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麗+趙潔

學生厭學,教師倦怠,學校教學氣氛沉悶,課堂缺乏活力,教育教學質量下滑……幾年前,南寧市武鳴縣雙橋鎮中心學校(以下簡稱雙橋鎮中心學校)遇到了這樣的辦學困境。如今,這樣的現狀得到有效扭轉,這得益于該校實施的課堂教學改革。
“我們通過課改來激發學校的勃勃生機,讓師生、課堂充滿活力。”該校校長黃飛說。2011年,雙橋鎮中心學校結合具體校情、學情,大刀闊斧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SQ135”活力課堂,不斷升級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起航:確立方向,推進教改
2011年中考成績一出來,雙橋鎮中心學校的教師們有點沮喪:相較于以往的成績,當年的優秀生比例明顯減少了。這是何故?該校領導班子立即召開班子會議,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一方面,學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學生占很大比例,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加上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沉迷網絡,無心向學;一方面,由于常年按照舊有模式教學,教師、學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現象。“再不改,學校發展就會走進死胡同。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黃飛校長如是說。
在隨后到來的暑假里,該校從校長到教師都進入了“備戰狀態”。校長帶著部分教師外出學習,其他教師則留在學校,通過觀看視頻學習課改的相關理論。當年9月,該校將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先學后教”模式和江蘇洋思中學“三三六”模式加以整合重構,初步提出了“SQ135”活力課堂的構想。
據黃飛校長介紹,“SQ”是雙橋鎮中心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代名詞,“S”為“scenic”,意為景色優美,“Q”為“quality”,意為優質高品。“SQ”體現了該校對優美學習環境、優質教育質量的追求。而“135”具體為:1個中心——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3個教學原則——有趣、有情、有理,5個教學要求——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清楚、教學疑問讓學生自己提出、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經歷、教學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
確定方向后,雙橋鎮中心學校通過多種舉措推進教改。首先是確保硬件設施跟上教改步伐,此前已完成的“班班通”項目為該校教改提供了不少便利,但這還遠遠不夠。“雖然那時學校的經費緊張,但我們還是投入了近6萬元的資金,給每間教室增設了5塊黑板,添置了教師授課用的擴音機等課改設備。”黃飛校長說。2014年秋季學期,該校又投入近2萬元,對全校教室進行了統一的布置和美化,改善學習環境,營造濃厚的教改氛圍……該校的教改工作就這樣揚帆起航了。
借力:教學科研助推教師成長
“剛開始接觸新課改的理論和模式時,我感覺有些茫然。后來,安排我到南寧二十九中聽課。課堂上,學生分為6個小組圍坐在一起,合作學習,討論熱烈。展示時,學生的板書清晰規范,講解條理清楚,落落大方。這樣的課堂,讓我們這些老教師耳目一新。從那以后,我堅定了教改的信心。”雙橋鎮中心學校已有近20年教齡的教師王瑩告訴記者。她說,那是她第一次親身體驗合作學習模式,當時的所見顛覆了她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認識。
為了提高教師對新課堂的認識,雙橋鎮中心學校高度重視教師培訓工作。2012年11月,該校從山東昌樂二中請來專家對教師進行課改培訓,邀請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教研員到校聽課把脈,邀請縣教育局領導和教研室的教研員到校聽課評課,并組織骨干教師到南寧市第十四中學、南寧市第三十七中學跟班學習。每學期開學,該校教導處根據課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教師開展互動研討或專題培訓,還通過賽課、教學大練兵、“創新杯”新課堂人人過關教學比賽等,以賽促學,搭建了良好的教師成長平臺。隨著對課改的深入了解,該校教師的課改熱情愈加高漲。“聽課已經成了自發行為,跨年級、跨科目聽課的老師比比皆是。賽課的時候,甚至出現了教室、走廊都擠滿老師的盛況。這是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現象,真是令人欣喜!”黃飛校長一說起當時情景就興奮不已。
經過學習和打磨,雙橋鎮中心學校的一批教師在課改中成長起來,從實施課改到現在,該校有5人獲南寧市學科帶頭人稱號、48人獲南寧市教學骨干稱號,教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表現優異,楊艷葵老師獲南寧市優質課比賽二等獎、莫麗京老師獲南寧市優質課比賽三等獎……教師們臉上的倦怠逐漸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春風般的微笑”。該校思品教師韋桂琴高興地對記者說:“以前自己總是板著臉教學,課堂氣氛很壓抑。課改中我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充電,‘嚴師的形象終于改變了,現在跟學生就像朋友一樣,生活上、學習上碰到什么問題,他們都愿意找我聊聊。”
此外,雙橋鎮中心學校還以教研為抓手,在校內掀起了科研熱潮,各學科組都積極申請各級課題。如今,英語組的國家級課題《網絡協同教研打造“SQ135”英語活力課堂的研究》、自治區級課題《SQ“135”活力課堂的研究》,語文組的市級課題《農村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研究與實施》,政治組的市級課題《利用網絡資源促進農村初中思品學科創建高效課堂的研究》,歷史組的市級課題《農村學校歷史學科網絡資源的共建共享及有效應用的研究》都已紛紛獲批立項,教師們在課題的引領下進一步提升自我,把課改推向了科學、規范、高效的軌道。
改變:活力課堂讓學生樂學
“下面我們開始文言文翻譯接龍,哪位同學先來……”在雙橋鎮中心學校202班的教室里,有趣的翻譯接龍游戲吸引了記者。隨著教師一聲令下,早已準備好的各小組迫不及待地“玩”起來。一個小組剛停下,另一小組立馬接上,很快學生們就把一篇幾百字的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譯出來了,并串聯成了一篇文從字順的白話文。“這節課讓我的大腦充滿活力,思維在不停地跳躍。文言文課不再是枯燥無味了,同學們的翻譯甚至還用上了修辭手法,仿佛大家不是在翻譯,而是在頌讀一篇優美的文章。”該班學生阮海婷“很有成就感”地告訴記者。
如今,挖掘學科教學的趣味性已成為雙橋鎮中心學校各科教師的共識。課堂上,教師們紛紛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合作學習、積極展示、樂于思考和探索,課堂逐漸從沉悶變為鮮活,從“一言堂”變成“辯論場”。“課改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會學‘先學,讓他們成為‘跳起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拿筐等桃子的人。”該校副校長趙潔說。她認為,“會學”“先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在沒有教師、家長在場的情況下也能自主地學習。
為實現這個目標,雙橋鎮中心學校在小組建設上采用了“異質分組”的方式,即按照“好差搭配”的原則將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差異較大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從而實現小組內的互幫互助。這樣的方式能較好地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參與熱情。該校數學教師楊艷葵告訴記者,剛開始課改的時候,不少內向的或成績較差的學生都不敢回答問題,更多時候是“優秀生在表演”。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她驚喜地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進入了狀態,“靦腆的學生大膽起來了,成績較差的學生也愿意參加學習了,課堂逐漸活躍起來”。
雙橋鎮中心學校225班學生韋琳元就是一個典型。該生原本害羞內向,在新課堂的影響下慢慢變得開朗,還當上了小組長。他說:“作為組長,必須帶動全組‘活起來!原本的我膽小、不善合作,當了小組長后,一種責任感促使我去挑戰膽怯,帶領全體組員開展熱烈的討論,從而形成我們組的統一答案。”就這樣,韋琳元不僅變得膽大了,還鍛煉了組織協調能力,成為一名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
課改逐漸鋪開后,雙橋鎮中心學校打起了第二課堂的“主意”,相繼開設了跆拳道、散打、舞蹈、足球、棋類等興趣班。黃飛校長告訴記者,如今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會參加至少一個興趣班,培養愛好,發展特長,提高快樂與自信指數。“參加興趣班能參加比賽獲獎,又不會影響學習,何樂而不為?”該校222班學生滕麗娜說。
課改不僅提高了雙橋鎮中心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還提升了學校在當地的知名度。如今,該校被譽為“三園式”(學園、花園、樂園)學校,先后獲得廣西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廣西科普活動先進集體、廣西中小學規范管理十佳學校、南寧市課改先進集體等榮譽。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推進課改,讓師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學有所成,讓這條生命線得以延續并充滿活力。”黃飛校長眼中充滿了激情和信心。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