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質
(一)扭轉并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了黨政領導、團委干部、政治輔導員、思想政治課教師等,其中不少人對新媒體持保守態度。但是面對如今新媒體的大勢,我們不得不以一種辯證的態度去接納它,雖然如今每位工作者都擁有手機、電腦等設備,但僅能夠進行簡單操作且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手段比較單一,對于新興出現的微信、微博等尚未熟練應用。這與大學生更加樂于使用新的媒體技術進行溝通和交流形成巨大的矛盾。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一定要突破傳統的觀念,提高自身認識,更新觀念,意識到在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基礎之上,將受學生歡迎的新媒體傳播技術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考核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及應用
傳統的政治思想工作考核主要是從輔導員下班級、寢室與學生的談話次數,政治教師的備課、講課情況等方面來進行考察的。而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筆者認為還應加入對學生信息系統平臺的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微博的撰寫、微信或QQ的使用等的量化考核,并開設學生網上評教、同行評教等輔助考評,以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質。
二、強化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人對不同媒體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等,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等雖日益增強,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面對新媒體環境下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很難做出科學判斷。
(一)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媒介素養
由于我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關注起步較晚,高校中開設相關的媒介素養課程的情況也為數不多,有的高校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甚至設立了專業學院,但在全國的普及率仍然不高。面對新形勢,高校應充分利用相關傳播專業的師資力量開設有關媒體素養的課程,并時常邀請一線的傳媒工作者到校講座,并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校園廣播、校園論壇、校園群等的實際運作,使他們在實踐中充分了解媒介。從而使得大學生提高分辨各類信息的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的使用新媒體技術強化個人素質。
(二)培養一批“意見領頭人”
不難發現,在校園論壇、QQ群,微博等傳播領域,總有一批見解獨到、能夠主持討論正確引導討論方向的活躍分子,這就是所謂的“意見領頭人”。所以培養一批頭腦清晰、價值觀正確的大學生領袖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引導著學生發言朝正確的輿論方向發展,還能加速完善對新媒體的管理。
三、結合新媒體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依托新媒體優勢,活化“兩課”課堂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其開設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傳統的“兩課”生硬刻板、枯燥乏味,而新媒體能夠在傳統課本的基礎上,利用有趣的漫畫或者震撼的影片等聲、光、電等效果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使知識深入人心。當然,在利用新媒體技術搭設的新的教育平臺的同時,也應注意把握主流媒體和主流網站的方向引領,及時刪除那些素質低下、觀點偏激、有暴力或者黃暴傾向的信息,在保證了引領作用的同時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二)搭設課外網絡平臺,使教育融入生活
新媒體技術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民”參與,高效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BBS論壇、微博等手段拋出社會熱點,并結合國家政策進行解讀,與學生在微信、QQ群、貼吧內進行討論,引發他們對社會主流思想觀念的興趣。其次,現今高校學生中近乎100%的手機擁有率使得教師可將各類時事新聞及通知資料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結合及時發布給學生,與學生們在第一時間進行交流討論。這樣可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教師,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此外,教師還可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關注學生動態和思想變化,在節假日為學生送上祝福,使學生時時感到關懷,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還可在課后組建網絡興趣小組,利用網絡平臺轉發一些新聞事件和有意義的社會評論,拓寬大學生的觀察面,提高大學生的洞察力,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