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思想、感情和感覺的世界?!比说膫€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尊重這種差異,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對學習方式的不同選擇,促進每一個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下面?zhèn)戎匾缘湍昙墳槔?,略談如何促進學生個性化朗讀。
一、內容可選性——朗讀內容的個性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要達到這一點,除了進行集體的朗讀指導外,讓學生學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句子讀,并說說選擇的理由,也十分必要。教學《愛迪生救媽媽》,在教師的組織和幫助下,學生摘取自認為朗讀最拿手的或最容易讀錯的詞、句、段,讀給同學聽,與同學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一學生選讀“一檢查,原來媽媽得的是急性闌尾炎,需要馬上做手術”一句。他認為這句話中有四個生字,要注意讀準前鼻音后鼻音。一學生選讀“愛迪生/讓小伙伴們/站在點燃的油燈旁邊,由于/鏡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來”。他覺得這是一個長句,要注意停頓。一學生選讀“爸爸一見又急又氣,斥責道:‘什么時候了,還胡鬧!”一句,提出要注意“說”后面的冒號要停頓,要讀好帶有質問口氣帶感嘆號的句子。在這樣的朗讀過程中,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有不同的讀法、不同的意見,關鍵在于努力構建一個服務型的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各抒己見。在促進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涵、培養(yǎng)朗讀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
二、形式多樣性——朗讀展示的個性化
說到底,朗讀就是朗讀者與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是每位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感悟文本之后內心獨特的真情告白的個體行為。因此教師要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和朗讀語氣,讀出自己對文章的內容與所表達的情感獨特的內心感受。除了分角讀、比賽讀、引讀外,還可以——
唱著讀。如《絕句》這首詩,沒有多少難點,學生通過多遍朗讀很快就能背下來。一生自告奮勇地站起來說:“老師,我想唱?!彼渖稀恫赡⒐降男」媚铩返那映疬@首詩。這曲子非常美,容易把高興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把春天的美景表達出來。之前我教過學生給古詩配上曲子唱,所以,學生一下子異口同聲跟著唱起來。學生反復地唱,像上音樂課一樣,下課鈴響起,全班還沉浸在齊唱中……
演中讀。如教學《筍芽兒》這一課時,小朋友們模仿筍芽兒“揉眼睛”“伸懶腰”,撒嬌地說話,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不知不覺就把學生帶到了那個神奇的世界,仿佛自己就是那根即將破土而出的筍芽兒。故事性強的課文還可以讓學生學演課本劇。比如《小鹿的玫瑰花》中“小鹿”“黃鶯”“微風”的對話,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擬人化的“物”的內心情感后,再組織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戴上形象性的頭飾進行表演朗讀,這樣學生就在分角色朗讀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故事內容,更加深刻地體驗故事中“物”的情感世界,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三、評價實效性——朗讀評價的個性化
在個性化朗讀的評價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好指導的作用,引出能觸動心靈的感悟。要充分相信學生,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
1.自評互評,凸顯主體。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比如一個學生讀完《山中訪友》課文后,我就請該生進行自我評價一下,他說:“我認為我自己讀得還是蠻有感情的,可是由于不夠熟練,讀錯、重復了幾個字。我再讀一遍好嗎?”他又讀了一遍,這一回讀正確了也比較流利而且富有情感,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表示肯定。還可以通過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對方。如一位同學讀完《巨人的花園》中巨人生氣地呵斥“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這句話后,同學就對這位同學的朗讀進行了評價,有的說:“我覺得他雖然讀得相當有感情,可是他的聲音顯得低沉了些,感覺不夠響亮。”有的這樣評價:“我覺得這位同學前面部分朗讀的速度把握得比較好,但是后面‘滾出去一詞讀得太慢了,不能夠表現(xiàn)巨人的野蠻無理,應該讀得又響又快?!钡谌齻€同學說:“我也有同感,你看,說不定巨人在說這句話時,他一邊大聲訓斥孩子們,一邊已經舉起了大手在趕孩子們了?!彼呎f邊揚起手……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朗讀評價,不但促進學生理解文章的句子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培養(yǎng)了敢于評價、善于評價的良好習慣,學生也因此能夠比較全面地看待問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能力。
2.智慧評價,激發(fā)興趣。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同時,教師要根據(jù)學情,對學生的朗讀作有機的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或者朗讀完后,一句鼓勵性、贊美性的評價,如“真好”或“不錯”“你朗讀出……的感情,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樣評價會給朗讀者帶來被肯定的快樂,使他體驗到朗讀的樂趣。比如《去年的樹》中小鳥尋找大樹的三句對話:“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我在請幾名學生讀后這樣評價:“聽了你的朗讀,我感到了焦急?!薄澳阍跒榇髽鋼?,是嗎?你真是個重情誼的孩子呀!”這些評價言簡意賅,卻能表達出教師對學生準確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情感、讀得入情的夸贊。教師準確而富有靈動的評價語言使學生熱情高漲,覺得“我會讀,我懂讀,我能行!”從而更加充滿信心地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當然,學生不可能對每一篇文章的內容與情感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還有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往往在朗讀中存在諸多的不足。此時,教師評價學生切不可單刀直入,挫傷學生的朗讀熱情,應該委婉含蓄一些,這樣學生就會欣然接受。如我在教學《筍芽兒》這篇課文時,其中有一處寫春雨“沙沙沙”語句,有一位學生讀這些語句時,聲音過于響亮,我聽后就這樣對他說:“聽你這么一讀,我這個筍芽兒可被嚇壞啦?!边@位學生就在這種愉悅的、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氛圍中,感悟到朗讀這些語句的處理方法。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長慶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