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家通常被人們所銘記大都因為作品的優秀,而其他方面的事情大多被人所忽略,但真相只有一個!今天文化君為讀者帶來了10位外國作家的重磅“八卦”,當然,這些八卦多是因為生活本身的不確定性,如果可以選擇,誰又愿意如此呢?
1.布萊姆·斯托克——瘋狂的陰謀論者
布萊姆·斯托克因創作吸血鬼德古拉一舉成名,但這位愛爾蘭作家也寫了一些無關血、蝙蝠和不死之身的小說。實際上,他還著有一些非虛構的題材,比如出版于1910年的《FamousImpostors》。除了最后一章有些偏離其宗旨走向瘋狂外,這本書向人民揭露了行騙老手及其騙人技倆。
在最后一章比斯利男孩里,那位我們在歷史課本上認識的伊麗莎白女王是一個男人假扮的。據斯托克所寫,真正的女王10歲去鄉下度假的時候染病死去,而國王亨利八世將要造訪的消息嚇壞了她的家庭教師。為了保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她來到附近的比斯利小鎮,以期找到一個頂替者。
由于找不到貌似公主的女孩,她弄來一個男孩,給他穿上伊麗莎白的衣服好好裝扮了一番。國王在跟這個所謂的女兒見了一面后很快離開了,沒有注意到任何異樣。從那以后,比利斯男孩便假作伊麗莎白,整個英格蘭的民眾都被這個濃妝重抹的頂替者給騙了。
當然,斯托克沒有任何真憑實據。他的結論來源于一些可信度不高的傳言,比如,伊麗莎白女王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并守口如瓶。斯托克的另一個證據則是伊麗莎白女王對假發的喜愛,因為男子更易于禿頂,而假發很好的掩蓋了這一缺陷。除此之外,她終生未婚,除了她的私人醫生外拒絕任何人給她看病。
還有一點,在斯托克看來女人都是蠢笨的,斯而伊麗莎白非常聰明,這也有力的證明了她是男子的結論。
2.瑪雅·安吉羅——前性工作者
作為一位美國桂冠詩人,瑪雅·安吉羅著有《我知道籠中的鳥兒為何歌唱》等作品,并被授予美國國家榮譽藝術獎章和總統自由勛章等榮譽。她曾在比爾·克林頓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朗誦她的作品。除了寫作外,瑪雅·安吉羅還做過舞者廚子,雜志編輯,教授,演員,啊,對了,她還做過性工作者。
安吉羅的性工作職業生涯在17歲時就開始了。當時她是一個單親母親,在圣佛朗西斯科的一個酒吧上班,與經常關顧的倆個同性戀妓女關系密切。安吉羅主動提出可以幫她們支付房租以及拉攏生意,條件是從她們的收益中分一杯羹。當發現她們背著她私吞錢財后,她短暫的老鴇生涯就無疾而終了。
兩年后,安吉羅成功轉型,從給別人拉皮條變為給自己拉皮條。她遇到了比她年長的極富魅力的L.D.“Daddy”Tolbrook,他帶著她坐豪車兜風,并許諾跟他原配離婚后迎娶安吉羅過門。但他這么做是有企圖的。Tolbrook聲稱他欠了黑幫好幾千美金的高利貸,但還不起。憑借騙子特有的三寸不爛之舌,Tolbrook成功說服了安吉羅在他開的妓院接客,賺來的錢都給他用來還債。
安吉羅的兄弟發現她在妓院接客后,說服她離開了這一營生。但她的生活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之后不久,她的兒子被綁架,她也險些染上毒癮。盡管種種艱辛,她還是挺過來了,并在她的自傳《以我之名相聚》記錄下自己這段艱辛的生活經歷。
3.查爾斯·狄更斯——戀尸癖患者
誠然,查爾斯狄更斯寫了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但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怪胎。不管在哪睡覺,他的床一定要朝北。床墊的朝向可以激發他的創造力。他還是梅茲梅爾氏催眠術(一種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催眠術)的追隨者,經常用親朋好友練手。但所有這些小癖好和他的戀尸癖比起來可謂小巫見大巫。
當沒在進行關于饑餓難耐的孤兒和脾氣暴躁的守財奴的創作時,他喜歡去巴黎的太平間。去太平間就像19世紀人們愛去電影院一樣風行一時。無所事事的巴黎人,帶著對恐怖失誤的愛好,時不時跑去太平間一睹各種死法的尸體,被謀殺的,自殺的,還有從塞納河里撈起來的。狄更斯對死人的癡迷不僅僅是源于近乎病態的好奇心。正如這位偉大的作家所說,“只要我在巴黎,就感到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引著我去太平間。我從來沒有想去過那里,但總是情不自禁的被吸引過去。”
狄更斯的戀尸癖嚴重到在圣誕和新年的時候,他甚至會色瞇瞇的看著那些或被槍殺,或被用刀刺死或已經腫脹的尸體。他不在法國的時候,有時就會跟隨泰晤士河警察尋找尸體或和滑鐵盧大橋的收費員聊關于企圖自殺的話題。
4.馬克·吐溫——文胸肩帶發明者
除了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這個身份,馬克·吐溫還從事過很多其他職業,比如記者,礦工和船舶領航員。他同時也是一個杰出的發明家,一生中有兩項發明獲得專利。實際上,他的第一項發明就為他賺了50,000美金,這在19世紀已經是相當不小的一筆錢。
他的發明是一種新式的經過改進的剪貼本。因為愛好收集圖片以及報紙文章,他厭倦了每次都要抹膠水的繁瑣。為簡化程序,他發明了一種可以自行黏貼的剪貼本,這一改進需要將膠帶事先黏貼到紙頁上。你只需把膠濕潤一下,就萬事俱備了。
然而他最重要的發明要數可以防止寬松衣服下滑的松緊帶了,這種發明搭配掛鉤,不管是背心,褲子,還是其他衣服,都不會再松松垮垮的。它可拆卸的特質,又可以讓你在換衣服時,從這件衣服上拆下來安到另外一件上去,現在女性文胸上使用的可松緊肩帶,便是這個原理。
5.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可以救命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手中死去的人,可能比文里提到的作家加起來都要多,當然,說的是小說里被她寫死的……雖然她的小說以描寫神秘兇手著稱,但她的其中一本書卻三次實實在在的挽救了人的性命。
在她1961年出版的《白馬酒店》里,兇手用到一種名叫硫酸鉈的毒藥。這種化學藥品毒性很強,會導致呼吸困難,言語不清,階段性昏迷,頭發脫落,最后死亡。當然,英勇的偵探最終抓到了兇手,真相大白,但是這本小說的情節在現實社會里卻一再上演。
1975年,一名拉美裔美國人在讀到這本小說時突然意識到她的一個朋友的癥狀跟鉈中毒極為相似,于是她報了警,經過警察調查,她的朋友確實正被自己的丈夫毒害。
一年后,倫敦的一名護士在照顧一名來自卡塔爾的病危女孩時,正巧也在讀《白馬酒店》,自然就聯想到正在照顧的孩子的病征,查不出病因,與書中的受害者一樣掉頭發,除此之外,她還從書中了解到鉈在中東地區被當做殺蟲劑廣泛使用。于是護士確定她找到了病因并告訴了醫生,小女孩因此得救。
最具戲劇性的可能要數下面提到的事件,1971年,博文頓小鎮上的居民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當地醫生在讀完《白馬酒店》后,意識到“博文頓病菌”根本不是一種疾病,多虧了克里斯蒂的專業性建議,醫生認為鎮上有一個連環殺手在逍遙法外。警察很快抓到了罪魁禍首,這名罪犯便是臭名昭著的格雷厄姆·費雷德里克·楊(14歲便利用鉈殺害親人)。
6.南·道爾——我的朋友會魔法
盡管柯南·道爾創作出文學作品里最有邏輯的角色,但他本人卻遠非那么理性。自從兒子在一戰中犧牲后,他便開始沉迷于唯靈論,瘋狂嘗試與亡者通靈,結果遭到了朋友哈利·胡迪尼(世界著名魔術師)的反對。
胡迪尼是無神論者,經常會混進降神會揭穿那些妖言惑眾的神棍。盡管他們在宗教信仰上有差異,但兩人的友誼卻十分牢固。他們經常會就唯靈論展開討論,都試圖向對方證明自己的信仰。道爾經常帶胡迪尼一起拜訪他最信任的巫師,即便胡迪尼再三試圖讓道爾意識到他的信仰實際是騙人的把戲。
當道爾公開宣稱胡迪尼會魔法時,事情變得詭異起來。道爾認為胡迪尼之所以反對神秘論者是為了讓大家都驚嘆于他的魔術。道爾還聲稱胡迪尼能把實物變沒,他也是因此才能在魔術表演中從鎖鏈、緊身衣及保險箱里逃脫。萬分沮喪的胡迪尼想到一條妙計向他的朋友證明魔術是假的。
胡迪尼找到一塊石板,一些木球和一桶白漆,然后讓道爾往桶里扔一個球進去后便叫他離開了。道爾從家出來,走了三個街區,用出來時攜帶的紙筆寫了一個秘密的信息,便往回走。回到家把裹了一層漆的木球撈出來,扔到石板上,小球滾來滾去,最后拼出“MeneMeneTekelUphars
in”的字樣,道爾看的目瞪口呆,因為這正是他剛才寫下的秘密信息。
這個球里面裝的是鐵,由一塊磁鐵控制。胡迪尼是如何得知道爾寫的是什么的呢?很簡單,他在問道爾要紙條的時候,檢查了一下紙條是不是折疊起來的,然后藏在手掌里,偷偷換了一張空白的字條。
錯就錯在,為了避免道爾識破,魔術的最后,我們的魔術師要回了那張空白的紙條。“我不會告訴你我是如何做到的”胡迪尼告訴道爾,“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這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胡迪尼的計劃取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道爾現在深信不疑他的朋友具有通靈的能力。
胡迪尼最終沒能說服柯南·道爾對唯靈論的迷信,又因胡迪尼跟預知未來的騙子的對立,兩個好朋友也分道揚鑣。令人惋惜的是,倆人從此結怨,一直到去世都沒有重歸于好。
7.斯蒂格·拉森——游擊隊隊長
眾所周知海明威是一個行動派的英雄人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負責開救護車,第二次世界大戰里成立了自己的民兵組織,甚至沿古巴海岸線搜尋德國潛水艇的蹤跡。但海明威不是文學世界里唯一的熱血男兒。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龍文身的女孩》作者),也是一個冒險家。年輕的時候,他就背著背包走遍了非洲大陸,后來成為一個左翼記者,時時處于新納粹分子死亡威脅之中。
1977年,拉森前往埃塞爾比亞,訓練女游擊隊員,這一行為讓人肅然起敬。這些婦女是來自于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一個致力于爭取厄立特里亞從埃塞爾比亞獨立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組織。他們不僅起身反抗埃塞俄比亞軍隊,同時還要應對蘇維埃派來的顧問以及古巴軍隊。幸運的是,斯蒂格·拉森一直站在他們這一邊。
這位退役軍人花了一年時間教她們如何向敵軍扔手榴彈,后來由于腎炎發作不得不回家休養。雖然拉森有生之年無緣得見《龍文身的女孩》在全球暢銷不衰,但見證了厄立特里亞最終贏得了獨立。
8.諾曼·梅勒——想出手時就出手
諾曼·梅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傻瓜,他雖憑借《劊子手之歌》和《夜幕下的大軍》兩度獲得了普利策獎,但也是所有獲獎者里最不討人喜歡的。梅勒是個酒鬼,有暴力傾向,最著名的一次事件是他與演員雷普·湯恩大打出手。
當時是60年代末,梅勒正在拍攝電影《Maidstone》,湯恩是主演,但倆人私下關系緊張。梅勒想改劇本,遭到湯恩的反對,當準備開拍時,身染毒品的湯恩抓起一把榔頭朝梅勒頭上砸去,倆人在地上扭打起來,梅勒一口咬住湯恩的耳朵,湯恩徒手掐住梅勒的脖子予以還擊。
當然,我們可以說梅勒在自衛,但這種行為對他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他曾經打過戈爾·維達爾(美國小說家)的臉,后來還幫助因謀殺而入獄的作家杰克·艾伯特越獄。艾伯特后來又殺了人,但梅勒毫不為意,聲稱“文明的進步是需要我們冒一點險的。”
梅勒還曾經差點用刀捅死自己的第二任妻子。1960年梅勒正在競選紐約市的市長,宣布他將禁止使用私家車,通過比武來裁決糾紛,把紐約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他極力宣傳“男權存在主義”,即采取暴力和暴力工具,并將此作為人生信條。
有次他在公寓舉辦的競選活動,妻子莫拉萊斯出言不遜,冒犯到了他。梅勒勃然大怒,拔刀向妻子捅去,一刀在背上,另一刀扎進了她的腹部。但在警察趕到的時候,莫拉萊斯卻聲稱是她自己摔了跤,被玻璃扎傷,也讓梅勒逃脫了法律的懲罰,他也因此得以繼續創作,繼續想出手時就出手…
(選自《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