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
摘 要:技工學校是技能人才的搖籃,與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形式上更容易與民間手工技藝相結合,在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和文化傳承上有其獨特的使命。將民間手工技藝融入技工課堂,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增強了技工教育的吸引力,同時也為地區開發新興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提供了條件。
關鍵詞:技工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傳統的文化形態在漸漸遠離我們的生活。手工技藝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活態性和傳承性,面臨著市場萎縮、傳承人數銳減的艱難處境。與此同時,受高職院校不斷擴招等因素影響,技工學校逐年萎縮,招生越來越難,入學門檻不斷放低,培養質量愈顯不足,辦學特色難以凸顯,就業選擇單一化,就業穩定性較差,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和工作的熱情。本文結合以上二者面臨的困境和需求上的互惠關系,在如何發揮技工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面進行探究。
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技工課堂的意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受地區經濟形勢影響,企業產品供大于求,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失去就業機會。人才輸出的削弱必然導致技工學校師生教、學熱情不足,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形成輸出人才無法滿足用工需求的惡性循環。傳統工匠型職業(工種)崗位吸引力不足、職業幸福度不高、社會認同較低的特點,已經成為技工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阻礙,為了緩解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不能只依靠政府扶持,而應適時更新就業理念,廣泛拓展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技工課堂,是傳統技藝得到傳承、發展的所需,以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做的是自給自足的事業,是“自我藝術家”,只有把這項技藝發展成產業,才能讓更多的人共享、品味這些藝術,才能反哺藝人,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工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聯盟的優勢,把民間絕技絕活引入課堂,再將技藝輸送到企業為地方特色產業服務。對于未形成規模但又具有發展潛力的手工技藝,也可通過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技工課堂,是激發學習內動力,讓學校教育充滿活力的需要。當今社會很多人從事的職業并不是自己喜歡的職業,工作的意義更多的是物質上的需要,理想的缺失帶來更多求職的唯利性與學習的盲目性,導致學校教育缺少活力,難以維系創新的土壤和激情。民間絕技引進課堂,則為古板的學校教育帶來新的生命力。將其引入課堂,既為工業化、機械化的技工課堂增添了豐富而歡樂的文化氣息,也更突顯了以興趣為導向的教育理念。經過3~5年的熏陶與雕琢,學生獲得的將不僅僅是一門手藝、一份工作,而是傳統技藝獨特魅力帶來的一種心靈的愉悅。理想的教育,應該是變“我應該”為“我需要”、“我喜歡”,理想的課堂,不應是裝滿知識,而是啟迪智慧。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技工課堂,是實現技工教育促進就業和創業的需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富民之源。針對技工教育招生難、生源質量不高的現狀,就必須緊密結合當前就業發展現狀,不斷增強技工教育的吸引力,拓寬就業選擇,鼓勵和指導學生發現、創造新的就業領域。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非主流的民間技藝,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更容易凸顯地方特色,在科技化、機械化占主導地位的就業領域里另辟蹊徑。
二、如何發揮技工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作用
1.以人為本,師徒雙向選擇
與傳統學校教育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文化的傳承,更注重人的主觀意愿,即傳承是建立在師傅愿收徒、學生想拜師的基礎上的。當前技工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夠明確,部分學生是因為考不上高中,在家長要求下報考技工學校,對學技術沒有興趣,學習效果很難保證。如果學校面向社會廣招學子進行民間傳統技藝的教育,在接受一定時期的培養后,難免有學生喪失熱情失去學習的動力,難以保證傳承文化的品質。無約束、無原則的傳承也會導致傳統秘方的泄密、復制而失去這種文化原有的味道。因而學校開辦民間技藝課程必須保證受教育者有足夠的學習熱情,通過對經典技藝成果的宣傳從而吸引受教育者,保證人才的純度。
2.求真求實,科學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
(1)確定這種技藝是否適合學校教育。有些文化遺產可以成為教育的一部分,助推教育和文化雙贏,有些則注定成為被嚴格保護的“集體記憶”乃至“文化奢侈品”。珠算作為老祖宗傳下來的一種技藝,曾經是很多國營商店會計和出納員用來記賬和算賬的工具,但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珠算最終變成一代人的一種文化記憶,將這種文化引入課堂,從實用性角度看,并無太大意義。而同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漆器、雕刻、風箏、烹飪技術領域的絕技絕活,除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具有實用性外,還可發展成地方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從內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2)確定這種技藝是否與技工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適應。技工學校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促進就業為最終目的,這就要求選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目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產業基礎和發展前景,易于就業或創業,選取技藝操作性強、行業領域內確屬絕技絕活的科目進行教學。技工學校最終要向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應始終把技能培養放在首位,使文化為技能服務,技能為就業服務。
(3)積極開發本地資源,凸顯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點,每一種手工技藝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內產生的,與環境息息相關。該地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和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習俗等都從各個方面決定了其特點和傳承。
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今在各自的區域內已經發展成產業且具有一定規模,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技工學校可結合實際對現有的已成規模的或有發展潛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項目進行資源整合,讓民間技藝為特色辦學服務,文化傳承與品牌建校雙贏。
3.保“秘”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留原汁原味
傳統手工技藝表面上傳承的是秘方,實則傳遞的是文化。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進行技藝傳承的過程中,應注重對文化的保護,不能因為提高技藝而失掉了文化。許多民間技藝、秘方秘訣傳承至今,經過多次復制、簡化,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形態。技工學校要創建平臺使這些珍貴技藝得以傳承,也要發揮對這些文化的保護作用,使這些技藝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失掉最初的本味。
4.工學結合,民間工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與傳統技工教學注重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理念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注重工藝,需要不斷地積累更多的經驗,因而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實踐。技工學校可以發揮校企聯盟的優勢,工學結合或以工代學,使學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手工技藝技能,適應生產環境,為未來就業、創業鋪平道路;使學生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獨特魅力與勞動報酬帶來的雙重成就感與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消化學藝過程中制作的成品、半成品,減少材料的浪費。
三、小結
技工學校是技能型人才的搖籃,與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形式上更容易與民間手工技藝相結合,在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和文化傳承上有其獨有的使命。城鎮化進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挑戰,技工學校應發揮自身優勢,多途徑、多角度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傳播到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心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具有永續發展的動力和支持。
(作者單位:本溪市技工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