵……(課件展示)
該環節看似最簡單,卻蘊含著除了開頭的1棵,接著的都是每個間隔對應1棵樹的“對應思想”。
生:老師,太麻煩了,我們可以找個小一點的數來替代1000米,看看棵數和間隔的關系。
教師有意的“繁瑣”,倒逼著學生思考,凸顯了“化繁為簡”這一數學思想的價值所在。
……
師:通過以上的探究,我們發現,如果頭尾都種,那么棵樹總是比間隔數多1,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頭尾都種。
師:頭尾都種,應該多2啊!為什么只多1?
生:我發現,除了第一棵樹,后面的都是每多1個間隔就多1棵樹。
生:除了第一棵樹,后面的間隔數和棵數一一對應,所以除了第一棵樹,后面的間隔數和棵數一樣多。
師:對應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間隔數和棵數一一對應關系嗎?
教師在細節的處理上關注了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使教學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學細節的處理藝術是眾多情境中的有效教學手段,許多看似不經意、繁瑣的細節設計往往能夠成為數學思想方法的載體,所以關注了細節就能更好地實現滲透“基本思想”的教學目標,從而提升課堂實效。
精心設計且有效的教學細節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催化劑。細節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意義和價值,舉輕若重。細節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市洞江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