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內容摘要:志賀直哉是白樺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都體現出基督教思想的“正義觀”。本文從不同的作品探求志賀直哉正義觀的不同表現形式。
關鍵詞:志賀直哉 正義 偽正義
明治維新之后,基督教開始在日本解禁。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在思想文化上、文學藝術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日本的近代作家也成為了基督教徒,因此也逐漸催生了許多基督教小說。志賀直哉就是其中的一位。18歲時,志賀直哉師從基督教思想家內村鑒三,并與內村先生之間的交往長達7年之久,深受內村先生所宣揚的基督教教義的影響。他曾在《憶內村鑒三老師》一文中寫道:“老師的啟發,使我更加崇尚正義,憎惡邪惡與虛偽”。“向往正義,憎惡虛偽”這個內村先生的訓誡影響著志賀,青春時期在“足尾銅礦礦毒事件中”,志賀就出于正義與身為礦主立場的父親產生激烈沖突,對受礦毒侵害的人民表現出深切的同情。而在志賀登上文壇后,他的許多文學作品也體現出含有基督教思想的“正義”觀。
1.同情弱者
1910年4月,志賀直哉與武者小路實篤、有島武郎等人一起創辦了同仁雜志《白樺》。該雜志深受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高揚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旗幟。而志賀直哉作為白樺雜志的領軍人物,他由衷地同情毫無社會地位,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他的作品一再以社會普通民眾、底層勞動者為主人公,描繪他們在不公正社會下的生存狀態和經受的苦難。在志賀關注的對象中還包括許多倍受欺凌的女性。對她們處于男權世界包圍中的女性那無法言說的痛苦,在夫權壓制下忍氣吞聲的無奈予以同情與憐憫。在《白樺》創刊號上志賀發表的處女作《到網走去》,就從人道主義出發對一個被封建舊禮教束縛的女主人公的不幸生活給予了無限同情。而志賀小說中最杰出的短篇之一《小伙計的神仙》,通過對人物細致生動地刻畫,成功地詮釋了作者同情弱者、關注人性的人道主義精神。本文就以《小伙計的神仙》為例,剖析志賀正義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同情弱者。
《小伙計的神仙》描寫了一個秤店的小學徒仙吉,生活貧困,他的美夢就是能盡興地吃一頓掌柜們經常討論的美味壽司。某日,仙吉用節省下的四分錢交通費,想買一個壽司解饞,卻因缺二分錢,無奈只好放下壽司,在老板的冷嘲熱諷下羞愧地走出店門。這一幕被在場的年輕的貴族院議員A看在眼里記在心上。A十分同情仙吉,在心里下定決心將來若有機會一定暗中請仙吉吃一頓壽司。后來,A買體重秤,在店內巧遇仙吉,他頗費心機地悄悄請仙吉飽餐了一頓壽司。了卻心愿的仙吉,則把A尊崇為心中的“神仙”。
文中A雖然同情素不相識的仙吉,但是卻擔心如果像同事建議的直接請仙吉大快朵頤自己可能卻說不出口。對大多數世人來說,無緣無故施恩于人,施恩的人可能心安理得了,受惠的一方卻可能寢食難安。因此對于A來說,自己的確是做善事,卻不想讓仙吉有被同情被憐憫的低劣感,不想因自己的善行讓仙吉傷了自尊。因此A借著一次在店里買秤的機會巧妙地不著痕跡地實現了仙吉吃壽司的愿望。正是A的重重用心更讓人覺得A并沒有因為自己與仙吉地位的懸殊而讓自己“施恩”的行為有凌駕于人之感,他單純地同情著仙吉,發自內心地想要實現仙吉地愿望。這樣謹慎的“用心”更體現出A同情弱者的正義之感。
2.批判英雄主義的偽正義
在志賀的作品《正義派》中,一個電車司機壓死了孩子,公司想要隱瞞其過失。而三個工人們在充當事故證人時,明知違背了公司的意愿很有可能丟掉飯碗,卻因為同情死去孩子的母親,挺身而出,義正言辭地證明是電車司機慌忙中忘了剎住緊急車閘,軋死了孩子。
工人們因為自己的正義而覺得“心里陡然輕快”,感到了“有一種不知為什么的愉快的興奮”。工人們不計后果,不畏強權,勇敢地講出了事實,毫無疑問,正義之舉給他們帶來了內心地滿足。
但是,他們的正義行為沒得到正當肯定。“一邊走,一邊為著愉快的興奮漸漸消退,感到不痛快起來;于是開始感到應該受報而沒有得報,心里不滿起來了。”自己作為正義的使者,卻沒能得到世人的贊賞,沒能得到“回報”,相反多了被公司開除的隱憂,強烈地反差促使他們借酒澆愁說大話。但是夸張地為自己的行為“表功”并未得到世人長久地英雄式的膜拜與贊賞,所以他們感到“不痛快地氣憤難受”,最后竟,趴在人力車上放聲大哭。
做好事,動機應該是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并且不求回報,那么這個行為是正義的;而如果求回報,等于是用自己的幫助去交換別人的回報,把利益看得比道德感更重要,那么這種正義可能就是變了質的“偽正義”。這種偽正義是帶有功利心的一種廉價的英雄主義。工人們自認自己當了一回英雄,但是又覺得自己當英雄吃了虧,即使道德感上的自我滿足也不能填補這樣的“虧損”,所以他們產生心理的落差而感到失落。因此從這篇小說我們可以看出,志賀肯定不帶功利性的出于人本善的正義,而批判一工人們帶有廉價英雄主義的“偽正義”。
3.勿以“正義”之名行惡
在志賀直哉的作品《赤西蠣太》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赤西蠣太是仙臺地方伊達兵部府家中的一名單身武士,他其貌不揚,酒色不占,只愛下棋。當地的原田甲斐家中,有一名叫銀鮫鱒次郎武士,此人貌美,愛好酒色,因為也喜歡下棋,與赤西交善。有一次,赤西患腸扭轉癥,疼痛難忍,決心剖腹自殺。他對為自己按摩的安甲留下“遺言”:“我死后,你把藏在天花板里的一封信交給鱒次郎。”安甲將此事轉告鱒次郎。數日后,安甲被鱒次郎殺死,以防泄密。赤西因剖腹意外地治愈了自己的痼疾。赤西和鱒次郎都是伊達動亂中的正義派白石老爺安插在敵方的間諜,赤西欲交給鱒次郎的信件,其實是他搜集的有關伊達兵部的情況和秘密報告書.為從伊達兵部家逃出,將密信轉給白石老爺,鱒次郎令赤西向女人求愛造成丑聞,以便逃脫。于是不善談情的赤西向非常美麗的侍女小江發出情書。不料,小江心中十分愛慕赤西,竟弄假成真。雖然如此,為了完成任務,赤西還是以求愛之事泄名而潛逃了,將伊達兵部欲謀反的內幕報告給了白石老爺。最后,伊達兵部和原田甲斐兩家的謀反計劃均告失敗。
在這個作品中,有兩個地方值得讀者深思。一個是安甲的死。安甲在傳達了赤西遺言后立刻被鱒次郎殺掉。鱒次郎殺他的理由看起來似乎也很充分,“防止泄密”。但是,可能安甲根本就不明白那封信到底有什么玄機,而且赤西也篤定“至少在我們的事辦好以前,他是會保守秘密地,因為這是遺囑啊”,所以其實安甲的存在基本不會影響到他們的計劃,他的死無疑是無辜的。可是在鱒次郎看來,安甲可能影響到他們“正義”,就應該不拘小節抹殺掉,那么殺害安甲這個行為本身是否又是“正義”的呢?其實作為主人公的赤西對鱒次郎殺害安甲的行為表示質疑正表明了作者的立場。
另外一個是對小江的求愛。在鱒次郎的建議下,赤西向小江求愛制造丑聞好幫助赤西脫身。當事與愿違,事情完全朝著反方向發展時,鱒次郎雖自覺愧對小江,但還是以此為契機潛逃,之留下小江“獨自忍受痛苦對誰也沒說”,并且兩人之間的“糾葛”也成為大伙的笑柄。結局雖然是由于赤西的間諜行動,正義獲勝。但是這個“正義”是以傷害一個無辜女孩的感情為代價,赤西為了他們的“正義”不計后果的行為還能稱之為“正義”嗎?為了所謂“正義”的目的,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踐踏別人的善意與感情嗎?結局是提出建議的鱒次郎被秘密殺死,由此可見,志賀用鱒次郎的死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批判了“勿以‘正義之名行惡”。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