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如

2014年,梧州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梧州二中)取得了幾項令人矚目的成績:學校在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創新實驗中期評估中獲評為優秀;課改成果獲自治區教育廳推薦參加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校長毛國堅榮獲2014年中國“課改杰出校長”稱號(由中國新課程研究院發起,并與九三王選關懷基金會、中國教師報、騰訊教育共同舉辦,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和深圳市慈善會·青少年素質教育基金會贊助的評選)。近年來,梧州二中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毛國堅校長的帶領下,強毅力行,銳意創新,從險被撤并的困境中突圍出來,一躍成為課改名校。
全面實施新課程創新實驗
“我是一名行者,在教育的路上,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堅持與創新,讓每個學生都能重拾做人的尊嚴、自信及學習的信心。”在2014年中國“課改杰出教師、杰出校長”頒獎禮上,毛國堅簡單地道出了他的教育夢。毛國堅的父母都是教師,“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對校園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上世紀80年代從教之初,他就對中學數學六年的教材進行了整合,以項目、問題探究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曾培養出全國初中數學競賽廣西賽區個人第一名。在擔任梧州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期間,他慢慢發覺,基于各種功利目的,學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已被異化,本該屬于學生的校園,變得越來越不招學生喜歡。毛國堅為此感到擔憂,盡管知道個人的力量有限,但他希望改變這樣的現狀,于是重回校園,先后到梧州一中、梧州二中任職。
梧州二中是一所有著60年辦學歷史的普通高中,由于當地的幾所示范高中不斷擴招,致使該校生源直接受到影響,辦學質量難以提升,學校一度面臨被撤并的危險,師生思想波動較大。2008年8月,毛國堅到該校擔任校長,可謂重任在肩,壓力很大。該校副校長何萍回憶道:“當時是我校最窘困之際,大家都期望毛校長能引領二中走出困境。”
“做‘看門校長,不是我的性格;做‘跟跑校長,也不是我的性格,我要做一名‘超越校長,通過創新,讓師生超越自我,讓二中超越發展!”毛國堅當年的決心讓所有人印象深刻。隨后,他提出“團結二中、自信二中、改革二中”的理念,決心讓二中人從困境中走出來,重拾信心與勇氣。
毛國堅認為,要提高學業困難學生的自信心,最科學的辦法就是尊重學生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實現個性化成長。為此,他與教師們開始了艱難的“學—教—練”課堂教學改革。經過幾年努力,梧州二中的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升,高考升學率從過去不到50%提高到后來的80%以上,2009—2011年連續三年獲得梧州市高考優秀學校二等獎。“盡管這是我校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但學生和家長的期望是第一,而不是第二,我們仍然沒有擺脫被撤并的危機。”毛國堅說。
2012年3月,梧州二中搬至一所技工學校作為過渡。與此同時,毛國堅受聘為廣西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通用技術專家組成員,結識了專家組組長廣西師范大學的羅星凱教授。兩人經過深入交流后形成一個共識:將通用技術課程創新實驗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點,實現“后來居上”的超越發展。按照自治區教育廳的部署和羅教授的設想,由全區20所學校組成首批“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創新實驗學校”,實施“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創新實驗”計劃。起初,梧州市教育局考慮到梧州二中即將撤并,不同意該校加盟該計劃,但是毛國堅的堅持感動了管理部門,使該校得以“特辦放行”進入第一批實驗學校之列。
課程的價值在哪里?是分數,是高考——這或許是大多數人的看法。但毛國堅認為,課程的價值在于育人。梧州二中的學生在分數面前普遍沒有自信與尊嚴,課程改革就是要把育人的價值找回來,讓學生重拾自信與尊嚴,這是學生最需要的,也是學校超越發展的唯一突破口。于是,梧州二中把“實踐育人”作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創新實施通用技術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實施技術素養教育。然而,要創新談何容易?當時,有三大難題擺在毛國堅面前:一是理念不合,不少教師紛紛質疑,普通高中搞通用技術,與技工學校有何區別?二是經費有限,梧州二中過渡校區連基本的教具都沒有,更不用說教室;三是通用技術非高考考試科目,如何才能吸引學生?
在羅星凱教授及其主持的興華平臺的指導和支持下,毛國堅開始了“拓荒之旅”。但他在選派老師參加創新實驗培訓時犯了難:不是骨干教師恐難擔當改革創新大任,但若已是其他學科的骨干教師,有幾個愿意“改行”呢?特別是通用技術當時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勞動技術課的代名詞。最后,他的目光落到了一位名叫范宇的老師身上。這位后來成為梧州二中新課程創新實驗學科帶頭人的學科骨干教師當時就“抗議”:“為什么把我從高考科目崗位轉到非高考科目崗位上來?”在毛國堅的堅持下,范宇“半推半就”地參加了興華平臺承辦的首期師資班培訓學習。在兩個月的學習中,范宇逐漸改變了態度,后來成為了師資班里熱情最高的學員之一。回到學校后,他與興華平臺輸送的志愿者藍秋梅、黃恒三人組成了該校最初的創新實驗教師團隊。沒有設備和教具,毛國堅親自帶著這個團隊花了幾天時間,將過渡校區的一間堆放廢舊教學設備的實訓操作室整理出來,把舊的實驗桌翻新,利用技工學校留下的少量工具作為教具。就這樣,該校的新課程創新實驗在簡陋的條件下,開始了全新的改革與創新之旅。
發現與喚醒學生的潛能
梧州二中1202班學生黎斈剛入學時經常遲到、曠課、打架,是政教處的“常客”,但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卻對創新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水火箭”項目中,他帶領本組成員研發出用6個可樂瓶組成的捆綁式水火箭,還制作了發射架、安裝了降落傘。2014年畢業會考時他全科通過,如今已上高三的他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有禮貌、尊重人、會合作、懂思考了。
在梧州二中,還有很多像黎斈一樣個性鮮明,但很容易被認為是“雙差生”的學生,而在毛國堅的眼里,這些學生恰恰是學校教育最不能忽視的學生。“強勢的威嚴會產生力量,但它只能維持表面的、短暫的順服或平靜,教育的真正力量來自每一位學生的內心。”毛國堅說。他認識到,要創新實施新課程,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讓學生跟著教材做做題、完成會考就行了,而要整合、構建課程資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現與喚醒學生的潛能,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地方。毛國堅制定了“三步走”戰略:一是開發一系列基于教材和課標、易入門的探究項目和活動,激發師生的參與熱情;二是對教材進行重構,創新研發一系列探究式校本課程,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價值;三是整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藝術、人文、政治(STEMA系統)等多個學科知識,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浮沉子項目、對口噴泉、飲水鳥、奇妙光現象、簡易電動機、棉花糖機……梧州二中創新團隊第一階段開發的項目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瓶瓶罐罐,也不需要大型工具和寬敞的教室,對技術、工藝水平以及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不高,再加上沒有考試包袱,很快就把學生吸引住了。一個學期后,創新團隊開發了更多適合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項目,并開始有意識地把物理學科知識整合進來。例如考慮到高一下學期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他們便開發了“彈珠挑戰”項目。該項目課時較長,涉及工程結構、數學建模以及繪圖、測量、控制、流程等知識和能力,可供學生深入學習、探究、設計和改進。參與項目的學生仿佛走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享受著探究帶來的驚喜,感受到了合作帶來的快樂,不管課上還是課后都沉迷其中。
學生參與的熱情引起了其他學科教師的注意,一些課時較少的教師也喜歡到實驗室轉轉,給學生指導一番或直接參與其中。很快,羅卓艷、車雨振、魏鼎、陳崢等信息技術、化學、物理等學科的教師紛紛加入團隊,成立了實驗工作室,結合各自的學科特長設計項目、網站、小制作等,很受學生歡迎,他們后來都成了學校的“明星教師”。來自廣西師大、賀州學院的在校生唐萬敦、賢先毅、鄧日杰、覃志楊等經過興華平臺培訓后作為志愿者,也先后來到梧州二中,為該校的新課程創新實驗注入了源源活力。他們參與設計實驗室并親自動手制作設備及探究室,常常工作到深夜。毛國堅也樂于走到創新團隊中間,了解課程開展情況。在實驗最困難時,大家總會見到他的身影。在他的指導、支持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該校的實驗室由最初的1個逐漸增加到6個,可供學生探究的項目則達50多個,逐漸構建起以育人為引領、以行動為特征、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探究性課程,形成了“探究科學、探究技術、探究社會”3個課程模塊。
梧州二中基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綜合化課程,重新發現了學生,喚醒了學生內在的潛能和學習的動力,不斷提升著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技能、分析判斷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該校高二學生在“水”課程的學習中,對水有了新的認識,便主動開展“水研究”,成立了水應用、水危害、節水等探究學習小組。節水小組發現學校男洗手間用水較為浪費,就此展開調查,并制作了用水模型進行數據分析,然后向學校提出了節水方案。通過多次努力,他們設計、制作出了一套節水裝置,在學校的洗手間安裝使用后,節水效果顯著。參與該設計的學生鄺少毅一臉自豪地說:“我們通過‘水杯的發聲探究振動與頻率的關系,通過‘九龍杯‘水火箭感受到大氣壓的威力,對口噴泉、簡易抽水機、雨水收集裝置讓我們認識到節水其實并不難!”自治區節水專家潘迎到該校評估時說:“梧州二中學生的創造及團隊精神讓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
讓課程回歸教育本質
梧州二中也曾希望能與多數“重點校”一樣,擁有安靜的課堂和會做題的學生,也曾通過變革課堂教與學方式、教師成長平臺建設、校園文化提升機制等方法提升辦學質量,但效果均不明顯。新課程創新實驗猶如一股春風,悄然改變了梧州二中的教風和學風:上課遲到、睡覺的學生少了,好學、樂學的學生多了,師生關系變得更融洽了。許多教師躍躍欲試,都希望能參與到這場全新的變革中來。毛國堅抓住教師們的改革熱情,在全校發起了關于課程觀的大討論,讓教師們思考:學生需要怎樣的課程?課程應如何選擇?課程的選擇權在哪?學校如何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系?
這次“大討論”成為梧州二中全體師生熱議的話題。通過討論和思考,教師們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課程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跑道”,“跑道”的作用是服務,學校教育要轉型為為學生提供服務;而課程決定著學校的形態,只有改變課程,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校。
隨后,該校成立了課程辦,吹響了向課程要質量的號角。毛國堅親自擔任課程辦主任,提出“教師就是課程”“活動就是課程”的理念,鼓勵更多教師及志愿者積極設計自己有研究、有特長、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并可申報校本課程,通過資源整合,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修課程,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毛校長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課程的價值。”梧州二中教務處主任鄧杏梅說出了許多教師的心聲。在課程辦的推動下,該校各學科教師邊思索邊實踐,開發出了“單片機機器人”“航天夢項目(航模、飛機設計方向)”“我們身邊的化學(釀酒、皂化等)”“生活創意小飾品項目(運用雕刻機創意設計方向)”等諸多選修課程。與此同時,師生們還共同設計建立了30個學科教室,學生按興趣選課,按課程走課,教師在自己的學科教室與學生一起學習與成長。前文提到的創新實驗學科帶頭人范宇告訴記者:“下學期我們將在高二開設選修課程,讓其他學科老師負責一門或更多選修課的設計,還將建設更多的實驗室,讓學生更從容地探究和思考他們的設計方案。”
如今,梧州二中正以“尊重、適合、選擇”的課程理念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吸引著各界的目光。回歸教育本質,回歸學生本真,這個讓學生成長的地方正日益彰顯出她的魅力。而正當區內更多高中學校紛紛加盟創新實驗計劃時,毛國堅向記者透露了一個更大膽的課改設想:建設基于互聯網的課程綜合化學習及基于創客教育的STEMA探究學習中心,即通過整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藝術、人文、政治等多個學科,把學校逐步建設成一個有效的STEMA教育系統。他認為,培養創造力需要更廣泛的教育領域,視覺藝術、音樂、攝影這些課程都很有價值,它們可以幫助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學、數學領域做得更好。他滿懷信心地與記者暢想:“在一個創客空間當中,有縫紉機、車床、機器人等各種設備,各類興趣小組混雜在一起,有的擅長文學,有的擅長藝術,有的擅長電子、編程……學生在其中制作飛機模型、手工藝品或繪畫,他們不只是在完成某個功能物品,而是在一個開放的空間里相互啟發、碰撞,將已知或未知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體現STEMA精神的活動就這樣自動生發著……”
回首幾年來的艱辛課改路,毛國堅坦承“壓力山大”,但他總是會自我打趣和自我減壓:“如果說改是找死,不改就是等死,那不如找個離自己夢想較近的死法,馬云也說過,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采訪結束時,他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投資兩億的梧州二中新校區建設已列入梧州市教育十大工程項目。他笑著說:“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被撤并了!”
【人物檔案】毛國堅,中學高級教師、梧州市第二中學校長、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創新實驗專家組成員、2009年梧州市優秀校長。他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秉持“人是教育的主體”理念,把學生發展作為價值追求,提出并踐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學校”的育人思想,倡導在尊重中成長,讓學生掌握“經營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